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诺贝尔奖:梁启超自然不我配不上你我也配不上你

如题所述



1927年春,中国和瑞典联合成立了中国西北科学考察组。此前,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参与了相关谈判和协调,但实际上阻止了外国人单独访问中国西北地区。与此同时,瑞典探险家斯文海丁与他商量,提议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于是刘半农给与鲁迅联系密切的台静农写了一封信,要求鲁迅的愿望。


台农的信是那年9月17日写的,鲁迅在9月25日收到信的第二天晚上就回信了。鲁迅先请台静农转告刘半农:我感谢他的好意,感谢他为我,也感谢他为中国。但是我对不起,我不知道。我不想。


接着,鲁迅表明了理由:梁启超自然没有我不配获得诺贝尔奖金,我也不配。我也不配。我还需要努力工作才能拿到钱。什么世界上比我优秀的作家有多少?他们可以我得不到。看我翻译的小约翰。我该怎么做?然而,作者没有我不明白。


荷兰作家范伊登的代表作是一部寓意深刻、境界广阔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小约翰的孩子,牵着一只小狗,划着船,独自离开家,游走在奇妙的大自然中,最终带着对人类的爱回到了现实生活。鲁迅称赞这本书,称它是一首空白的诗,一个成人的童话。


毫无疑问,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最具世界性的作家之一。他认为,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师,这个荣誉对中国所有作家来说,还是很辛苦的,包括他自己。鲁迅理解有些人想提他的名字,但当时中国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于诺贝尔奖本身来说是一个遗憾。


但鲁迅觉得,不能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就在提名和选拔上有猫腻。他说:我不我认为中国没有人能获得诺贝尔奖金。瑞典最好无视我们,不给任何人。如果黄脸的人给予额外的优待和宽大,就会滋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自己真的可以和其他国家的大作家抗衡,结果会很糟糕。


事实上,在其他文学奖项的评选中,反映中国的文学作品的主题也备受关注。比如1933年法国贡古尔文学奖颁给马尔罗小约翰。这部小说是根据1927年上海4月12日大屠杀改编的。1933年该书出版后,上海人的命运杂志介绍,说该奖出人意料,说文艺被用作宣传工具,说是由于贡古尔文学奖的评价定位。鲁迅当时指出,这种偏颇的猜想在中国是一种奇怪的现象美国文艺界。他以此为例写出了自己的杂感文艺画报。


鲁迅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现代文学与当时世界一流文学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然而,在翻译和介绍外国优秀作品方面,中国严重落后,向他们学习也为时已晚。以奇怪为例。这本书于1887年由年轻时的范伊登出版,但直到40年后的1927年,鲁迅和他的同事齐寿山才共同把它翻译成中文,当时范伊登68岁。


鲁迅认为文学奖评选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极其严肃和慎重的。1936年7月,时任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编辑的赵家璧致信鲁迅,邀请他担任良友文学奖评委。鲁迅谢绝了。他刚刚大病初愈,给赵家璧的回信是徐光平写的。鲁迅没有我不想当文学奖的评委,主要是因为他的身体状况不佳。我不允许,但还有其他原因,所以他没有我认为他不合适,这是未知的。


鲁迅已经去世70多年了。作为国内文坛的重要奖项,鲁迅文学奖依然吸引着人们的关注。然而,今年鲁文学奖充满了困惑和质疑,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少数作家编造他们的数字,不公平的选择等等。


也许问题出在作品上,但病根出在性格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