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素质教育

如题所述

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大学生价值困惑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疑惑、道德的迷失与存在的迷失。既表现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又表现为他们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大学生的价值困惑正是我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意识”。它呼唤大学精神的提升,要求我们亟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创造源和传播源。面对大学生价值困惑,大学应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理解世界、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位置,不断在消除困惑中成长,不断在超越自我中成熟。加强人文教育,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高校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学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二课堂、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人文讲座以及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工程。

  了解传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大学教师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最大的绊脚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人堂堂正正做一个人。大学教师应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本民族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懂得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中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做出什么贡献。如果我们不知道中国文化是怎样来的,它有什么优长和缺失及发展趋势,不知道它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不把中国文化当作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中国文化就会失去其创造的活力与对话的权利。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中最珍贵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学精神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其要点是客观的理性原则、求实精神、不断求知、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不断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的怀疑精神。在求知创新中富有团队精神,民主作风和主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并非二者合而为一,更不是用一种精神去消解另一种精神。融合是指人类在认识、协调、变革自然的科学技术活动中,或者是在探索人类世界、处理人文社会活动中,都能够受到两种精神指引,使得科学技术同人文社会协调发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建议,如能在占据学生60%以上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则可在师生共同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精神,而这取决于教师的人品与素养。

  确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精良的专家,而是一个还要在胸襟气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上都有与众不同表现的人;他不仅有完备的知识、见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宇宙眼光。这样的人应该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高校教育教学应进一步研究学生的认知、抒情、审美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通过哪些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的发挥,通过什么手段和形式来培养学生享受生活、发展独立人格与不断完善自身的自律能力。对此,一个有效的途径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努力遵循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上述诸方面稍加细化还包含了以下人文内涵:(1)开发学生追求和谐、公正、博爱、仁爱与自由的倾向;(2)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理性能力和善良的心地;(3)培养批判、反思又不失同情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态度;(4)培养学生致力于自我实现与整体和谐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5)培养与人相处的善意和谅解能力。

  提升理工科大学设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质量。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高教改革,一改60年代提出的“学问中心论”,进一步提出“人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所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维度的特点,在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综合化的同时,重视情感教育和个人心理品质教育。

  眼下我国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各类课程的门数越来越多。但在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仍比较少,特别是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数量更少。这是因为缺乏称职的师资。现在高校中能把西方哲学课程讲得好的教师比较多,相对而言,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讲得好的教师不多,应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8
摈弃应试教育的思想、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为每一个孩子的前程和未来着想。不能只关注眼前利益,而要放眼将来,全面发展。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2个回答  2012-05-17
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