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我一篇儿童文学论文?

要原创的,一千五百字以上。论文题:〈1〉结合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谈论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或语言特色;或创作原则〕;〈2〉给某一童话〔或儿童小说〕写一篇赏析文章;〈3〉结合儿歌理论和儿童诗歌理论,选择儿歌与儿童诗歌各一首进行比较分析,谈谈这两种体裁的异同。〈注〉:要注明参考文献及作者、出版社。

第1个回答  2012-06-01
— 91 —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 , 是十九世纪第一个赢得世界声誉的丹麦作家。
安徒生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典型类型具有普遍而永久的艺术
魅力,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人而言,他的童话故
事对中国儿童的阅读及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
远的影响。《海的女儿》里小人鱼的形象所具有的爱与牺牲的
精神,以及为求得一个灵魂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使无数中
国人为之流泪,为之震撼。安徒生童话所传达的深广的人道
主义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使中国人倍感亲切和温暖。安徒生
说:“我要用我的一切思想和感情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没有
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
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在旁边听。小孩子们可以看那里面的
事实,大人可以领略那里面所含的深意。”可见,安徒生及他的
作品是活在儿童和成人的心中的。而且,成人作为儿童教育
者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由此可以看出儿童文学与成人对儿童
教育的关系。
一、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一)儿童文学的定义
首先,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是培育美好心灵的文学。优
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里,不仅有童心童趣,有美好的快乐,也有
着先进的教育观念。
其次,儿童文学是“教育成人的文学”。很多人一讲到儿
童文学的教育功能时,教育的目标总是指向儿童而从不指向
成人自己,原因是某些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并没有将自己
看作与儿童一起跋涉、探索人生道路上的同伴,没有意识到在
儿童文学中(当然也在生活中),成人作家与儿童是在做双方
面的相互赠与,这是达不到成功教育儿童目的的。我们不能
将儿童期仅仅看作是向成人发展的过渡阶段,其实儿童与成
人是人生的两极,是生命的两种不同形态,两者相互影响,同
步发展。成人也应该向儿童学习。稍加留意,童话中许多有
趣的问题将给成人带来有益的思考。为什么过去年代的童话
是慢节奏的、舒缓抒情的,而现代性童话节奏变快,我想这些
问题非常值得成人去探讨。不是从教科书里去翻现成的答
案,而是要阅读作品本身,去用心感悟。童话的这些变化,实
际上是记录了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观念的改变,成长
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儿童心理和生理的早熟变化。
(二)利用儿童文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因
罗马大诗人、文艺批评家贺拉斯曾经用“寓教于乐”概括
了文艺的社会作用。他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
爱,才能符合众望。”这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文艺的教育作用是
通过美感作用来实现的。鉴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寓教于乐”
对于他们则更为适宜,更为需要。因为儿童们阅读文艺作品
时,决不是明确地抱着接受思想教育或提高认识能力的目的,
而首先是为了寻求乐趣。在这种愉快的感受和乐趣的满足
中,儿童们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教育。这种教育较之于理性的
说教更自然、更亲切、更深刻,有时甚至使孩子们永生难忘。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什么能对孩子们产生这样大的魅
力呢?首先,喜爱有趣的文学作品是孩子们的天性;其次,这
些儿童文学作品把广袤而神秘的世界展示在小读者们面前,
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讲给他们听,满足了孩子们贪婪的求知
欲望、追求愉快的兴味和爱美的天性。正像甘露滋润禾苗一
样,好书滋润着儿童们的心田。
成人作家应该“不是把儿童看作未完成品,然后按照自己
的人生预设去教训儿童,也不是仅从成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去
利用儿童,而是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
展儿童,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
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其次,成人作家不是
发展中儿童生命的创造者,而只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儿童生命
的引导者和激发者。
二、从对儿童教育的观点解析《海的女儿》
(一)崇高的美
《海的女儿》中小人鱼最终没有获得王子的爱情,从这个
意义上说小人鱼不失为一个悲剧人物。但是在她身上不时回
响起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究之音,体现着为实现理想九死
不悔的追寻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小人鱼为实现“获
得不灭灵魂”这一理想上下求索的过程可以称作“激情的过
程”。正是有了对理想的向往这一激情作内驱力,小人鱼才会
采取如此热烈、极端的方式来实现她的目的。“只要我能够变— 92 —
成人,可以进入天上的世界,哪怕在那儿只活一天,我都愿意
放弃我在这儿所能活的几百岁生命,”这就是小人鱼对理想的
宣言。之后,变成人的小人鱼马上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悲哀境
