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版图上没有狮子生存,没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会被认为是瑞兽?

狮子一般生活在非洲等热带地区,中国大部分领土处于亚热带和温带,版图上并没有狮子生存,但是在中国文化中,狮子被认为是祥瑞之物,为啥??

狮类的起源、辐射和扩散历程

狮 (Panthera leo)是现代猫科动物中进化得最为成功的种类。它们的演化在第四纪达到了顶峰,曾广泛分布于非洲、欧亚、北美大陆,在最后一次冰期时代它们还一度侵入南美的中南部。同时在狮子的进化历程中也分化出了许多形态来适应各大洲所不同的气候、环境条件和猎物基础,诸如著名的洞狮(Panthera spelaea)和美洲拟狮(Panthera atrox)。   目前的古生物学证据显示,最早的大型猫科动物(豹属)化石出土于非洲的坦桑尼亚(Tanzania),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晚上新世(早维拉方期,Early Villafranchian),距今已有350万年(3.5 Ma)的历史。这种大型猫科动物在形态上具有很多现代狮的骨学特征,大部分学者将其视为最古老的狮类动物(Lion-liked Panthera sp.)。随后又在东非发现了距今180~17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Olduvai 事件) 的狮子化石(Panthera shawi)。中更新世的早期,狮子已广布于非洲大陆的东部和南部。与此同时,化石记录显示起源自非洲的狮子已开始进入欧亚大陆。到了更新世中晚期,狮子已扩散到欧洲大陆、英伦群岛(Panthera fossilis)、 亚洲的中东、西伯利亚、中国北部(周口店)和西南亚的大部分地区(Panthera spelaea)。这类大型猫科动物的扩散、辐射能力是惊人的。举个例子,狮子从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经白令陆桥迁徙至北美的阿拉斯加仅仅用了100年时间!到了最近的一次冰期时代, 狮子又从北美侵入南美的中南部(Peru)。   在形态上,从东非发现的早更新世的狮化石(Panthera shawi 下颌骨、髋骨、股骨), 已与现代狮无异。这表明狮类(实际上其它猫类也是如此)在质量性状的进化速率较慢。但却有着较快的形态尺寸的进化速率。在欧洲维拉方期中晚期所发现的洞狮材料, 在颅骨和牙齿尺寸上都要平均地大于现代非洲狮。最近有人通过对颅骨和牙齿尺寸的大小,准确地推算、复原出洞狮、巨型美洲豹的生活形态。更新世晚期的美洲拟狮,在体型上已相当巨大,它们具有比例上较大、细的肢骨,在头骨和牙齿上也与洞狮有差别。总体而言,形态尺寸的变化是狮类演化中的焦点。此外,鬃毛的演化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就目前的观点看,从欧洲石器时代先民所作的岩画显示,早期的狮子是没有鬃毛的,这些狮子被称为“无鬃狮”(Maneless forms),这包括了洞狮(Panthera spelaea)和美洲拟狮(Panthera atrox)。直到1万年前,无鬃狮还生活在欧亚和新大陆(北美和南美)。到了32万~19万年前, 现代有鬃狮才开始出现,并逐步取代了无鬃狮。今天生活在非洲大陆和亚洲西部的狮子,便是这些有鬃狮的后裔。   在狮子的辐射、扩散过程中,哪些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呢?古气候、古环境、生物地理学和古哺乳动物学的综合分析表明,更新世的气候、环境直接影响着大陆间的连接和隔离。海侵和海退,间冰期和冰期的更替使得大陆间时而连接,时而隔离。气侯和环境的复杂变化也使动物产生了快速的分化,尤其是狮子的主要猎物—大型有蹄类动物。这些因素是狮子进化的主要动力。此外,成为社群性动物的行为机制也是狮子能够广泛分布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大型陆生哺乳动物进化史中, 狮类无疑是进化的最为成功的。在狮类种群繁盛的地区, 其它猫类总是相对处于劣势。比如在欧洲和北美所出土的狮类化石,在数量和地点上往往要远大于同一时期的豹、美洲豹、美洲剑齿虎和锯齿虎。狮类并没有扩散到东亚,这很可能是由于东亚的山地森林(封闭型生境)不适于狮类这样的集群动物生存,而更适于另一个崛起的大型豹属动物—虎。化石证据表明, 虎与狮在辐射、扩散过程中, 总是采取生态位的分离来避免直接的进化竞争, 虎倾向于封闭型生境, 狮倾向于开放型生境。狮和虎在最后一次冰期时代的种群衰退, 是由于人类种群的繁盛所导致, 那些曾经占有统治地位的大型猫类,最终被智人所取代。最早进入中国的狮子根据历史记载应该是汉朝时大月氏进贡给汉的金毛狮子,狮子的形象也由此开始流传在中国,但是实际上,当时见过狮子的中国人仅有皇帝还有他身边的那些人。狮子的概念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流传而推广开的,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是与麒麟一样的神话生物,而非的非洲的真狮子,而且狮子因为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现实中狮子是打不过老虎的,老虎的体重大约是狮子的一倍),并且由于民间从未出现狮害,民众对其形象有很强的亲切感,狮子便逐渐成为威武与吉祥的象征。唐宋时期开始,狮子形象逐渐出现在各种装饰品上,并且随着历史发展样式有诸多改变,至明清时期,狮子演变安邦护国的神兽,其形状也基本定型。据《汉书》记载,狮子传入中国是在汉代,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诸国作为珍贵贡品输入到我国,也有认为随佛教而传入。其名根据狮子梵文第一音“师”来称呼,加“犭”旁表示兽类,成为“狮”。狮子是百兽之王,民间摆放石狮有辟邪、吉利的意头。我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石狮子的是《后汉书》,该书记载东汉有石兽,刻有“辟邪”字样。“辟邪”是梵语音译,译意为大狮子。二千年来,中国历代的能工巧匠曾塑造过千姿百态、适用于不同场合不同功用的中国特色的石狮子:一是护卫死者,立于墓前;二是辟邪,往往埋在地下驱除不祥;三是宗教场所作为护法神狮子,佛教传说释迦牟尼佛刚诞生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四是作为建筑的附属物和装饰,多在贵胄之家,如桥梁、祠堂、宫殿等,以增其气势,近年也有引入西方造型的狮子,如很多银行、储蓄所门前比较写实的那种,不同于“中国狮”造像;五是用做摆设观赏,多为小石狮。对照上述情形,为什么摆放石狮子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明。

