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般若心经,现在豁然明白了幻心,用心经上来讲我达到了什么境界?

那一刻突然想明白了,我不是我,只觉空灵,看清楚了幻心,明白了幻心所看到的一切,我在超越幻心这一层境界是什么境界?是智慧么?用它来分析世界却不感受世界,幻心因为有感觉所以看清这个世界,所以看到的都是幻觉对么?入世用幻心,出世用智慧,我是不是有佛缘了?求解。。。小弟才25。。。

自然有缘。

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放下执著了,但还有妄想分别,就成阿罗汉;放下执著和分别,但还有妄想,是菩萨的境界;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了,就成佛了。

佛法没别的“放下”而已。放下的越多,你就会越快乐。记住哦,是要心里放下,事还要做!放下不是让我们逃避,是为了更好地担当。不是啥也不干了啊。

世间圣人少,凡夫多,就因为凡夫妄想心、执著心多,所以苦多乐少。

等到你全部“放下”了,就到了金刚经“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境界,就是“空”了。为什么空啊,都放下了还不空了嘛。

佛的境界,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什么都空了,就无所谓生,无所谓灭了。

阿罗汉,还没到真空,因为他还执着有个“空”存在,而佛教连“空”也空了。就是慧能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菩萨没成佛,是因为还有“妄想心”,佛家叫41品“无明”。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品无明没破,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为什么、从何时变成“无明”了?

圆觉经 上说,佛没正面回答。只用了几个比喻解释。比如,我们的眼睛患病,看到空中出现一朵花,试问:这个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是谁创造的呢?

就没有花嘛,根本就没有,只是你眼睛毛病,才出现了幻觉嘛。根本没有的东西,你说它是怎么出现的,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这就是六祖慧能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故佛家说:一切法由心想生。

1、《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第一识,以为是老虎,肉身嘛,当然能射入;等“分别心、执著心”一产生,知道不是老虎,而是石头了,就再也射不进去了。【结论:你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有人得恶性癌症,乐观开朗,不久竟好了;有人得良性肿瘤,心灰意冷忧心忡忡,不久转化为恶性癌症。】

对于同一个人,你看他很讨厌,我看他很顺眼;对于同一件事,我认为是好事,你认为是坏事;对于一个美女,我觉得她的眼睛好看,你觉得她的嘴吸引人......如此一来,还有什么是所谓绝对“客观”的现象呢?任何所谓“客观”的东西,经过我们的主观加工后,就不再是原来那个“客观”事物本身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有人讨厌香菜的味道,有人喜欢香菜的味道)、尝到的、触到的、想到的任何现象,已经不是那个客观事物本身了。就像你看玻璃镜里的你,那个映像不是你本人。

2、《列子》记载:范家有个叫子华的,喜欢私自蓄养侠客,全国人都佩服他。他很得晋国国君的宠爱,虽然没有官职,但地位却在三位公卿之上。谁被他看中,国君就会给谁爵位;他说谁的坏话,国君就会罢免谁。在他厅堂上议事的人同朝廷上的一样多。子华叫他的侠客中的智者与愚者互攻击,强者与弱者互相凌辱,虽然受伤流血的人躺在眼前,他也毫不放在心上。整天整夜以此游戏取乐,几乎成为全国的风俗。

禾生和子伯两人是范家尊贵的侠客,一次出外游玩,经过荒远郊野,住在老农商丘开的家里。半夜,禾生与予伯两人谈论子华的名声与势力,能使活着的人死去,该死的人活下来;富有的人贫穷,贫穷的人富有。

商丘开以前一直为饥寒所困迫,于是悄悄地躲到北边窗下偷听他们的谈话。然后借了粮食,挑上畚箕到了子华的家门口。子华的门徒都出身于世家大族,身穿绸缎,乘坐高车,迈着四方步,眼睛只朝天看。他们瞧见商丘开年老体弱,面色黎黑,衣冠不整,没有不小瞧他的。接着又戏弄、侮辱、欺骗他,推摔捶打,无所不为,商丘开却没有一点不高兴的样子。侠客们的手段用尽了,戏弄、嘲笑得也十分疲惫。

