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电影的生产过程

首先电影公司是怎样招募演员和电影导演、编辑等人,然后要拍什么电影是谁决定的,接着电影要怎么拍,拍摄的经费从哪得到,到了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剪辑又是怎样的,最后电影要在哪里放映,是不是在电影公司属下的剧场放映,别的电影院又是怎样拿到片源,票房收入是属于电影公司还是电影院等等。请给详细介绍。

一:基本过程如下:
剧本--导演--得到投资--组织拍摄团队--拍摄--后期制作--宣传(可能贯穿始终)--上映。
二:流程分工:
电影公司或电影制片厂制作--发行商发行--院线上映--后期产品开发(长期)。
1.首先,目前中国电影业是以一些大的电影公司为主导,以导演为核心来运作的。每家电影公司基本上都有稳定合作的导演,比如新画面(张伟平)与张艺谋的合作;华谊兄弟(王中军)与冯小刚的合作等等。当然,还有大量的导演在有好本子会随时拿到投资。我国的各大电影制片厂因为体制等原因现在的制作能力和手笔已经大大的不如几家大的私营制作公司。几乎唯一例外的是中影集团(韩三平),国内最好的电影出品商之一,只要有好的剧本和导演,他是不吝投资的。经常合作的导演比如田壮壮、姜文、陈凯歌、顾长卫、陆川等,还有周星星同学的几部,包括现在吴宇森正在制作的《赤壁》就基本上是中影的投资。
2.应该说拍电影有点像做工程造房子,首先应该肯定是掏钱的人说了算,但是他既然有钱,就一定会找最好最专业的人来合作完成制作。其中,导演好似一切的核心,他是决定影片成败的关键。
3.剧本是导演首先要解决的第一问题,也是当下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和困难,好剧本难求。除过找现成的剧本或者小说等改编以外,张艺谋等还有经常合作的御用编剧,比如他和王斌的《英雄》、《十面埋伏》;冯小刚与刘震云,张国立与邹静之的长期合作等等。这些都没有定式,文化性质的工作就是这样,很少有按照原定剧本一字不差的拍摄完成。比如王家卫就是个极端例子,边拍边改,边改边拍,《2046》一拍几年。也有像杜琪峰这样的快枪手,制作速度较快。这里又有港台、国外和国内制作方式,发展程度等的巨大差别,先不讲了。
4.导演有了要拍的剧本,象这些名导是不愁资金来源的,有人大把投入。小导演就要看机缘了,基本上要去靠拉投资进来,是否拉到,能拉到多少,这些问题又牵扯演员阵容,商业回报方式等等各种因素,几方都要综合考虑利益分配和风险回报比例,最后做决定,和做生意是一个道理。
5.完成剧本,确认投资,影片立项后,导演开始建组,制片人(也就是掏钱的人,往往委派专业人士做具体的制片主任)也开始工作。这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导演负责影片出品的艺术质量,制片人负责整体统筹运营一个剧组,两人平等合作。当然,谁牛逼谁就强势一些,这是特例不多说了。
6.招募演员的情况更复杂,总的原则就是根据影片需要和导演的意愿来确定。金钱,个人关系等都是因素之一。电影学院高材生可以当演员,农民工也一样可以当演员,公开招考,联系经纪人,介绍,偶遇都是招募演员的方式,这是个人生百态齐聚的地方,没有定式。也有长期合作的范例,比如冯小刚和葛优,老张和他的谋女郎等等。
7.建组--各部门进组--开机仪式--拍摄--拍摄结束。这是个严密有组织的过程,每一天都意味着大量金钱的投入,各种电影专业人才和技术人员往往夜以继日的工作,太多细节不说了。
8.后期剪辑和制作也是由专业人员根据影片要求来完成,基本上由专业的后期制作公司在做。国外的电影好看,原因之一就是后期制作的技术专业,设备高端以及极高的职业技术水平。必要的话,有些国内影片也会拿到国外去做后期。当然,这个过程导演是一直参与并掌控的。
9.电影公司一般没有电影院。电影公司制作好影片--发行商--院线(也就是若干家电影院)--放映电影。票房收入根据一定比例分账。这是现在基本的发行放映模式。所以说,好电影,电影院也愿意多放几天。各家院线也都会去买好的影片进自己院线。也有直接卖给发行商的,这种情况较少。
10.中国比较有名的发行商由前面提到的新画面和华谊兄弟,即作拍摄也做发行,中影集团就不用说了,还有很多家。比较有名的院线比如新影联,太平洋院线,嘉禾院线等等,各地原来的地方电影发行公司和老电影院(地方院线)等基本都在发挥作用。

就这些,打不动字了,累死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02
一、视觉滞留

“使一块燃烧着的木炭在被挥动时变成一条火带,这种现象曾被古时的人们发现过”但是,将这种视觉现象同电影的发明联系起来,却是19世纪的事情。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为了进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对物象滞留的时间,他曾一次长时间对着强烈的日光凝目而视,结果双目失明。但他发现太阳的影子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里。他终于发现了“视觉滞留”的原理。即: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不会立即消失,会继续短暂滞留一段时间。实验证明,物象滞留的时间一般为0.1-0.4秒。与此同时,在欧洲的物理学教科书和物理实验室中,也开始采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和图画“幻盘”旋转的视觉研究。它们向人类表明,人眼视觉的生理功能可以将一系列独立的画面组合起来,成为连续运动的视象。19世纪30年代,诡盘、走马盘、轮车盘、活动视镜和频闪观察器等视觉玩具相继出现。其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即在能够转动的活动视盘上画上一连串的图像,而当视盘转动起来时那些呆滞的、无生命的图象便运动起来,活灵活现。此后,奥地利人又将幻灯和活动视盘相结合,使绘制的静止的图画投影在银幕上,制作出活动幻灯,形成了早期动画。然而,到了本世纪60年代,电影理论家和教育家对“视觉滞留”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疑义,他们发现银幕上的全部运动现象实际上是跳跃的、不连贯的,但观众却意识到那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动作连续。由此证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视觉滞留”,而是“心理认可”。

二、摄影术

摄影术同样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1839 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地固定下来,“达盖尔照相法”产生。意识面前,已经不可能满足于静止的、精美的、单幅照片了,而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将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忠实地复制形象动作和自然空间的物质实现。1872 年,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的,是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他曾在 5年的时间里,多次运用多架照相机给一匹正在奔跑的马进行连续拍摄的实验,并于1878年获得成功。这位天才的摄影师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当马跑过的时候,照相机的快门就被打开,马蹄、腾空的瞬间姿态便被依次地拍摄下来。为此,爱德华•幕布里奇获得了“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及装置”的专利权。 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终于以一架摄影机开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组照相机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在欧洲,这…时期许多国家中的科学家、发明家们也都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摄影机。其中,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机械师狄克为了使胶片在摄影机中以同样间隔进行移动,而发明了在胶片两边打上孔洞的牵引方法,解决了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得以完成。

三、放映术

1888年,法国人爱米尔·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人们开始可以幕布上看到几分钟的活动影戏,比如《可怜的比埃》。
1895 年卢米埃兄弟向大众展现火车进站的画面时,观众被几乎是活生生的影像吓得惊惶四散。从此,由他们所启动的活动摄影(cinematogrphy)不只在人类纪实工具的发展史上展现了划时代的意义,火车进站的镜头也象征了电影技术发展的源起。
第2个回答  2008-03-02
楼上说得很清楚了,我也懒得补充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