狮子的来源
石狮子就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狮子,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在中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以及印钮上都会看到它。但是更多的时候,“石狮”是专门指放在大门左右两侧的一对狮子。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这些石狮子陪伴着沧桑巨变,目睹着朝代的兴衰更替,已成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装饰物。但是中国古代没有野生的狮子,那么这些石狮子雕刻艺术起源于何地、何时?又如何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的艺术的一部分的呢?
说法一: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
狮子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不过狮子的形象却早为我们祖先熟知:从宋清两代搜集的周代铜器的精绘印本中,已有狮子的立体形象。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相传东汉年间,狮子被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中国很快从印度等地学到了石狮子的雕刻艺术,并且出现陈列墓前的现象。如四川雅安县高颐墓前的石狮子,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子,是东汉时期的遗物。所以狮子在中国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出现的,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到唐代时,石狮子雕刻艺术达到了顶峰。由于采用传神的创作方法,石狮子完全中国化了。中国的雕刻艺术大师将石狮子雕刻得异常壮丽,而且逼真:头披卷毛,张嘴扬颈,四爪强劲有力,神态盛气凌人……
明代后,石狮子雕刻艺术不仅比唐代更高,而且人们生活中使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宫殿、府第、陵寝、甚至一般市民住宅,都用石狮子守门;在门楣檐角、石栏杆等建筑上也雕上石狮作为装饰。如闻名中外的卢沟桥,其两边140个柱头上,都雕刻着玲珑活泼的石狮子。姿态多样,神情丰富,大小不一,雕刻得活灵活现。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石狮子通常以须弥座为基座,基座上有锦铺。狮子的造型各异,在中国又经过了美化修饰,基本的形态都是满头卷发,威武雄壮。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
看门的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方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
比较有名的狮子包括天安门前的狮子,中山公园社稷坛门外的狮子,北京大学门前的狮子,沧州铁狮和卢沟桥望柱上的四百多只狮子,俗话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后,各有一对点缀性的大石狮子,左雄右雌,雕刻得极为精美。右侧石狮子的腹部有一块伤痕。关于这道伤痕有两个传说:一是说,明代时的将领李国祯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追击,躲藏在石狮子的后面,李自成发现了,举剑狠狠刺去,结果使石狮子受到误伤;另一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石狮子被侵略军所破坏。
除了石狮子,狮子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大家熟知的狮子舞,即“舞狮”最早在唐代已风靡各地,至今不衰。