于是同商丘开一起登上高台,人群中有人随意说:“有能从台上跳下去的,奖赏他一百金。”大家都争着响应。商丘开信以为真,于是首先从台上跳了下去,形状像一只飞鸟,飘扬到了地上,肌肤与骨骼都没有损伤。

范家的门徒以为是偶然成功,因而没有觉得太奇怪。于是又指着河湾的深水处说:“那水里有宝珠,游下去可以摸到。”商丘开又跳到了水里。游出水面后,果然得到了宝珠。大家这才开始觉得奇怪,子华才让他加入食肉穿绸的行列。

没多久范家的仓库发生大火。子华说:“你们有能钻进火中取出绸缎的,根据取出的多少赏赐你们。”商丘开毫无难色地钻进了大火中,来去几次,烟尘没有沾污脸面,身体也没有被烧焦。范家的门徒以为他有什么道术,于是一齐向他道歉说:“我们不知道您有道术而欺哄了您,我们不知道您是神人而侮辱了您。您可以把我们看作是笨蛋,您可以把我们看作是聋子,您可以把我们看作是瞎子。我们大胆地向您请教道术。”

商丘开说:“我没有什么道术。就是我的心里,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虽然这样,我心中还是有一个感觉,姑且向你们说一说。过去你们中有两位侠客住在我的家中,我听到他们赞誉范氏的势力,能够使活着的人死去,该死的人活下来;富有的人贫穷,贫穷的人富有。我真诚地相信,没有一点怀疑,所以不怕路途遥远而赶来。我来了后,又认为你们的话都是真实可靠的,因而只怕我的诚心不够,行动得不快,并不知道我的形体到了哪里,也不知道利害在什么地方,只是专心一意罢了。外物也不能改变我的诚心,如此而已。今天才知道你们在欺哄我,于是我心中便隐藏着猜测与疑虑,外面要注意所见所闻,回想过去侥幸没有被烧焦、淹死,现在还害怕得心中发烧,恐惧得全身发抖。哪能再靠近水火呢?”

从此以后,范氏的门徒在路上遇到乞丐和马医这些穷人,再不敢侮辱,一定要下车致礼。宰我听说了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说:“你不知道吗?最诚心的人,是可以感动万物的。可以感动天地,感动鬼神,横行天下而没有违抗的人,何止身负危险、出入水火而已呢!商丘开相信假话尚且遭不到阻碍,又何况你我都诚心诚意呢!你们要牢牢记住!”

在医学院曾有一位教授做了一项实验,即教授发给每个学生一颗药,说这颗药会使血压上升;服药不久后测量血压,果然都上升了,其实那颗药仅仅是颗糖粉而已。又有另一个故事,即有一位病人因感冒咳嗽到医院看病,经医院X光检查,说是得了肺癌,病人得了这个消息,病情更加严重,几乎没办法下床,就在床上等死,后来隔了一个星期,医院打电话来道歉说,重新检视原来的X光片,发现他得的病仅是普通的感冒,而非肺癌。那一位病人听到这个消息,立刻从床上跳起来,隔没多久,病也就好了。
  由上述的两则故事,正好验证了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一切法由心想生’的道理。所以我相信有些癌症的病人,不是因‘癌症’而去逝,而是被‘癌症’吓死的!只要我们不要病痛放在心上,而时时刻刻以‘利益众生’‘服务众生’为念,放下一切的妄想、执著、分别,则心中不会因稍许不如意的亭,就耿耿于怀,或因小小的事情就发脾气骂人,如此身心清净,自然百病不侵,一切事情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4
宣化上人所讲四禅之境界:
1)初禅(离生喜乐地):呼吸气停止了。外边的呼吸停止了,但内里的呼吸却活动起来。故修行有一种妙处,不可思议的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了解。此禅离开众生的欢喜而得到法喜充满,禅悦为食。得到一点点明心见性的境界。
2)二禅(定生喜乐地):此乐比初禅更快乐,时刻皆在欢喜中。这种喜乐是从定中生出来的。修到此禅天,则脉搏停止不动。
3)三禅(离喜妙乐地):念住了,把欢喜的一念都断了。因为有欢喜,便有执著,现在把欢喜也除去。
4)四禅(舍念清净地):把念全部舍去,没有了。这时无挂无碍,但仍未超出三界之外。这只是在定中得到一点利益与进步,尚不是高境界,不要修一修,便以为自己开悟了,而起贡高心。在这世界,一切要别人为自己证明,自己不能为自己证明。修道人亦复如是,不能贡高我慢,打大妄语。否则将会堕地狱的。凡是学佛之人,不可作善恶夹杂之业,不要为自己戴高帽子。切记!
其实老实念佛即是修无上的禅。
最后送友四句永明延寿大师的谒子: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督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追问

