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怎么这么不靠谱?

对佛教很失望,现在的和尚都是好吃懒做的人,以前看过一些佛教的语言,觉得很不靠谱。

不要说现在出家人如何如何,你要知道一个故事,过去有五个瞎子,他们来摸大象,一个摸到了鼻子,他就说:啊,原来大象是这样的。一个摸到了大腿,他就说:啊,原来大象是这样的。
一个摸到了尾巴,他就说:啊,原来大象是这样的,一个摸到了耳朵。。。

要知道,他们每一个人都深深的自认为自己所摸到的就是大象的全部,而且是绝对肯定的。
事实却不是这样,您要知道如今如慧律法师、圣严法师、海涛法师,成观法师,星云大师、证严法师等等大德高僧们弘法利生,那里来懒惰了?岂能“以摸象之言”来说“这就是现在的佛教”呢?以证严法师领导的慈济而言,45年来,在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环境保护、小区志工等领域有辉煌成就。帮助全球超过数千万人,在灾难中度过难关,2003年以「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之名,正式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的一员。
1996年「国际慈济人医会」成立,全球11个国家、58个义诊据点、超过七千名医护志工,在全球39个国家提供免费医疗援助,形成一个有系统的全球医疗服务网。
慈济骨髓捐赠资料中心,至2009年8月30止,志愿捐赠者近33万人,受髓案例超过2000例,供髓总计27国,其中送髓至大陆地区占835例。

试问,这岂能是懒惰所能完成的呢?只是如今我们所在的国家,意识形态比较严重,无法大展身手,此亦非止佛教而已,1966年中华文明遭受了巨大变故,要恢复和兴盛是需要时间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但如果以为这就是现在的佛教,那么其眼光实在太狭隘了。

现在,我们说说心理学

佛教心理学与弗洛依德心理学之比较
弗洛依德是奥地利的一位精神科医生,他是一八五六年至一九三九年之间的人,亦即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到廿世纪。他的心理学又称为「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sis)
其特征在注重下意识及潜意识的探讨,这在西方心理学的历程中,可说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弗洛依德把人类的心理状况分成两个层次:
一、「意识」层(Consciousness)
二、「下意识」或是「潜意识」层(Subconsciousness)

在表面这一层的称为「意识」,指一般的言行举止、思维等;「潜意识」则位于意识层下,是意识的一种积存体,亦是其原动力的来源。弗洛依德认为下意识形成的主体是:Ego(自我),此字原是拉丁文,现在之所以能如此普遍,完全是拜弗洛依德之赐。
Ego。等于英文的第一人称代名词“I”中文翻译成自我,Ego有个很大的储蓄室称为Id,
Id也是拉丁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等于中文的“它”中文翻译作“以德”
依照弗洛依德所说,以德是人类精神的大储藏室,也是一切「动力」的泉源,是与生俱来的。在这泉源的背后,有个中心,弗洛依德把它叫做「力比多」系原始状态的一种「性动力」,为主司「性」的部门,它与「以德」都是属于潜意识的范围。潜意识处于意识底部,平常它是潜伏不动的。自我(Ego)上有一个超我(Super Ego).

操纵着「自我」,这个名词也是弗洛依德创造出来的专名,代表社会习俗、道德、政治、习惯、 文化等等一切外在的因素与环境的总合,这些「超我」从我们一出生之后,父母、邻居及社会就一直不断地填塞给我们,日积月累,等时问久了,便把原木在最上层的「自我」一路压到潜意识层下去。此外,我们的一些不合法的想法,或不合习俗、超乎寻常的、 甚至不道德的意念等等,也全都被「超我」压抑住,沉积到意识层底卜去,因而成为所谓「下意识」、或「潜意识」。这些被压到潜意识的东西,常在我们睡觉、作梦的时候,会偷偷地浮现出来。然而这些经过压抑的影象,并不一定是很忠实地「再现」,亦非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表露出来,它通常都会先改头换面一下,或移花接木一番,再以种种新的面貌呈现出来;有时甚至还会编个情节,如同小说戏剧一般。这些「情节再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内在深沉的欲望,或为抒发潜在的恐惧、忧虑等种种压抑的情绦。