说法二:狮子是同佛教一起从古印度来到我国的
中国不产狮子,狮子是同佛教一起从古印度来到我国的。狮子是百兽之王,在佛教中又常把佛比作人间狮子,或将狮子作为佛法威力的象征。《景德传灯录》说:“释迦牟尼佛生时……,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狮子到了我国成了守门兽,有驱魔辟邪的作用,逐渐取代了我国原有的保护神虎、龙之类,不断扩大使用范围,从寺院到衙门,从城门到陵墓,狮子形象日益广泛。印度的狮子终于与东方的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文明不可分割的内容之一。
在古代,石狮子是势力强大的象征,将它放在寺院前起着镇魔避邪的作用。另外由于佛教称佛陀说法为狮子吼,其座为狮子座,所以石狮子又被尊为护法的灵兽。瞧它,目光远射,仰天震吼,神态凶猛,表现了一种寺院守卫者的雄姿。唐代以后,石狮更广泛地安置在寺庙之中,成为建筑的艺术组成部分,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它反映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观赏和珍惜。
民间习俗狮子是镇宅神兽。也有避邪的作用,狮子是兽中之王,常用来象征神圣尊贵和威严。民间则把狮子看作是吉祥的动物,认为它可以驱除邪恶。因此许多寺塔、桥梁、庙宇、官衙、园林、住宅都常见圆雕或浮雕的石狮子。也有人认为:“石者实也,狮者思也,言思前人创业后人守成之不易也”。 石狮子的造型也反映了许多老祖先们对与当时生活的愿望,像是狮子脚下最常见的彩球,就有张灯结彩,祈求太平之意;而有的彩球上则刻有古钱币,自然就是祈求发财了;母狮脚下的小狮,反映了亲子间和乐的景象,是中国重视天伦的表现;有的狮子嘴中含珠,以寺庙最常见,取其有“球”必应的意思。至于其他一些口中衔剑,脚下拿着八卦等造型,则有镇灾,驱邪等含义。而且狮子的嘴一个张开一个闭合,两者代表吐纳之意。这个是要区分的。民间习俗狮子是镇宅神兽。也有避邪的作用,而且狮子的嘴一个张开一个闭合,两者代表吐纳之意,有些放麒麟,麒麟也是神兽,而且有助于风水,特别对那些门对水(河,江)的,有驮水的作用。银行前面的狮子嘴巴一张一闭,张是招财,闭是守财,钱财只吃不吐的意思。古老的庙前正门两侧的石狮左公右母,公狮张口注视来往信众;母狮子闭口护子,表现传统社会男尊女卑、各司其职的特性。还听说一种说法是它们在念佛号,一个“阿”,一个“弥”
石狮子把大门
中国人历来把石狮子视为吉祥之物。在中国众多的园林名胜中。各种造型的石狮子随处可见。古代的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大门前,都摆放一对石狮子用以镇宅护卫。直到现代,许多建筑物大门前,还有这种安放石狮子镇宅护院的遗风不泯。那么,用石狮子把大门的这种习俗是如何形成的,起源于何时呢?
狮子,在动物学中属哺乳纲猫科。其雄性体形矫健,头大脸阔,戏耍有髦毛,姿态甚是威猛。它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才得以进入中国。《后汉书.西域传》:“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符拔。”是说远在西亚的安息国(相当于今伊朗)派使臣给当时的汉章帝刘桓送来罕见的礼品:狮子和符拔(一种形麟而无角的动物)。这在当时的国都洛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狮子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始走入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不仅受到礼遇,而且国人对它厚爱有加,尊称之为“瑞兽”,抬到了与老虎不相上下的兽中之王的地位。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狮子出西域诸国,为百兽长。”狮子在中国交了如此好运,也得益于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灯下录》云: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所以佛教秆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以后就把佛家说法音声震动世界、群兽慑服称之为“狮子吼”。在我国佛教圣地一台山的许多寺庙,都供奉着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像。传说这位专司人间联盟智慧的文殊菩萨是骑着狮子首先来到五台山显灵说法的,五台山也就成了文殊菩萨说法的道场。狮子有了这等的威严,在汉唐时的帝王陵墓、贵胄坟宅前开始出现了石狮的踪迹。但当时只限于在陵墓坟宅前摆放,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以震慑,使人产生敬畏的心理。这时的石狮子还没有进入民间百姓之中,在形制上也与后来守卫大门的石狮子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就是石狮子雕像下面没有高大的石头台座,这在汉唐古石狮遗物中可以明见。
石狮子何时走向民间,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这种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据程张先生《元代石狮趣谈》(见《文史知识》1998年第9期)考证: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这是一种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的住宅区,其坊门多制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着一对大石块,以防风抗震。工匠们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这是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雏形。宋元以来,坊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有钱人家为了张扬自家的声势,便把原来坊门的样式简化,改造为门楼,仿象原来坊门所用的夹柱石那样,将石狮等瑞兽雕刻在柱石上,此风被保留下来相沿成习。刻录元代地方风俗的《析津志辑佚.风俗》一文中对这一习俗有着明确的记载:“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顿。”这是关于我国看门石狮出现时间的最早也是最详细确凿的记录。可以认定,元代是我国看门石狮由宫廷走向民间的肇始。我们看到的看门石狮多蹲在一块大石雕成的台座上,这明显是由原来的夹柱石演变而来的遗迹。

