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都出过哪些名人

如题所述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
李崇 (454~525)
   李崇 (公元454年~525年) 字继常,北魏顿丘人。袭爵陈留公。后为北魏高祖、世宗、肃宗三朝元老,历治八州,五拜都督将军,政绩显赫,战功卓著,堪称一代名臣。 李崇多谋才,尤擅军事。高祖初年,齐国犯边,李崇诏为将军、荆州刺史,镇上洛(今陕西洛南县东南)。李崇不主张用兵……
陈亢 (前508~前430)
   “南顿侯”陈亢(约公元前508——前430)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字“子亢”,春秋时顿子国(今项城市南顿镇)人。他十八岁入孔门,后随孔子到卫国(今河南滑县、濮阳一带),以儒士身份,留在卫国做了官。河南郡志记载,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宋真宗赠封孔子为“玄圣……
应奉
  应奉,字世叔,应顺的曾孙,约生活于东汉中期,今南顿上头村人。其祖父应叠,父应郴(顺帝时任武陵郡守)。他从小时候记忆力特强,读书“五行并下”,记事处人,过目不忘。从小到大,凡他经历过的事,都能记忆犹新。据说二十岁的时候,他为“决曹史”抄录全郡四十二县的罪犯名单报送刑部。回郡以后,太……

应顺
  应顺,字华仲,今南顿上头村人,约生活于东汉中后期。章帝时,被举荐为孝廉①,出任掌管政务文书的尚书郎,后转为“右丞”。 他廉直诚信,办事公道,朝廷选派他任冀州(今河北柏乡北)刺史(专司监察),很快又迁升为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东)郡守。他为人上不阿下不骄,在其位谋其政,赏罚分……
袁克文 (1889~1931)
袁克文
  袁克文(1889-1931),字豹岑,号寒云,河南项城人,昆曲名家,民国四公子之一。素有民国时期“天津青帮帮主”之称,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次子,由其三姨太金氏生于朝鲜汉城,长兄袁克定。号称南有黄金荣、杜月笙,北有津北帮主袁寒云”。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书法绘画,喜好诗词歌赋,还极喜收藏书……
张伯驹 (1898~1982)
张伯驹
  张伯驹生于1897年,原名家骐,字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系张锦芳之子,后过继给伯父、民初曾任河南都督的张镇芳。张伯驹天资聪颖,7岁入私塾,9岁能诗文,素有“神童”的美誉。伯驹先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他积极征购古代文物字画,使流落于社会的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得……
张镇芳 (1863~1933)
  张镇芳(1863—1933),字馨庵,河南项城阎楼人,乃袁世凯兄嫂之弟。清光绪进士。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湖南提法使、署理直隶总督等职。民国成立后,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1914年调回北京。次年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朱启钤等同被列为“七凶”。袁死后参与张勋复辟,任内阁议政大臣、度……