以上是弗洛依德心理学的一个简单的架构。弗洛依德在晚期时,其学说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太过于强调「力比多」,任何事一经过弗洛依德及精神分析学者分析后,都变成多少与性有关联。

我们现在来看看弗洛依德心理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弗洛依德学说兴起之前,一切心理学乃至于整个社会习俗、以及西洋哲学方面,都是「理性主义」的天下,都只承认「意识」的存在― 因为意识所呈现与认知的东西,比较容易解释、 容易明了― 而在意识范围以外的,就绝然予以否定,尤其是像「梦」这种属于不合理性认知、控制的层面,便认为那根本是无关紧要的事,可以完全置之不顾。此种观念一庐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人类空前未有地疯狂大屠杀,这时西洋的人文科学家、哲学家、 学家、思想家及宗教家才开始反思:「人真的是理性的动物吗?」他们开始对这行之已久的理念产生怀疑,人类的思潮逐渐转变,渐渐地演变成否定传统的理念,结果变成矫枉过正,直到现在还有人走入偏风,而断定「人类是非理性的动物」,完完全全否定以往「正统的」观念(例如:虚无主义及存在主义者,就是如此),而促成如此的反思与转变的转折点,其催化剂就是弗洛依德心理学。从此以后,西洋人一反其近三千年来的传统,开始正视人类「非理性」的一面,不再盲目地抹杀它,亦不逃避,甚至起而研究、 深人探讨,而且越来越时麾。至于梦与潜意识,也觉得它跟人类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而且是整体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认知了梦在人类精神及心理方面,皆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于是而有所谓「梦的解析」之学术研究及临床技术流行于世。