石狮子摆在大门前的作用
民间流传有四说:其一,避邪纳吉。古人认为石狮子是可以驱魔避邪,所以最早用来镇守陵墓。这种人们心目中的灵兽,也被称作“避邪”。在人们的民俗生活中,石狮子不仅用来守卫大门,还有在乡间路口设立石狮子与“石敢当”有同样的功能,用以镇宅、避邪、禁压不祥和保护村寨的平安。所以,用石狮子来把大门可以避凶纳吉,抵御那些妖魔鬼怪之类带给人们的侵害,表现了人们祈求平安的心理要求。其二,预卜洪灾。在民俗传说中,说狮子有预卜灾害的功能。说如遇有洪水泛滥或陆地沉没等自然灾害,石狮子的眼睛就会变成红色或流血,这是征兆灾害就要来临了,人们可以采取应急避难。在这里石狮子俨然成了灾难的预言家。其三,彰显权贵。古代在宫殿、王府、衙署、宅邸多用石狮子守门,显示了主人的权势和尊贵,如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河畔的两对威风凛凛的守卫皇城大门的石狮子就体现了皇权至尊、威震八方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其四,艺术装饰。石狮子还是古代建筑物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如北京卢沟桥的东端就用两只大石狮镇守栏杆,不仅桥两头华表柱头上刻有石狮子,有的石狮子身上还负藏着几只小狮子。这些石狮有雄有雌,有大有小,神情活现,穷极工妙,最小的狮子仅有几厘米,不但数目众多,而且隐现无常,所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俗语。1962年,北京文物工作者对卢沟桥的石狮子进行编号,终于数清了共有石狮485个。卢沟桥因石狮子而名扬四海,成为建筑艺术的精品。到明清以后的石狮子多在爪子下面踏着一个“绣球”,雌狮脚下往往还踩着一个幼狮。民间也有狮子滚绣球的绘画和图案,这无非表示娱乐升平和人间爱恋之象征意义,体现了人们趋向太平祥和的美好愿望。
如今,石狮子已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延续下来。