袁保庆 (1825~1873)
  袁保庆(1825-1873),字笃臣,号延之。河南项城人。袁树三次子,袁世凯的嗣父。他幼承家教,学业突出,于咸丰八年(1858)中举。后跟随叔父袁甲三在鄂豫皖苏一带,参加对捻军作战,战功卓著,官至江宁盐法道(二品)。同治十二年(1873)6月,袁保庆病故于任所,终年48岁。谥“中……
高梅阁 (1783~1860)
  高梅阁(1783—1860年),名芳云,晚年自号“荆布老人”。项城人,清代女诗人。其父高玉麟是贡生,兄颉云是举人,弟崃云是进士。 梅阁自幼好学不倦,与兄弟共砚读书。诸兄弟热衷于功名,她却留心日用伦常之道。二十二岁嫁与监生张东林为妻。张家世代习武不习文,于是她也藏起文墨,做起家务来……
袁保龄 (1841~1889)
  袁保龄(1841~1889)字子久,又名陆龛。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县。系咸丰、同治年间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甲三次子,袁世凯的叔父。1862年中举人,曾随其父镇压过捻军。1866年,25岁的袁保龄任清朝廷内阁中书侍读。1877年,袁保龄因编纂《穆宗毅皇帝实录》有功,赏戴花翎,官衔升为四品……
袁迪新 (1921~2016)
  袁迪新,出生于1922年,是段祺瑞的三小姐段式巽的独养女儿。袁迪新(1922-),生在袁世凯的老家——河南彰德的袁府。她的曾祖父袁世辅是袁世凯的弟弟,排行老五,袁世凯是老四。袁家兄弟共六个大概没分家,都焐在那“豪门深深深几许”、不知是七进还是八进的袁家大院里。袁迪新的祖父袁克庄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25
阎暖(1573—1644),字德煦,号又新,阎廷梓的长子。 明万历壬子年(1612),阎暖乡试中举。丙辰年(1616),获赐进士出身。己未(1619)殿试为二甲,被安排在户部任职,负责管理德州(今山东德州市)草场。他为人耿直,从不向权要献媚行贿,结果被停职。六年后,他又被起用为部郎,并被晋升为姑苏(今苏州)太守。当时正是宦官魏忠贤专权乱政的时候,他不愿趋时,一年后以有病为由,辞官回乡。 崇祯七年(1634),被起复为广平(辖区为邯郸一带九县)知府,境内政通人和。一年后,五次被推荐升迁,却因为耿直不受顶头上司喜欢,反被弹劾免职,而且有议论说要将他下狱。最终他虽然没有获罪,但也没有被重新起用。了解他的人都很为他惋惜。此间,他还回家乡主持修订了项城阎氏家族的第一部家谱,撰写了《创修宗谱序》。 崇祯十七年(1644)九月十五日因病去世,寿七十一岁。宣统三年《项城县志》有传。 阎召,号“抱凤”,生卒年不详。他是阎廷梓的侄子,学识渊博,清高古朴。他生长在有功绩的大家族,却飘然有出尘脱俗的念头。他喜读黄老的书,懂得吐纳修练之术。 明万历己酉年(1609)中举,任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知县。那里驻军较多,军屯交错,士兵与地方士民经常发生矛盾。他不急不徐,就把那地方治理得“廉静民安”,“卧理有余”。不久转调高邮知州(又名“州牧”),在任上政简刑清,官吏考核被定为“循良第一”。两年后解职还乡。时值明末,战乱频仍,他纶巾道服,和项城的县宰李元善,共同策划城池防守办法,项城得以在乱世保全。逝世后,皇帝颁“制命”表彰他的政绩,并诰封他为“文林郎”。 生五子,都是艺苑有名的人,子孙都能诗书传家。逝世后,诰赠“文林郎”。 宣统三年《项城县志》有传。 李崇(?——525),字继长,南顿人。十四岁时,被招拜为北魏“主文中散”(相当于秘书)。后成为北魏高祖、世宗、肃宗三朝元老,历治八州,五拜都督将军。
北魏孝文帝((471 ) 初年,李崇任荆州刺史,驻守在上洛(今陕西商洛一带)。上洛与北齐接境,双方边民一直不和,孝文帝要派兵给他防范齐国边民。李崇推辞说:“边人失和,原因在于刺史管理不善。只要您下一道命令,向边民宣告您的旨意就行,用不着发兵防守。那样会让双方的边民都惊恐不安。”孝文帝听从他的建议,只派几十个骑兵到上洛,宣诏绥慰政策,边民很快安定下来。以后抓到了齐国人,李崇都命令还给齐国。齐国人感谢他的恩德,也把抓获的200多名荆州人送还过来。双方边境安定,再没有发生过摩擦。他在那里任职四年,非常称职,被召还京师,孝文帝给了他很厚重的赏赐。
后来李崇任兖州(今河南滑县)刺史。以前兖州以抢劫为生的人很多,李崇上任后了解到这种情况,就部署每个村庄都建一座小楼,楼上悬挂一鼓。村里有强盗来了,村民就擂响悬鼓,邻村听到鼓声,也擂起鼓来,村村相传,鼓声可传百里。村民听到鼓声,立即蜂拥而出,把守住各条要道。这样,盗贼很难逃脱。后来各州县悬鼓自治,实际上就是从李崇开始的。