弗洛依德对于人类的儿童期非常重视,他认为一个人人格的成长,及心理的构成,儿童期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当一个人长大之后,通常对于自己儿童期的事情,大部分都已忘掉,以至于这一个时期的许多束西,无形中都被挤压到意识层底下,形成整个人格的背景,这些背景因素虽然是看不到的,但每个人其冥之中,都身不山己地在受其支配着。有个众所周知的名词「补偿作用」,在现代心理学中使用得相当频繁,这也是出自于弗洛依德心理学。补偿作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若有些愿望在小时候达不到,而且一直引以为憾,不能释怀,长大之后就会想尽办法去弥补这「缺憾」。如果自己实在无法实现,常常会转嫁到下一代,即成为所谓的「寄望于下一代」,这其实是补偿作用的「合理化」借口。譬如:以前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学钢琴,现在就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学。弗洛依德心理学的另一个新名词是「自由联想」。现在的心理医生在治病时,通常都是让病人舒舒服服地躺着,让病人无所顾忌地把心中所想要倾诉的,尽量全部吐露出来,这种医疗方式在学理上称为「自由联想」。不仅医学界有此新的转变,乃至十九、二十世纪文学家所称的「意识流」及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意识流」技巧,也都是脱胎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临床经验。其中有许多所谓新潮派的现代诗、现代小说,让人看了,总是看不出个名堂来,真个是不知所云;甚至许多现代绘画、 现代音乐,都大量应用自由联想、 意识流的方式,随作者自己想到什么,就把心中所想的,原原本本地写出来、画出来、弹出来,搞得读者、观众、 听众糊里胡涂的,不知其所欲表达者为何?换个角度来看,这些光怪陆离的手法,却正好是现代艺术用来呈现当代人类心理与生活的实貌之绝佳门径,其学理上的始作俑者,就是弗洛依德。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处理,在以前,西洋人采用的方法是用铁链将患者铐起来,甚至于受中古神学的影响,而认为是患者有撒旦附身之故,所以每当病人发作时,便施以鞭打,想把魔鬼打走。待弗洛依德心理学行世之后,医界始认为精神病也应是可以治疗的,其方怯最具代表性的是运用「自由联想」或其它种种方法,把病人潜意识里的挫折、压抑、忧幻、苦恼等引发出来,有如儿童以小草钓出地洞中的虫一般,一旦患者心中抑积之众多苦恼中有一件上了钩(被钩了出来),其它压抑也就跟着流泄而出,病也就渐渐好了。近代流行的催眠术亦是以此为褴觞,此种「不治而治」的方法,确是很妙的一招。在宗教方面,由于自由联想的兴起,基督教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人在精神上或心理上有问题时,原本是上教堂找牧师、 找神父告解忏悔的,现在则转而求之于心理医生;也幸好如此,否则当此西洋宗教信仰式微之际,恐怕将有更多的人要精神错乱,而投告无门了。总而言之,在弗洛依德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围中,最有贡献的是潜意识,而其潜意识学中,最幽隐深广的部门是梦;而「梦」依佛法来看,也是属于人生的一部分,因为人生有一大半时间是在睡眠状态中:你不能说醒着的时候是人生,睡着的时候便不是人生。由此看来,弗洛依德能针对这方面作较有深度的探讨,是相当理性而「进步」的, 只是比佛陀所说的法晚了两千四百年,且浅略得多。
接着,我们来探讨一下弗洛依德心理学兴起的历史及文化背景。欧洲的中古世纪,公元十三世纪以前,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时期。罗马文化有两个源头:一是希腊,一是希伯来。希腊精神是属于「人本精神」的,注重现世,较偏于浪漫,这些古希腊神话即可看出:其中的神祇都被人格化了(有爱、有恨、有战争、有和平,与凡间无异),同时希腊人也好尚科学与逻辑。希伯来文化是「神本精神」,注重来世,比较严肃。这两个文化一搭配便形成了所谓的「罗马文化」。其后再受基督教神学及亚里期斯多德逻辑的影响,演变成「经院哲学」统领了中古时期欧洲的思想、文化及制度达一千多年,直到十三世纪左石,文艺复兴勃发,才开始有所变动。所谓的「文艺复兴」其主旨是要复兴古希腊精神,「文艺复兴」的原文是,其义为「再生」,因此,其所要复兴的,实不仅只于「文艺」而是全盘的文化,所以「文艺复兴」这个词的汉译并不正确,应是「文化复兴」(或「文化再生」)才对。文艺复兴的起源,是因为当时有些学者发现在古希腊的精神中,最重要的是自由精神、浪慢精神,以人为本位,尊重个人价值等的精神。这些皆大异于当时的封建制度与集体主义。有识之士因此起而欲加改革,然而碍于当时宗教势力及专制王权的强大,故其表面上所提倡之改革多偏重于文艺方面,仍未敢及于宗教与政治方面,因此汉译者乃以「文艺复兴」名之。此运动基本上为从文学、艺术、音乐等开始,渐次扩展面及于哲学、 思想,以期能全盘恢复古希腊的精神。后来果真以「文艺」复兴为原动力,而带动了十五、 十六世纪的宗教革命,新旧教就是在这时开始分裂。到了十八世纪,宗教革命的「成功」,更促进了哲学革命― 「启蒙运动」,法国的福尔秦、 第德罗、 鲁索等几位启蒙主义大师,都是在这个时期带领一代风骚。从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由于以启蒙卞义为卞导的自由主义哲学思潮的确立、成熟、与普遍,从而发为行动,使哲学革命转而演为政治革命的理论依据,于是先有美国的独立战争、后有法国大革命,接踵而来的有工业革命、经济革命,再接着是凌驾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到了廿世纪的现在,则已演变成群龙无首的无政府状态、及病态的个人主义。弗洛依德心理学即是上承、连串的革命而来― 文艺复兴(十四、十五世纪)、宗教革命(十五、十六世纪)、启蒙运动(十七、十八世纪)、政治革命并且带起了往后的种种革命,令达于高潮,可谓居「承先启后」之功。大致来讲,弗洛依德心理学所作的贡献是正向的多,而且几乎没有什么负面的效果,这在世间学上是很难得的一点。

佛教心理学又称为「唯识学」,这个「识」是指「心识」。「识」的原意为认识、 认知、了别,能够有认知能力的是心,所以称之为「心识」。佛教中有所谓「观心」法门,有人于此法门误解其意,以为所要观的心是心脏,结果观到后来,觉得胸口好像有一样东西,硬硬的,到后来甚至有些发痛。其实,「心」根本不是指那一颗心脏,心脏在佛法中叫「肉团心」是物质的,佛法中所要观的「心」是精神的;