石狮子的应用
狮子是看守门户的吉祥物,也可用于装饰建筑。
石狮子在文化上的含义历来没有统一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狮子是吉祥的动物,可以驱除邪恶。而在《北京形势大略》一书中则认为:“石者实也,狮者思也,言思前人创业后人守成之不易也。”
石狮子作为一种建筑的装饰,大多用于宫殿、庙观、衙署(古代的政府机关)以及高级官员、贵族和富商的住宅门口。而在现代,一般石狮子则多放在一些商店的门口。
石狮子瑞兽一种,能解除多种形煞,亦加强官威或屋主之阳气,过去不少大户人家均摆放一对在门口。如果窗口见到不利之冲克,可放一对石狮子面向窗口可以化煞,且有生权之意。凡是以口维生之行业,如:律师、艺员等,可在办公室内摆放一对振声威,有助于生财。

石狮子如何分辨雌雄
狮子在民间有辟邪的作用,常用来守门。狮子又是兽中之王,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按照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是左雄右雌,还可以从狮子所踩之物来辨别,蹄下为球,象征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利,必为雄狮。蹄下踩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是雌狮。如果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鸟中之王,花中之王,就称“三王之狮”。还有南狮北狮之分,北狮威严雄壮,南狮活泼有趣。

石狮子嘴里的石珠
传说古时候,人间有很多妖物,扰乱平民,一男子见状,就想解民间疾苦,于是求仙学艺。一神仙很感动,就授予其一颗珠,只要含在口中,就会变成一只狮子,妖物都害怕,全部逃回妖界,从此人间太平。后来这个男子死了,妖物又重回人间,人们想到一个办法,就石头雕刻出一个石狮子摆放在家门口,妖物见到以来这个男子又回来了,害怕逃走。从此,嘴里含着“珠”的石狮子就一直如此传到现在。
石狮子嘴里的石珠是采用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术——镂空雕制作出来的。雕刻家在将石狮外形雕刻好后,在狮子的嘴部往里掏空,留剩一球状,有一些部分与口部侧壁相连。待大致做好后,把相连的部分除去,进行最终的修改。这种雕刻方法需要雕刻家长时间的工作,也是对水平的一种考验。

石狮子的摆设
狮子:瑞兽一种,百兽之王,勇不可挡,威震四方,不但可以避邪,且可带来祥瑞之气 ,能解除多种形煞,亦加强官威或屋主之阳气,如果窗口见到不利之冲克,可放一对石狮面向口可化煞,且有生权之意。凡是以口维生之行业,如律师、艺员等,可在办公室内摆放一对声威,有助于生财。但摆放狮子有讲究,不能随意乱放。针对不同位置放不同质量的狮子。
1、狮子宜放在西北方
这是因为狮子一是从西域传入中国,所以西北方是它最活跃的地方,占了地利;二是因为狮子属乾卦,居西北方,五行属金,故此狮子(尤其是铜狮或是金狮)摆放在西北方,最能发挥它的功效。同时西方也适合摆放狮子。
2、狮子宜配搭成双
摆放狮子宜一雌一雄搭配成双为宜。而且一定要分清雌雄,左右不可倒置,在摆放时狮子只要相互照顾,便不会摆错。倘若其中有一只破裂,便应立刻更换一对全新的狮子,切勿把剩余的一只留在原处。
3、狮头必须向屋外
狮很凶猛,煞气较重,风水布局用来阻止邪魔鬼怪入屋,因此狮头宜向屋外。若是摆在窗口,狮头亦一定要向着窗外。
4、狮头大门可挡煞
狮子多用来化解屋外的凶煞,故此若不能在大门摆放石狮来坐镇,那便可在大门上加上一金属狮头,那亦可起到挡煞之效。
1.为了美观
2.为了驱邪(水鬼之类的)

