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乐观面对生活的道理材料

如题所述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颜回像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看了《论语》的这则材料,读者会产生一个疑问:颜渊为什么能够在他人不堪其忧的生活境况下自得其乐?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于丹《〈论语〉心得•天地人之道》中引述了《论语》中的这则材料,接着说道:
也许很多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从于丹教授的论述中看到了她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因为颜渊是位真正的贤者,所以他对生活有一种乐观的态度,保持着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老实说,这种解释显得苍白无力,对生活的“乐观的态度”,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决不是靠自许“真正的贤者”所能自慰的,孔夫子也没有教给谁什么“快乐秘诀”。颜渊之所以能够“不改其乐”,其真正的原因恐怕还须我们继续追寻。

孔门贤人七十,颜渊以德行列第一,孔子对他屡加褒奖,对他的器重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问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论语•先进》)

《论语》中关于颜渊的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震撼力的。一个当学生的,靠自己的品行和学业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征服了,这是一种伟大的征服,因为被征服的对象竟然还包括一位已经成为圣人的自己的老师!并且征服的程度如此地无与伦比:孔圣人恐怕不但不敢视颜渊为子,甚至都快不敢视颜渊为弟子了。颜渊作为孔门的一个学生,他所达到的境界、他对自己学习内容的负责、他和老师的关系,都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为后世当学生的人们树立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光辉典范。

一个能够感动了圣人的人,其表现自有其不同常人之处,他排名在三千弟子之首,这本身能够说明的问题是十分丰富的。

颜渊的学习态度是异常积极的,以好学著称,他一死,孔子认为自己的学生中就没有好学的人了。其实并非孔门其他弟子都不好学,而是因为有了颜渊的参照,孔子不自觉地将好学的标准拔高了。

颜渊的学习目标是高不可攀的,他以自己的老师孔子为榜样,是一个想当将军的士兵。他常向孔子终日请教,从不懈怠,对老师的话没有不喜欢的,视听言动皆求不违于礼,有文为证:《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的学习已经到了“欲罢不能”、“既竭吾才”的地步,很显然,他在学习上对于时间是争分夺秒、毫不虚秏的。

学习能够改变人的一切,最关键的是能够使人的价值观得到升华。颜渊的价值观显然是不可与常人同日而语的。在陈景润的眼里,当然是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高于一切。在颜渊的眼里,当然是学道高于一切。《论语•里仁》:“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就算颜渊有丰衣足食的条件,他也不会支配出相应的时间和兴趣。追求物质的富有和享受毕竟是人的低层次欲求,颜渊的情趣在精神的层面,他的欲求是高尚而脱俗的,肯定不愿意、也顾不上为了个人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享受而分散精力和时间,他将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都用在知识财富的积累和精神大餐的享受上面了。

下面讲一个笔者自己经历的事情:
有一年的夏天,我接受了翻译《通鉴纪事本末》第五册的任务。工作开始后,我一下子就陷了进去,每天能写出译文七千多字,有时甚至可以完成九千多字。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还需要翻检许多相关的古籍,以核对文字,结果无心插柳柳称荫,把鼻子搞得比脸都大了,从中发现了群书中大量的校勘和训诂方面的问题,每天的卡片写了一摞又一摞。两个月下来,我的译文写了四十多万字,作为这项工作的副产品的学术卡片也攒了一大堆。利用这些卡片,完全可以写出《训诂学》、《校勘学》、《文言翻译学》几部书来,还可以写出不少内容充实的论文。

在这段时间里,我的生活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为了省事,每星期开门下楼一次,卖回来一网兜馒头,用大蒸锅熬一锅稀饭,饿了就开火热点馒头和稀饭,就着咸菜吃个饱,然后趴到写字台上;困了就往床上倒头一睡,醒来再趴到写字台上;也不知是一日几餐一日几腄了。有一天半夜里发生了地震,院子里的人们乱成了一团,我还是趴在写字台上,只是在稿纸边上批了“某点某分地震”。过了一会了,又批上了“某点某分再次地震”几个字,继续沉浸在书堆里。有一天我下楼又去买馒头,遇到一个邻居,他惊讶地对我说:“你还住在这里啊?”我说:“是啊?谁说我搬家了?”“怎么几个月都不见你家有动静?有个人来找你,我说肯定搬走了,把人家给打发走了。”我那时候产生了一个幻想:科学家应该赶快发明一种代饭的药,吃一粒能饱多少天,吃饭太麻烦了;还应该发明一种睡觉的药,一服下就熟睡,能定时醒来,因为我总苦恼:本来很困了,却总是兴奋得睡不着。

