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应对心理问题

如题所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卷
学号:100202054 学院:政法学院 年级:2010级
专业: 法 学 姓名:陈永强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常见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是由于人的心理健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也由于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遗传素质是多样的。另外,衡量人的心理状态,还应考虑到社会背景和个体差异等方面。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情绪、智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等。总上论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标准包含如下七个方面:1、智力正常智力以思维为核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认识力等。它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智力水准虽然有所不同,但智力应是正常的。正常的智力是人们从事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2、情绪乐观并能自控心理健康的人心胸开朗,情绪稳定和乐观,常向光明看,不往“黑暗处”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遇到麻烦能自行解脱。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控能力很强。心理健康的人在通常情况下,其内部心理结构总是趋于平衡和协调的。既有适度的情绪表现,又不为情绪所左右而言行失调。人具有自控情绪能力,即表明其中枢神经系统运行正常,身心各方面处于协调状态,不论遇到什么事总能适度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既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悲极轻生。有人认为,用情绪来表示心理健康就像用体温来表示身体健康一样准确。3、意志健全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自己克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主要标志是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和意志的顽强性。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能坚定地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优柔寡断,裹足不前,也不轻举妄动,草率行事。意志顽强的人,能较长时间保持专注和控制行动去实现某一既定目标,不屈不挠,不达目的,绝不罢休。4、反应适度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迅速,有的人反应模糊迟缓,但这种差异是有一定限度的。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反应适度,而不是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淡漠。5、自我意识明确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它反映了个人对自己的态度。个人是在与现实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来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形象的。心理健康的人,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有自知之明;能把“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有机地统一起来,“理想的我”总能在“现实的我”中得到体现,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和环境保持平衡。6、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理健康的人,在社会和集体中总是善于和他人交往,并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心理健康者与外界正常交往的结果,是个体对自己和对他人以及两者之间关系正确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心理健康的人,在和他人交往中,能接纳自我,并接纳他人,对集体具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情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7、适应社会生活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常以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来作为判断个体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人,总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正确地认识环境,处理好个人和环境的关系,能了解各种社会规范,自觉地用这些规范来约束自己,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另外,心理健康者还能动态地观察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自己的要求,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第七种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种心理 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由很多现实的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也往往 是暂时性的,经过自己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多能恢 复心理的平衡和适应。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1、环境、角度的变化引发心理冲突
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人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这是入学适应的第一步,也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其次需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在不同环境下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并认识到优、缺点是每个人都有的,应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而不应因为缺点的存在就自卑或自暴自弃。
2、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心理
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伴之而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建立正确而适度的学习标准,确立适合的抱负水平,避免由于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过度焦虑。另外应提高自学能力,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如焦虑严重且持续较长,则要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排除。
3、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现代化家电的普及,计划生育带来的城市家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邻里交往缺乏,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他们不善于交际。另外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同学,首先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此外要加强个性修养,战胜自卑、羞怯,纠正虚伪自私等不良个性特征。再次要掌握一定的交际原则和技巧,以便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确保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4、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及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性交往的不适,性冲动的困扰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不宜提倡,但也不可压制,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应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培养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正确对待自己和恋人,在因恋爱而发生情绪困扰时,应及时进行情绪疏通,使消极情绪得以合理渲泄,以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维护心理健康。
5、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渲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因此,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应进行职业辅导,调整择业心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其次要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情况。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职业。同时还应学习基本的求职技巧,以便在求职过程中能发挥优势,表现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来推销自我。最后还应正确面对求职中的挫折,调整心态,不断努力寻找机会。
6、自身心理素质的不足。如自我认识片面,情感脆弱、冲动、不稳定,意志薄弱,怯懦、虚荣、冷漠、固执,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不懂得心理健康,缺乏心理调节的技巧。应丰富心理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调节的基本技能并力求训练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15

当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大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习上面的压力,他们还要面临来自生活经济就业和情感等方面的多重压力。久而久之在这种压力的包围下,大学生的心理也产生了一些难以描述的问题。

什么是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就是指一种状态,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但是对于外部环境很难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了环境适应障碍和困难,心里不协调,难以用自己的行为去克服。

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时有什么表现?

一:学习生活上的不适应

环境是需要人去适应的,如果没有将自己与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就会出现心里别扭的现象。会感觉这个环境不适合自己,或者说无法和环境达到共同感,在学校无法得到归属感一样。那么学生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感就会越拉越大,从而导致学生的无力感日渐严重。

二:人际交往存在一些障碍

相比于高中时代的学校生活,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人是更为广泛的。一瞬间可能无法适应各种各样的朋友,也不敢结交新朋友。我们应该捅破这层纸,迈出这步路,用微笑来感染他人,从而结交到更多的朋友。

:学业压力巨大

在大学时期,无论是竞选班干部失败还是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又或者是跟不上学校的课堂节奏,都会无形之间给予学生压力,一种挫败感就油然而生。

:情感纠纷问题

大学期间向往的是自由式恋爱,这样你有了更多机会,同样你也有了更多竞争对手。可学生的恋爱观和思想观并不存在于一个高度,这样会发生矛盾,对大学生造成很多困扰。

那么诱导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性格差异,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抗挫能力差,情绪敏感,自我控制能力差,社交恐惧症,以及经济差异带来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树立自信心。坚信自己能够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坦然接受自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并且愿意去花费时间和精力解决他们。默念我坚信能够成功应对这些问题。

面带微笑。微笑是快乐的来源。我们在给予他人微笑的时候,他人也会回赠给我们一个微笑,我们就收获了双倍的快乐。

尝试走出自己的圈子。每个人都有第1次,与其一个人在自己的圈子里闷闷不乐,不如打开这扇窗或推开这扇门,勇敢的踏出第1步去接受他人的善意。

第2个回答  2022-03-02
首先应该磨练意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 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豁达大度、遇事冷静,常能做到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其次也可以采用下面几种常用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社会上对心理问题有一些错误的看法,有些人把心理问题说成是道德品质上的问题。其实心理问题是认识上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往往是因为认识问题不全面而造成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2、学会接受不完美,正确对待挫折和逆境。
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先生曾经说过:“没有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笔直的”。相对而言,大学生经历的挫折比较少,一旦受挫,就可能比一般人更难以从困境中恢复,这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许多身处困境的大学生,常常因为逆境中的不如意而产生迷茫、困惑甚至失望,造成心理问题。其实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经验来得更宝贵,从中可以吸取更多的教训,用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不要认为别人的生活都是一帆风顺,而自己处处不如意,就产生种种对现实的不满意。任何成绩或者成就,都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生活,本来就是十分艰辛,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作为大学生,应当有这样的信念,要把困境、逆境当作对自己的磨练,要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
3、学会用倾诉和其他办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不少专家认为,倾诉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好方法。通过向同学、朋友、老师、父母等倾诉自己遇到的问题,倾听他们的意见,将会使一些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其实,最好的医生还是自己,自己如果能调整心理状态,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效果最好。遇到不顺心或者不如意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出去散散心,或者从事一些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和游戏,让自己尽快放松下来。既然心理问题是由于自身因素引起的,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应该在自己身上。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心理素质
第3个回答  2012-05-18
自制力强,安静稳定,不要太情绪化
第4个回答  2012-05-09
多学习,多交流,多自问,多咨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