「心」是由八种识所构成。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其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者合称为「前六识」,第七识名为「末那识」,第八识名为「阿赖耶识」。从我们常用的词句诸如「用脑筋思考」、「让我动动脑筋,仔细想一想」、「脑袋瓜子都想破了,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他的头脑(思想)有问题」、「他的头脑很好,很会读书」等等,可以看出一般人都把人的思维、记忆、分辨等能力看作是从头脑产生的,但若仔细分析起来,其实脑只是个开关,或是分电盘而已,真正产生动力的「发电厂」是「心」。当我们家里的电源短路时,通常只须修开关即可,如果是完全停电,则只有发电厂才能解决。发电厂停止供电时,若只在自己家里修理,任凭你怎么修也是无济于事的。是故当知:世人一切心理及生理,真正的原动力来自于「心」,亦即:一切都是心的作用。心如何作用呢?以眼识来说,我们的眼睛称为「眼根」,眼根所见的束西称为「色尘」。当眼根吸收色尘,将之集中在网膜上时,就如同照相机拍照的原理一般,外在的色相即因此而得以留存在心一畏的底片上,这个过程在佛法中称为「摄取外尘」。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真正的「摄取」到什么外尘,因为「心」所摄取到的,充其量,只不过是外物的影子而已,所以佛法称这些我们所摄取到的外尘为「尘影」。简单地说,眼根摄取尘影放在心里面,而促成眼识的形成。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当我们看花时,眼光与花(色尘)相接时,便采集花的色相之影,入于心版,接着我们便会起心去分别这些所采集到的影像,由是产生认知而判定「这是花」。此时,这个了别与认知的本身即是「眼识」的作用。同理,当「耳根」接触到「声尘」时,几乎不须要用心去「想」,立刻便能大略地分别及认知,而判定出这是哪一类的声音,是人声,还是车声,这就是「耳识」的形成与作用。余如鼻识、舌识、身识,其作用亦是如此,当可比照而知。

「意识」(第六识),意识比较难了解。什么是「意识」呢?意识被称为是「分别的中心」,但「意识」所作的分别与「前五识」所作的粗略判别有所不同,前五识的判别比较粗浅,是属于初步大略的判别;意识所作的工作,则是「前五识」分别之后的「后续工作」,也就是根据前五识送来的「原始数据」,再进一步加以主观地处理一番,而产生的成品就是许多个人的分析、判断与意见。譬如:当眼识得知是白人或黑人时,意识在采集这些资料后,即关始加以分析。若是白人,则认为他们比较勤奋、 高傲一些;若是黑人,则认为比较懒惰、随和一点等等;接着,其它种种更多的联想、分别、与意见,就不断地产生。这便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又,假如眼识所接收到的讯息是一朵花,意识就会跟着在一刹那间,用很多数据去分析它,譬如:此花是属于那一种类的?我对它喜欢的程度如何?此花所象征的意义是什么?等等。再由分析这些数据,又可产生更多的联想与种种分别;再由此等分别,更产生种种爱憎的心理。假如是喜欢的,就想办法去取得它、 拥有它;若是讨厌的,就想办法去除掉它、排斥它,或逃避它、远离它。想占有的,若得不到,便会产生痛苦,这就是「所求不得苦」;想甩掉的,偏偏又无法逃避,也会产生苦恼,这就是「怨憎会苦」。归结起来,人类一切烦恼的根源就在这「爱」「憎」二法上,而这爱憎二法皆是由「分别」而来,此「分别」则是由「摄取外法」而来;这些「摄取」、 「分析」、 「判辨」、 「执取」等烦恼生起的过程,就是「唯识学」所要探讨的内容,其实这也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什么是阿赖耶识呢?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业习」均收藏于此处,它好比一座巨大的储藏室,只要是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动过的念头,全都会往那一畏面堆放、 贮存。因此一袅面的陈设并不是井然有序、分门别类的,而是随意乱塞,这从我们于梦境中之所见,便可略知。大部分人所做的梦,都是支离、 破碎、片断、且没有次第的,绝少是如小说般,有头、 有尾、 前后连贯、 有完整的情节等。梦里的境界多半都是从阿赖耶识或第六意识中现起的。若是己经开始修行的人,有时其所梦就有如短篇小说.样,有主题、 有内容,比较不杂乱无章(因为他的心比较不那么杂乱了);甚至有的人从睡着到醒来,其所梦见的是一整篇连续的故事;但是等修行更深入时,梦就开始减少,乃至可达长期「睡而无梦」之境界。所以由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乱不乱、清不清净。