雄狮左蹄下踩着一球,即“狮子滚绣球”。雌狮右蹄下抚着一只幼狮,即“太师少师”。狮子是百兽之王,把它们置放在宫殿、府第、衙门前,具有威震四方,群兽慑服之意,以象征封建帝王之尊荣与权势。那雄狮蹄下踏球又象征着寰宇的统一,是统治者权利的象征。雌狮抚幼狮还象征着子嗣的昌盛繁衍。双狮之口呈45度对视状,寓意快乐与和平。此外,石狮的头上所刻之疙瘩,以其数之多寡,显示其主人地位之高低,以十三为最高,即一品官衙门前的石狮头上刻有13个疙瘩,成为“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递减一个疙瘩;七品官以下其门前不准置放石狮。

看门的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方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
①虚幻点 身微蹲头后摆 气势凶猛 驱黑邪
②傲然挺立 掌压石球 招财

石狮子的保养
石狮子一般说来都是大理石锻造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清洁起来确实有一定的技巧. 因为石狮子天然存在微细孔,孔隙越小,毛细作用的表面吸附作用越强,石狮子表面的孔隙,会象海绵一样吸收湿气和液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如:果汁、饮料、苏打水、香水、褪指甲油水、番茄酱、洗涤剂、洗发水、肥皂和其它含酸碱性的液体洒落在表面上,如不及时清理的就会渗入,从而导致变色,将永久的留有痕迹。
1,若不小心将污染源(如油、茶水、咖啡、可乐、酱油等)倒在石狮子上,应立即擦拭,以防渗入毛细孔内,形成令人讨厌的污渍。
2, 一旦形成污渍,可用小苏打加水喷在受污染的部位,然后上面覆盖保鲜膜(周围用胶纸封上),过几小时后去掉胶纸,清洗污染部位的残余物就可达到去污的效果。
3, 石狮子经过很长的时间都不会干而始终留有湿湿的痕迹在表面上,这就是俗称的水斑。要去除水斑,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对水斑而言,唯一的方法就是预防,一定不能有积水留在石狮子上面,切忌用水直接冲洗,尽量吹干或吸干清洁过的石狮子,过多的水份同时还会造成石材风化、脱落及浮起。
4,石狮子应定期以微湿带有温和洗涤剂的布擦试。然后用清洁软布抹干和擦亮。磨损严重的难以处理,可用钢丝绒擦拭,然后用电动磨光机磨光。或用液态擦洗剂仔细擦拭。可用柠檬汁或醋清洁污痕,但应十分注意。柠檬停留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2分钟。不要将柠檬长时间停放在那里让大理石吸收,必要时可重复操作。然后清洗并弄干。对于轻微擦伤,可用专门的大理石清洁剂和护理剂。

参考资料:百度文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我国古代没有狮子这种动物,它伴随佛教传入中国,据《传灯录》中记载:“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和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虚袮座”,三层象征无穷大,中国道教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皇家宫殿中常被使用,象征着皇家等级。佛教中“狮吼佛”在震慑妖魔鬼怪时会发出吼声,威武避邪。在皇家建筑中一定要有一种避邪,镇妖之物,所以使用了狮子来体现皇家的威严与至高无上不可侵犯。东边的狮子为雄狮,称为狮子滚绣球,足踩寰宇,象征统治世界。西边的狮子为雌狮,称为太狮少狮,足踩小狮子,象征子嗣昌盛,后继有人。

当然,确实有外国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国进贡过狮子,汉代曾有西域的国家向中国进贡过狮子,但是中国是没有原产的狮子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5-10
狮子是跟随佛教一起进入中国的一种神话生物.中国本来没有狮子,张骞通西域以后才知道印度有狮子的存在.狮子在佛教里代表法力,护法,有狮子吼,狮子座什么的.然后渐渐被中国人接受,用神兽来看门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