太和初年(476),巴氐部杨灵珍派他弟弟杨婆罗与儿子杨双联合齐国,率马步兵一万多人攻破武兴(今陕西略阳)。当时魏高祖孝文帝南征汉阳(今甘肃天水县南),李崇是梁州刺史(今甘肃成县西北),就任命李崇为持节使、都督陇右诸军事,率所部军队征讨。李崇出其不意,歼敌大半。杨灵珍派堂弟杨建率兵五千驻龙门,自率精兵1万在他处伐树塞路,准备巨石,用来对抗拒官军。李崇命统军慕容领兵五千,从小路夜袭龙门,自率军进攻杨灵珍。杨灵珍败走,李崇俘获了他的妻子,接着又攻克武兴。齐国的郑猷、王思考率兵救援灵珍,被李崇打得大败,婆罗等千余人被杀,郑猷等被俘,杨灵珍败逃汉中。高祖在南阳看了李崇的报告后高兴地说:“使朕无西顾之忧者,李崇之功也”。当即授李崇都督梁、秦二州的军事,封李崇为“魏昌县伯“。
后淮南多事,李崇又受命都督淮南军事。这时寿春(今安徽寿县)大水,很多水从城中的地面上涌出;还有成群的野鸭子飞进城里,与鹊鸟争巢。大雨连下了十三天,屋宇都被淹没了。李崇和士兵转移到城墙上,但是大水继续上涨不停,他们只好乘船停靠在城墙边。这时大水离城墙顶,不过有两块木板的距离,州府官吏们都劝李崇离开寿春。李崇说:“我受国家重用在此驻守,因为我的德不够,才引起了这场大水。淮南方圆几百里老百姓的安危,都系于我一人。我一旦动摇,老百姓顷刻就会大乱,连扬州恐怕都不会属于我们了。我哪里能爱惜自己而留下千年的愧疚?你们确实不必无辜陪同我死,可乘船到高处去自寻生路去吧!我定要死守寿春,你们不要再多劝我!”
宣武帝元恪(500—515)继位后,拜李崇为右卫将军、抚军将军、正尚书。当时鲁阳(今河南鲁山)的少数民族柳北喜、鲁北燕等聚众反叛,有数万人响应。叛军围逼湖阳(今河南唐河县西南湖阳镇),湖阳游击将军李晖尽力捍御,可义军声势浩大。宣武帝派李崇为持节使、都督征剿军事。李崇组织了多次战役,才最终平定。
李崇驻守淮南都督军事时,寿春县人荀泰有个三岁的儿子在战乱中丢失,过了好几年都不知道生死。后来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里,荀泰就告到官府。他们二人都说是自己的儿子,都有邻居作证,郡县无法判决。李崇说:“这很容易知道真相啊!”他命令把小儿带到别的地方,不让两个父亲见到他。几十天后,派人对他们说:“你们的小孩突然有病死了,你们的官司不用打了,回家给小孩办丧事吧。”荀泰一听当场放声痛哭,悲痛得很;赵奉伯只是叹气罢了,一点也没有悲痛的样子。李崇观察到这情景,就把小孩还给了荀泰,审问赵奉伯为什么要冒认小儿,赵奉伯才慢慢回答说:“我先前也丢失了一个小孩,所以才冒认。”
孝昌元年(525),李崇病死在任上,享年71岁。赠侍中、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谥曰“武康”。后重赠太尉公,增邑一千户。
魏收《魏书》、《项城县志》有传。 应奉,字世叔,应顺的曾孙,约生活于东汉中期,今南顿上头村人。其祖父应叠,父应郴(顺帝时任武陵郡守)。他从小时候记忆力特强,读书“五行并下”,记事处人,过目不忘。从小到大,凡他经历过的事,都能记忆犹新。据说二十岁的时候,他为“决曹史”抄录全郡四十二县的罪犯名单报送刑部。回郡以后,太守详细问他所送罪犯情况,总共数千几百人,应奉竟然能将所录罪犯的姓名、罪状、罪行轻重等,一一准确背诵下来,毫无遗漏。 顺帝时,武陵(今湖南常德市武陵区)蛮詹山的少数民族四千余人造反,地方县令都被他们抓了起来。征伐不下,朝廷下诏求才。经公卿朝议,四府推荐,桓帝永兴元年(153),应奉出任武陵郡守。他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的是安抚政策,结果闹事的蛮詹人或降或散,战乱很快平息。地方安静以后,他又大兴学校,全面清除陋政,后因公事被免职。桓帝延熹时(160年左右)武陵的蛮人再次作乱。荆州车骑将军冯绲,认为应奉有威恩,蛮人只信服他,便上书请求让应奉与自己一同出征。朝廷任命应奉为从事中郎,赐钱十万。当时朝廷下给应奉的诏书说:“蛮夷叛逆作难,积恶放恣。镬中之鱼,火炽汤尽,当悉焦烂,以刷国耻。朝廷以奉昔守南土,威名播远,故复式序重任。奉之废兴,期在于今。赐奉钱十万。”应奉为冯绲设计了许多方略,军队大获全胜。 战乱平息后,冯绲推荐应奉担任了司隶校尉,这是汉代的高级军职,也是纠举不法官吏的督察官,后来成为京畿地区的高级督察官。他在任中不避豪权,纠奸罚罪,以严厉执法著名。 当时后宫朋、党之争很厉害。邓皇后死,桓帝想立田贵人为皇后。应奉认为田贵人出身低微,不宜超登后位,上书谏阻说:“臣闻周纳狄女,襄王出居于郑;汉立飞燕,成帝胤嗣泯绝。母后之重,兴废所因,宜思关雎之所远,五禁之所忌。”帝采纳应奉的建议,立豪门窦氏为皇后,引发了后来的“党锢事件”,应奉认为责在自己,就以有病为由,辞去一切职务,回故乡项城隐居。隐居期间,他追愍屈原以自伤,著《感骚》30篇及《汉书后序》。后满朝文武继续举荐应奉,朝廷有重新起用他的意思,可他刚好在家乡因病去世,葬于 “百冢铺” (今永丰乡)。 《后汉书》、康熙二十九年《项城县志》有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28
项城第一名人:刘钦,曾任项城第一县令,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之父。