末那识位于阿赖耶识上层,被称为「我执的中心」,为什么称它为「我执中心」呢?浅显的讲,就是它往内攀缘其后的阿赖耶识,当做是「我」的本体,往外攀缘前六识,认为这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我所」(我所拥有的)。亦即:末那识执阿赖耶识为「我」,执前六识为「我所」。举个例说:当生气时,有人常会说:「我一想起来,心中就有气」,这「心中有气」就是「我执」在做祟,也就是:末那识正在执着那个气头,当做是属于「我的」东西,而执着不放― ,任何东西,既然是属于我所有的,就很难割舍,会把它视同汽车、 房子、儿女、 工作等这些有形的东西一样,好好地珍惜、好好地保存;身外之物尚且如此难以剖舍、放下,更何况是「自心」中物!再者,执着内心中的贪爱,更是微妙难解,譬如说:我很爱一样东西,到后来演变成并不是爱那个东西,而是爱「我心中的那个感情」,亦即:爱那个「爱心所」。「心所」是「心所有法」的简称,「心所有法」是八识「心」王「所」拥「有」的功能或作用,爱、 恨、嫉妒等都是心所拥有的功能、作用,故皆是「心所」;而这些「心所」都是由「我执中心」(末那识)在控制着,因此特别难割舍、放下;若想要令这些我执所产生的「心所」能够放得下,唯有靠修行一途:于修行中懂了(解了)道理之后,或许有朝一日会恍然大悟:自己其实并没有真正「拥有」那个愤怒、 或是「拥有」那个僧恨― 自心之中,实无此物!实在只是「我执」在作祟而已。前面曾提到「意识」是主掌「分别」的功能,然而,其实并非意识本身在主导「分别」的业务,而是其背后有末那识在暗中指使着。这末那识所行有如垂廉听政一般,完全站在幕后操纵,从不亲自露面,因此末那识非常隐密微细。这就是为什么一切世问凡夫人以及外道,都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而且也唯有佛世尊的大智慧才能如实了知。弗洛依德心理学有个突破,就是霄。(自我)的发现。霄类近于第七识(末那识),只不过弗洛依德对「自我」,除了有一个笼统与模糊的概念之外,并未能进一步发挥。因此,至于「自我」到底是什么,则完全付之阙如。然而即使如此,在世问法中,也属于难能可贵的了。总括来说,八识的生起,第一步是由「五根」收集「五尘」转成「五识」再由第六「意识」向内攀缘第七「末那识」,亦即以末那识为「老板」,依其指示而行事,作成种种分别、判断、甚至合理化的借口等。这整个极其繁复的过程,都是在一刹那之间、或是比一刹那还短的时间之内,即告完成。

现在便以唯识学来和弗洛依德心理学作个比较。弗洛依德心理学中,没有「前六识」,只有一个「意识」,他并不知道「意识」的上面还有「前五识」的存在,而且对「意识」本身也没有详细深入的探讨。至于「意识」的下面,也只有一个笼统的「下意识」面已;佛法中,则除了意识 之外,下面还有「末那识」、「阿赖耶识」及「如来藏识」。弗洛依德心理学最大的贡献是发现发。(「自我」),实。虽相当于末那识,但是弗洛依德对于它如何生起,它与第六识、第八识之问如何互相串联、互相作用,则完全毫无所知;佛法于此却有很详尽、很清楚的探讨、分析、阐发。再者,弗洛依德心理学中,也没有提到意识的相状及如何生起;事实上,弗洛依德心理学可说是几乎完全忽略了「意识」的探讨,而只着重在「潜意识」、或「下意识」方面,其所提出的「力比多」在佛法虽也是被承认的,但并不是那么的重要,它当然是动物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人类所有的、切活动,都由它来发动。相对的,佛法则指出人类有五种欲望(也就是说:人生有五种主要动力):财、色、名、食、睡;