在这段时间里,我的情绪除了兴奋还是兴奋,除了快乐还是快乐。我什么都想到了:作为赶马车出身的我,现在写的每一个字都将印成铅字!中国的经典古籍可能会参照我的意见校改几千处!我已经为司马迁、班固、沈约等人的作品进行过养护,甚至对司马光、胡三省、袁枢等光芒四射的人们挑过刺了!我俨然从一个农民变成一个学者了!……其它的想法就不好意思说了。

在这种心态下,什么锦衣玉食,什么高官厚禄,什么花红柳绿,谁还顾得上想它呢?白给也不换!每当读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段话,我都会骄傲地暗语:“贤哉,平也!”俨然当了一次颜渊。只可惜一生中这样的经历是少了点,不能像颜渊一样“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儒家主张“安贫乐道”,其实只有先“乐道”,然后才能“安贫”。由于道在贤者的心目中太大太尊太神圣,才能用它将一切低俗的价值观置换掉,才能不耻恶衣恶食,摒弃常人的一切烦恼。我认为这就是颜渊“不改其乐”的真正原因。如果缺失了精神层面的高尚欲求和实践,却希望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7
张中行著有《顺生论》一书可以一看。还有日本学者写的一本《无用术》一书; 吉林大学出版社出有一本法国人写的《生活的智慧》。
《列子》一书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材料。比如有一个荣其期的故事。

荣启期(前571~前474年) 字昌伯,春秋时期郕国(今汶上县北)人,生于周灵王元年(前571年),卒于周元王二年(前474年),终年98岁。荣氏祖先本与西周姬姓同宗,“周成王卿士荣伯食采于荣(今河南巩县西),因以为姓氏”。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年),荣叔公“奉王命见鲁桓公,有功社稷,封为上谷大夫,始迁于鲁,宅居郕邑(今山东汶上,古称中都),是为鲁宗之始”。荣启期为叔公后人,精通音律,博学多才,思想上很有见解,但在政治上并不得志,特别在老年以后,常常在郊野“鹿裘带素,鼓琴而歌”,并以此自得其乐。明编《汶上县志》记载,有一天,孔子到泰山游览,途经郕这个地方,有个叫荣启期的人,其貌不扬,衣衫不整,只见他身披鹿裘,以带系之,不修边幅,在田野中鼓琴放歌。孔子见后,不禁心中暗问:“此人衣裳不能蔽体,如此穷困潦倒,能有什么幸事值得这样高兴呢?”于是,孔子上前问道:“先生有什么喜事,值得一人如此高兴呢?”荣启期头也不抬,手不离琴,不加思索地回道:“令我高兴的事很多,且听我一一道来:天生万物,走兽飞禽何足道哉,只有人是最尊贵的,我得为人,此其一乐;人世之间,男女有别,男尊女卑,我有幸成为一名七尺男儿,这岂不是又一乐?;人的寿命有长有短,有的人生下来不久就死于襁褓之中,更有甚者,在母亲的腹中尚未见日月就死了,我活到现在已经九十岁,可以算是长寿的啦,难道不值得高兴吗?此其三乐。贫寒是士人最平常事;死亡是人的寿限之终。一个人能安贫乐道,寿终正寝,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孔子听后,欣然首肯:“先生讲得太好了,你是一个善于自己宽慰自己的人,真是知足长乐也。从此,荣启期人生三乐成为美谈,流传至今。
第2个回答  2012-05-27
建议你去看《菜根谭》《小窗幽记》《方与圆》等书。
第3个回答  2012-05-27
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下。嘿嘿。看电影《阿Q正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