项城第二名人:应诏,应谏兄弟,东汉末年建安七子。

项城第三名人:南北朝《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

项城第四名人:唐朝时期保家卫国的杨烈夫妇,安史之乱战争中曾救过唐明皇。

项城第五名人:明朝内阁大学士:田僻。

项城第六名人:清朝进士,王子猷。曾为郑板桥<竹画>题诗,与扬州八怪情同手足。

项城第七名人:清朝,袁甲三:字午桥,曾任漕运总督。

项城第八名人:高钊中,曾任翰林院庶吉士。

项城第九名人:袁世凯,民国大总统。

项城第十名人:张镇芳,民国时期兼任中国盐业集团的创始人。

项城第十一名人:张伯驹,诗词家,收藏家。

项城第十二名人:袁克文,他与张学良,张伯驹,溥桐,合称民国四大公子。民国时期天津青帮帮主,号称"南有杜月笙.黄金荣.北有津北帮主袁寒云"

项城第十三名人:抗日名将,田镇南,血战台儿庄的副总指挥,国民党三十军军长。

项城第十四名人:抗日名将,黄维刚,曾任国民党五十九军军长。

项城第十五名人: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枫,他成就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

项城第十六名人:当代歌星,李娜,《青藏高原》的原唱。

项城第十七名人:清代女诗人,高梅阁,荆布老人。

项城第十八名人:今古传奇的副主编,蒋敬生,作品《颖河岁月》。

项城第十九名人:世界物理学家,袁家溜。

项城第二十名人:清代画家,王辙。

项城第21名人: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曹育民

项城第22名人:河南省政府副省长,徐继超。

项城第23名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纪检书记,李怀荣。

项城第24名人:原莲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怀清。

项城第25名人:河南漯河市委书记,靳克文。

项城第26名人:朱丹陛:同盟会会员,革命党人。曾与黄兴,宋教仁共创国民革命。任民国开封专员。后被张镇芳暗杀于项城西城门。
第3个回答  2020-12-19
蔡衍:字孟喜,《后汉书》说他是“汝南项人”,具体出生地不详。