1 .「财欲」是想要发大财、赚大钱。
2 .「色欲」是对性欲的贪恋。
3 .「名欲」是为求得出名,所谓「人死留名、虎死留皮」、「三不朽」等等,这些都是名利心在作祟,而且成为追求名利的「合理化」借口。我们一般人虽不见得都想追求所谓的「不朽」,但大多数的人往往都是为了「名」而活,却丝毫不自觉知― 事实上我们对物质的需求都不是很大,一旦人生基本的需求满足之后,大多是「在别人的意见底下求生活」:为博得别人的赞赏、尊重、恭敬、服从、 宠爱等等。以穿着来说,其实能够穿得暖、 不受冻并非难事,但除了有衣穿、不受冻之外,我们都还要穿各种不同的款式,选种种不同的颜色、种种不同质地的衣料,同时还要讲求时尚,衣服款式稍旧便认为不能再穿了,免得被人笑落伍― 「被人家笑」是不堪忍受的事!至于住的房子以及所有用具、装沟也是一样,一定不能比别人家差太多;隔壁人家有钢琴,我们也非要添置一台才行;别人家的儿予在学小提琴,我们家的孩子不管他有没有音乐天分,也就非学一种乐器不可,绝对不能比不上别人。这些其实都是「名心」在作怪,而其根源,在于「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加上「末那识」所执着的「我」,两者配合起来,便形成欲极力维护「我」的「尊严」之局面(「我」为末那,「尊严」为意识的分别),不能在这些事情上,有损「颜面」
4 .「食欲」是对食物方面的欲望,世人在饮食方面种种的讲究,于量求多、于质求好等等,皆是食欲之业力在推动。
5 .『 睡欲」:睡觉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欲望,故称「睡欲」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被称为「欲界」,就是因为有此五种欲望。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若欲达清心寡欲,第一要务就是要了解这五欲,并且要能觉知它,不被它迷惑而牵着鼻子走。罗素曾着了一本书叫『权利论』 ,把人类动力的泉源,全部归结为权利欲,其实这是以偏概全,并不正确;这和弗洛依德的把一切生命之动力皆归之于性欲,同属偏之见。罗素所说的权利欲其实是属于「名欲」所摄(依佛法而言,在「名」之下有「权」「位」、威、势、尊重、恭敬、服从、 控制、主宰等等,皆是「名欲」的变体),盖人在吃饱穿暖、衣食富足之后,就会想「出名」,而且名欲是很难超越的,因为它非常微细奥妙,但也并不是仅此「名」的欲望便可涵盖一切。归结起来,弗洛依德对人类心理的探求是有其贡献的,但把一切都解释为以性欲为出发点,这一点是很偏颇、很不正确的。

如是拿世法与佛法比较的结果,令人觉得:为佛弟子,如果越了解世间的学间,再回头来看佛法,并拿世法与佛法一比较,则越令人讶异,越令人深深地惊讶于佛法的精深、博大、殊胜与超绝,觉得佛法非但不如一些人所误解的「落后」,而且是非常非常「进步」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法中就已架然大备的东西,于今两千五百年之后弗洛依德才能有些微的发现,而且弗洛依德在当时却被认为十分前卫、「先进」。因此,越是深入了解世间法的东西,越能肯定佛法的价值无穷,对佛法的信心越是坚定。也发现:这个世界目前的趋势,是越来越走向佛法所说的境界,譬如说:在心理学方面,佛法早就提出了潜意识、下意识,并且予以详尽的解说与开发;在天文方面,近代天文学,许多人不顾一切禁忌,乃至牺牲生命,打破了基督教的武断迷信,才发现宇宙是无穷的;然而佛法早就提出有三千大千世界,而且有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现在天文学也证明,地球不但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而己,并且发现无量的太阳系才构成一个「银河系统」,无数的银河系统才构成一个「岛宇宙」,无量无数的岛宇宙才构成一个「星云」,无量无边的「星云」才构成一个「宇宙」。这在佛经一袅面早就详尽地讲过,而天文学到现在才开始有所发现。在生化方面,早在佛陀的时代,就知道有微生物、有细菌;在政治方面,近代才开始提倡人类应是平等的,佛法早就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因为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以经济学来讲,现在渐趋向于均富说,强国常常救济弱国,这就是已经开始实施均富的观念,因为如果不均富的话,这个世界就不能保持平衡,不平衡就会引起战争;而佛法早就提倡人应多行布施,以财施人,则己得福更多,进而以福德资粮而修慧,趋向菩提。由上观知,佛法不但是「进步的」,而且可说是「最进步的」,甚至可说是「超进步的」,因为它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无论与世间任何一法相比,都是「超越独步」的。何以如此?因为世俗法皆是凡人之智慧发展而来,无论如何进步,都跳不出俗智的范畴,而佛法则为佛智之流露,为从「一切智人」之真实智慧而来,凡圣悬殊,是故不可相比,比则益显佛智之殊胜独到而已。