地。失去声音的小人鱼要获得王子的爱变得极其困难。尽管
巫婆曾说美妙的身材可以吸引王子,可是王子心中的爱人却
是救起他的姑娘。小人鱼“无言的苦恋”终于成了悲剧,美好
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毁灭了。后来,只要她把尖刀刺进王子
的胸膛,便可以恢复自己的海底生存。但她不愿意以牺牲他
人幸福来换取自己的偷生。他丢掉了刀子,并最终在黎明来
临之际变成了海上的泡沫。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多么崇高和
动人心魄。在忍受痛苦的过程中,在自我牺牲的过程中已获
得了永恒不灭的灵魂。追求灵魂必须经历漫长、曲折、艰难、
痛苦的求索之路,只有那些不畏漫漫长路、敢于上下求索的人
才能得到他,这实际上是一个灵魂自我完美的过程。一切人
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精神品格,都将经受生命之炼狱的考验,
这也是安徒生童话中常常表现的主题。
(二)“付出”的美
“好几个晚上,她看见他在音乐中乘着那艘飘着许多旗帜
的华丽的大船,她从绿灯心草中向上窥望。风吹起她银白色
的长面罩的时候,如果有人看到她,他们总以为这是一只天鹅
在展开它的翅膀。”(《海的女儿》)可能是觉得这个故事太悲伤
了,大家都不忍心看到小人鱼就这么变成了浪花中的泡沫。
在可怜而短暂的一生中,她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可是她却恰
好感悟到爱情中最宝贵的那部分无私。相比较而言,在现实
中,要做到爱情中的无私付出就好像骑自行车到月球那样不
容易。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转化为无形的压力在我们每个人
的肩膀上积累,所以对待儿童教育就更应该从小抓起。生存
的压力让人窒息,情感也跟着变得脆弱。小孩子也是,从小如
果只是一味溺爱,就会变得自私自利而完全不愿意有所付出
了。其实,《海的女儿》中爱情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不能用收获
来衡量。如果说起收获,她收获了什么?她从来没有得到过
王子的心。最后,她双手奉上了自己三百年的美好生命,随波
散去了。然而,在她化作泡沫的那一刻,她至少是平静的。这
就是爱的魔力,由真心付出才能实现的魔力。
(三)爱的美
小人鱼本是水族,何以抛下生养之地和优越的生存条件,
向往人间?这恰是安徒生这篇童话的创作用意之所在——赞
颂人间。人,是神圣美好的。小人鱼不惜牺牲自己的优势,不
仅是为了获得一个人的外在形态来生活,而是在于获得人类
爱情,从而获得人类的灵魂。灵魂是不灭的,灵魂的永恒意义
始终是跟人类圣洁的爱、崇高的牺牲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灵魂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只有通过美好的精神品格和善良
的行为,它才显现实际存在的意义。安徒生为我们展示了灵
魂的双重意义:一重灵魂是神圣高洁、永恒不变的,值得人们
去为之追求和争取;另一重是灵魂的获得必须经历艰难曲折
的道路,因而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因
此,通过小人鱼的经历可以给小读者幼小的心灵难忘的印象。
那个”不灭的灵魂“也许仍然作为一个崇拜,包裹在他们记忆
中,但闪光的爱、刚毅的意志、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却又会震
荡他们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海的女儿》不仅属于儿童
的现在,也属于他们的将来;不仅属于儿童,也属于成人,她是
可以拥有广泛的读者层次的艺术珍品。
三、安徒生童话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安徒生继承了民间创作和其他前辈童话作家的许多优
点:他的故事生动活泼,语言具有深厚的民间风味和幽默感;
但他又有发展,他在他的童话中注入了浓厚的诗情和想象,使
他的作品读起来像诗。 他的童话既有诗意的想象,更有深邃
的内涵.那些隽永的文字里有非常博大的心境,蕴涵着丰富的
人文关怀精神,为儿童传递出对生活、对善、对美的信念,也给
儿童和成人展现着人性的善良、高贵、勇气、力量、牺牲等高尚
品格,展现出美好、充满梦幻和奇妙的世界。他们以其特殊的
经典品质为儿童早期的人格成长提供着丰富的文化滋养和精
神影响,滋润着儿童们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
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
式,使他们从小就懂得怜悯、同情、爱和关怀,学习品尝人间情
感所蕴涵的欢乐、幸福、痛苦、烦恼等人生百味,这些影响甚至
可能是终生的。
正因为安徒生童话的独特风格和思想才使得他的故事感
动了全天下无数的人,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对儿童产生着永
远的吸引力,是他们学习与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
当今的儿童并不需要像《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这
样经典的作品,而恰恰相反,能感动今天的孩子的无非也还是
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
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默默温馨和殷殷情爱
……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情感的力量
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
新的时代催促着我们急急匆匆往前赶,我们是否应该稍
作停留,重新聆听安徒生这个童话诗人的亲切讲述,并重新思
考”童话故事“的真正含义。那写满了自然秘密的安徒生童
话,那执着于永存和奇迹,宣扬“爱产生生命”、“寻求者得救”
的安徒生童话,那不厌其烦地歌颂善良、童真和欢乐的安徒生
童话,对于儿童、包括成人在内的所有现代人,难道不具有上
升的意义吗?
参考文献:
[1] 安徒生.我作童话的来源和经过[J]. 赵景深,译.1925,16(8).
[2] 陈刚《.海的女儿》的三重世界及其”生命之痛“的启蒙意蕴[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3]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335.
[4] 韦苇《.海的女儿》的多种解读可能[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5(9).
[5] 杨宁.跨越时空的吟唱——从《丑小鸭》和《海的女儿》看安徒生
童话的现代意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第2个回答  2012-05-20
网上搜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