程秉:三国时期之人,字德枢,汝南南顿人。

应玚: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东汉末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周兴嗣:字思纂,南北朝陈郡项人。生年不详,卒于梁武帝普通二年。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

袁克文:1889年—1931年,字豹岑,又字抱存、抱公,号寒云,又署龟庵,河南项城人。

张伯驹:1898—1982年,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19]

黄维刚:1897~1943年,字震三,号雨辰,项城郑郭范营人, 第二集团军军官子弟学校校长等。

付心德:付心德,出生于1900年,原籍 河南 项城,抗战后定居云南省龙陵县,原远征军七十一军第二野战医院少校医务主任,被誉为中国“抗战活化石”,于2013年9月21日下午4:30时 去世,享年113岁。文化遗产
●黄庙石桥

位于项城市东南30公里付集镇黄庙集内,老泥河西来东注,河南岸属沈丘县所辖,河北岸属项城版图,两县以河桥为界。该桥全系 红石垒砌而成。桥两侧分别为16个栏杆,每栏杆上刻 石狮、石猴。[15]

●鹿苑寺旧址

鹿苑寺位于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东崔街北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武帝肖衍创建。唐德中建中(公元780—公元783)年间,敕修,寺宇较前更为盛。元末毁于乱。明宣德五年(1430年)牛首僧怀忍重修。正德(1506—1521)年间,僧洪锦同乡民张钊鬻产捐修,寺尚巍焕,僧亦辐集。嗣后乡民陈守身、张养性重修。至清 宣统三年(1911)殿宇无存,瓦石颓败,惟寺后银杏两株,高数丈,周围丈余,枝柯相交,参天蔽日,寒气袭人,虽盛夏亦然。1959年,东边的一株银杏被大风刮倒。几年前,另一株银杏毁于大火。

●杨冢遗址

杨冢遗址位于河南省项城市范集乡李庄行政村杨冢自然村西北隅。1976年周口地区文物考古学习班在此发掘,根据出土遗物确定为龙山文化遗址。后范集乡政府在遗址上建立砖窑厂,烧砖取土,将遗址挖成一面积为2万平方米的窑坑。[16]

●战国秦汉遗址

高大庄战国秦汉遗址位于河南省项城市高寺镇袁楼行政村,北靠汾河,西临于营行政村, 李庄、杨庄、高大庄自然村坐落于遗址之上。该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出土大量春秋战国、秦、汉遗物。曾在杨庄村后出土过西汉窖藏青铜洗22件,在李庄、杨庄、高大庄、袁楼村内出土大量蚁鼻钱。根据《袁和郡县志》文献记载,推测此处应为汉代和城县城。

●柳杭石桥

柳杭石桥位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乡柳杭行政村砖寨自然村中央。石桥为咸丰六年修建,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该桥为三拱红石桥,长17米,宽5.5米,拱长2.9米。路面用 方石铺成,桥下溪水环绕,池塘花荷飘香,属项城八景之一。桥栏杆用大方砖砌成,已无存。

●广阳古庙

广阳古庙位于河南省项城市孙店镇广阳行政村广阳自然村中央,东西大街北侧。

●袁氏家族墓地

袁氏家族墓地位于河南省项城市高寺镇袁阁行政村东北隅。该墓地为项城名门望族袁氏家族的墓地,自清初至民国初年埋葬了34位袁氏后人,其中袁氏家族奠基人袁耀中与郭太夫人 都安葬于此。袁世凯故居位于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村,占地270亩,建成具有明清特色和传统风格的各式建筑248间,周围是1800米长、10多米高的寨墙,6座炮楼及三道护城河。旧居整体按中、东、西三轴线布局,分东、中、西三组纵深院落,且院落幽曲相连,形成一片完整且别具风格的建筑群。建筑群由传统砖瓦、木材、白灰等建筑材料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特色。