参考资料:成观法师《北美开示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06
什么叫好吃懒做?你是指光吃饭不干活、不种地吗?如果我这样认为,那就不对了,出家人是以修行成佛为目标,不劳做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修行。
想想看,其实你也如此,你从小学上到大学,你也没有劳做啊,你的父母供养你上学,不让你劳做,只是为了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你学习有就成了就回报父母,这没什么不对,是吧?
同样,出家师父用佛法教化在家居士,在家的居士们感恩师父而供养,这也是回报啊。出家师父就像是老师,老师通过教育学生而得供养,难道这也错了吗?现在的老师不也如此吗?你会说老师每天教很多学生,当然,他们教很多学生,他的待遇、生活标准比出家人强太多了,出家师父要求很低,衣服就几件,吃饭只吃素食,好像是晚上十点睡早上三点起,大部分时间都在寺里极少外出,生活标准很低的,人家出家是为了修行,不是为了享受,如果这也算好吃懒做,那你去做几天和尚试试。所以你所说好吃懒做不成立。
至于佛教语言不靠谱,那是你理解不深,你对佛教了解多少?你系统的学习过吗?科学也讲,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同志哥,要淡定啊!!
哪些佛教语言您看不懂了,可以说来大家讨论,相信您能说的出百度知道就能有好心人帮您解答。
第2个回答  2012-09-07
看佛不看僧 僧也是人 有人的问题 不能代表佛
而且你看到的僧人要么不是僧人,要么不是全部,我可以举出更多的反例,我也看到的很多所谓的“僧人”身着和僧衣很像的居士服,连自己应当穿什么衣服都不知道。怎么能是出家人?在街上遇到一个比丘尼打扮的人,向我要求医药的供养,我问她为什么穿居士服,而不是僧衣呢,这人转身就跑。还有不会大悲咒的“僧人”,不打绑腿的僧人到处“化缘”……

学佛是自己的修养,证悟出世间入世间的最高智慧,而世间上的俗事都能圆通完成。而不是拜神、拜僧、遁世。别人的问题是他们自己的业报,不要因此而造自己的口业。请珍惜自己的因果,不要给自己造不善业。

很痛心 绝大多数人不真正了解佛教,而被这个末法时代着僧衣,伪作沙门的人所欺骗。从而对佛家产生误解,错过自己的觉悟的机会,这也许就是末法时代众生福报就是如此吧。

请真正了解佛教之后再发表言论,对于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第3个回答  2012-09-11
其实,不仅仅是你,有很多人一样失望。但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杀人是犯法的,有一天突然有个杀人犯对你说:杀人是犯法的。我们不可以因为他做错了,就觉得他讲的话也不对。当然,和尚没有一个好形象,怎么能让人对佛教有个好印象?
至于佛陀说的对不对,各有各的看法。但是有一点很重要,佛陀传了很多法,如果不能全面深入了解,判断正误的时候很可能出偏差。但是深入了解对于一般人来讲,可能精力不济,或者没有必要。
每个人接触佛法都是有机缘的,可能是批判、好奇、信奉等等。重要的是,我们能借着各种各样的因缘从各种角度去了解。也有人先是不信,有天找到了好的导师,慢慢就如法了。只要能找到对我们的人生与生活有益的,也不是件坏事嘛。
第4个回答  2012-09-06
和尚不是佛,学生不是老师,不靠谱的是世人自己,本末倒置,黑白不分,学佛非是成佛,非佛自会造恶,佛不是你爹娘,自己所做要自己负责,即心即佛,人各有心,佛不相代,受与不受,唯心决定。
《法灭尽经》上说现在末法时代的和尚都是披假袈裟的混蛋,不是佛,非佛所允,即心即佛,佛不立一法,不立一寺,不立一经,不立一庙,以心传心,是为正法,佛在心中,心不妄为,才是真佛,心不妄动,则无烦恼,有智之人,应善分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