在历史上,哪一个人,生前无人重视,而死后却闻名天下?

如题所述

梵高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儿童时期的梵高,对田园与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村子外形形色色的动物和植物,时常会唤起小梵高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懵懂爱情的渴望。

稍大一些后,梵高对自然的好奇心愈发强烈,醉心于研究各种未知事物之中,因此,梵高经常会远离村庄,独自在山野中徘徊,或采集植物或捕捉昆虫小鸟,带着数不清的战利品回家,钻进小屋里制作标本。

梵高虽然有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但是,他的本质却是阴郁的。梵高的身材并不魁梧,也不挺拔,一头红色的乱发,额头上皱纹丛生,颇显老态。在外人看来,他言语不多,喜怒不形于色,显然,梵高将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冥想了,所以,他的内心活动比外在表现丰富得多。

八岁的小梵高已经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艺术天赋,某天,梵高看到一个美术家的助手在把玩一块黏土,好奇的梵高向助手索要了一块黏土,尝试着将黏土捏成一头小象。这块黏土经过梵高之手果然变成了一头栩栩如生的小象,身边的人都夸梵高有雕塑家的潜质。

过了一段时间,梵高偶然看到一只小猫在院子里的树梢间跳跃,便将小猫的形象画在纸上,笔法十分灵动,让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梵高的艺术造诣并非源于技巧,而是完全出自他一颗热诚之心。梵高从未系统学习过雕塑与绘画,平时的作品都源于他的灵感。

他的这点与其他艺术家截然不同,在那个年代,每个成名艺术家均经过一位至多位名师的教导,只有梵高属于自学成才。

梵高不善表达,与人接触时很少说话。在比利时生活期间,梵高将所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全部通过画笔跃然纸上,在油画中融入最真挚的情感。不论是挥汗如雨的矿工、小屋前百无聊赖的男人、捡煤渣的女孩… …

米勒也有许多类似的盛情之作,但是,论及作品中的情感均不如梵高作品那般激烈。

后来,梵高家迁离比利时,虽然,生活中已远离了劳苦大众,但是,梵高的脑海中时常出现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身影。梵高无法发泄胸中的郁闷,只能通过画笔来宣泄。从这开始,梵高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油彩,每当拿起画笔,梵高的眼中都会出现一缕狂热,如在苦难中苟延残喘的底层群众一样渴望着重生。

梵高的家庭虽属中产阶级,但当时的绘画工具并不便宜,寻常人家根本负担不起画布和颜料的开销。父母反对梵高进行绘画,在他们看来,梵高的行为纯属不务正业。在那个年代大部分画家都徘徊在温饱线下,很难维持生计。况且,梵高的作品已脱离了主流艺术思路,与当时的大众审美背道而驰,一味追寻真实的梵高不可能获得认可。

因为家人的抵触和矛盾,梵高觉得原本完整的家庭产生了裂隙,不再适合生活,索性离开父母漂泊在外。梵高一路流落到海牙,先是借住在远房妹妹家中,后来,又搬到旅馆中,靠着弟弟和父亲的救济勉强过活。

在荷兰的所有城市中,海牙是最具原始特色的,甚至,全欧洲都很难找出像海牙这样富有原始趣味的城市。这座城市既有欧亚文化交融的风俗,又有柔和、典雅的外观。西方国家的画家们都曾在此流连忘返,沉醉于当地的风情里无法自拔,从这座城市里汲取灵感。

随着海牙带给画家的灵感越来越多,艺术界逐渐衍生出一个画派“海牙派”。梵高眼光独特且犀利,有超乎常人的审美观,对当地的风物有着自己的理解。孤傲的梵高只对伊斯雷尔斯和米勒的作品有好感,其他画家均遭到梵高的批判。

因为,梵高有着一颗强烈的宗教心,所以,梵高非常崇拜对宗教异常虔诚的米勒。

梵高的名作《悲哀》是一副素描画,这幅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女孩,这名女子将脸埋在双手中不肯示人,盘膝而坐悲戚痛哭。在病痛的折磨下,女孩的长发就像枯黄的秋草一般,毫无生机的垂落在没有光泽的肌肤上。

从作品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出,又是一年冬去春来,万物蓬勃生长。女孩的脚边已有露出萌芽的春草,背后的果树也已露出花苞。在一片祥和的春景中,女孩对身边的景象视若无睹,心灰意冷的坐在地上只顾叹息、哭泣。在梵高眼中,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奥维尔小城附近中了枪,随后,他通知了随行医生加歇来治疗。加歇医生随后发电报通知弟弟提奥从巴黎前来,这中间的时间弟弟曾发誓一定会救他,但是,他放弃了活下去的念头,告诉弟弟说,就让他这样子死去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