袁世凯行宫
袁世凯行宫袁世凯行宫位于 项城市区中心十字路口南侧路西。袁世凯行宫建于1907年,1917年落成。该行宫建筑布局坐西向东,由左、中、右三轴三进院落组成,鸟瞰为一“富”字。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项城市博物馆。主要展出项城市的历史及袁世凯生平事迹项城,别称:水寨集,隶属河南省周口市,是豫东南较佳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汇点,是中国最大的手工鞋生产基地、中国著名的莲花味精所在地。 项城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为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有袁氏古民居、南顿故城等景点,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中国建设防水之都等荣誉。 项城在周朝初年为项子国,后被齐国灭掉仅存项地名,其中经历了各朝代的隶属,到1965年归属周口市。

著名景点
南顿故城、袁世凯故居、袁世凯行宫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机场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面积
1083平方千米
下辖地区
15个镇、6个办事处
国家/地区
中国
电话区号
0394
别名
水寨集
火车站
项城站
行政区类别
县级市
车牌代码
豫P
地理位置
河南省东南部
外文名
Xiangcheng
邮政编码
466200
方言
中原官话-漯项片
中文名
项城
政府驻地
人民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08
阎暖(1573—1644),字德煦,号又新,阎廷梓的长子。 明万历壬子年(1612),阎暖乡试中举。丙辰年(1616),获赐进士出身。己未(1619)殿试为二甲,被安排在户部任职,负责管理德州(今山东德州市)草场。他为人耿直,从不向权要献媚行贿,结果被停职。六年后,他又被起用为部郎,并被晋升为姑苏(今苏州)太守。当时正是宦官魏忠贤专权乱政的时候,他不愿趋时,一年后以有病为由,辞官回乡。 崇祯七年(1634),被起复为广平(辖区为邯郸一带九县)知府,境内政通人和。一年后,五次被推荐升迁,却因为耿直不受顶头上司喜欢,反被弹劾免职,而且有议论说要将他下狱。最终他虽然没有获罪,但也没有被重新起用。了解他的人都很为他惋惜。此间,他还回家乡主持修订了项城阎氏家族的第一部家谱,撰写了《创修宗谱序》。 崇祯十七年(1644)九月十五日因病去世,寿七十一岁。宣统三年《项城县志》有传。 阎召,号“抱凤”,生卒年不详。他是阎廷梓的侄子,学识渊博,清高古朴。他生长在有功绩的大家族,却飘然有出尘脱俗的念头。他喜读黄老的书,懂得吐纳修练之术。 明万历己酉年(1609)中举,任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知县。那里驻军较多,军屯交错,士兵与地方士民经常发生矛盾。他不急不徐,就把那地方治理得“廉静民安”,“卧理有余”。不久转调高邮知州(又名“州牧”),在任上政简刑清,官吏考核被定为“循良第一”。两年后解职还乡。时值明末,战乱频仍,他纶巾道服,和项城的县宰李元善,共同策划城池防守办法,项城得以在乱世保全。逝世后,皇帝颁“制命”表彰他的政绩,并诰封他为“文林郎”。 生五子,都是艺苑有名的人,子孙都能诗书传家。逝世后,诰赠“文林郎”。 宣统三年《项城县志》有传。 李崇(?——525),字继长,南顿人。十四岁时,被招拜为北魏“主文中散”(相当于秘书)。后成为北魏高祖、世宗、肃宗三朝元老,历治八州,五拜都督将军。
北魏孝文帝((471 ) 初年,李崇任荆州刺史,驻守在上洛(今陕西商洛一带)。上洛与北齐接境,双方边民一直不和,孝文帝要派兵给他防范齐国边民。李崇推辞说:“边人失和,原因在于刺史管理不善。只要您下一道命令,向边民宣告您的旨意就行,用不着发兵防守。那样会让双方的边民都惊恐不安。”孝文帝听从他项城比较出名的人士,古代有6人:蔡衍、程秉、应玚、周兴嗣、袁世凯、袁克文等;近代有6人:张伯驹、黄维刚、李娜、张艺军、王三侦、袁易飞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