说实话还真没仔细参过佛法,只是读几次心经寻求解救自己困苦的方法,多谢教诲,有缘再深入研习佛法

追答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一生有缘遇到佛法,便有了一个真正了生脱死的机会,一旦错过,来世再得人身比做佛都难。得遇法宝经文,读经有法喜,这是累生多劫的修行福德才有的这种感应,好像迷途的浪子得遇归乡的路径。尽管多读,不必去以凡夫的思维测量经文的意思。久而久之,自有拨云见日,水清明月现的境界。一经通经经通,每一部佛经都具足圆满的解脱之道。今生不要错过,即有缘,便精进去深入,佛法是一种教育,讲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即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即我们自己,生所从来,死所何去。了解了,按照世尊的教导去做,用我们身体这个工具,信、解、行、证,便不枉此生。共勉!

追问

我会读下去吧,当年看央视有一集讲的是古代僧人参悟佛法的虔诚之举,还有刺舌血写血经的故事,是什么力量来支撑是什么信仰来支持他们,从此便对佛经有了好感

第2个回答  2012-05-24
那向师兄请教,不见一切幻象,那见什么?用智慧观照,那照见什么?

末学合十。追问

昨天刚觉悟,我用智慧看了我自己,看到的是幻心,看不到世人,我用智慧看世人,看到的是世人被幻心所惑表现出的众生相,和看花草树木山石一样,好像自然存在一样,
我用智慧来看世界是不是要当和尚了?我现在没有抛幻心,还要用幻心入世,我也困惑,用智慧来看世界抛了幻心,那我要做什么?

追答

首先,心经要说的不是人的虚幻的心,心经的主旨在于叙述“空”。然而“空”是什么?是怎么样的境界?这一切却都无法言说,而只能说“空”不是这样不是那样,不是一切语言、概念、经验范围中的事物或现象。所以其实心经乃至般若学所要检讨的不是众生或者万法的存在,而是一切语言、概念、经验。即是说万法如如存在,真实不虚,虚妄的只是我们认识万法的途径,那就是语言、概念和经验。

心经第一句其实很有意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一句中的要点,在于“五蕴”二字。五蕴皆空的意思其实不是五蕴是不存在的,而是五蕴其实也是空,也不是经验界、语言概念范畴内的东西。而五蕴二字更透出一个秘密;佛教说人的生命的结构其实就是一个五蕴构成的认知系统,所以当观自在菩萨进行般若波罗蜜多的禅定或者智慧的心灵的活动时,所见的“空”,其实是从我们自身的生命出发,也就是从反省我们自己生命和认知出发。也就是说五蕴的认知是空,也就不是语言概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从概念上去了解一杯水有多热,比如说我们可以量化热度,说这杯水的温度为70度C,但是就算明白了这个概念,我们也只是从概念上明白,而只有将这杯水喝下去,才能真正体会到到底这杯水有多热,而这时我们所感受的热,既是一个绝对的体验,而再不须要从语言概念,或则经验的对比中去理解这个热是怎么一回事。

人生而有肉身感知,也就是我们的五蕴、六识,而在未死亡前,我们也不能抛弃我们的肉身。如果这是师兄所谓的“幻心”,那其实幻心既是般若,既是智慧。人生修行三境;

第一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苏轼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正是这一般境界。师兄在那一境?末学浅薄,不敢妄言,但愿师兄精进不懈,切莫停留。

末学合十。

追问

您说的很是深奥,您的境界比我高,有时间我再回头读心经,然后再看其它经典,

追答

不敢。平实最重要。

末学合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