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是称呼太后?太后娘娘?太后殿下?哪一个是正确?

唐代对于“殿下”一词的使用,这个词似乎只是使用在太子身上,而对诸王没有见到过使用。

应该称呼为太后殿下。

汉朝开始称呼太子、诸王为殿下,三国以后皇后才开始也称殿下。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娘娘的称呼是宋代才出现的,所以应该是称呼太后殿下,要是是皇帝称呼太后的话,就是母后,要是太监或者臣子称呼太后的话,那得叫太后殿下。

唐代儿女当面呼唤母亲的用词,现代人倒是不陌生,以“娘”的衍生称呼“阿娘”、“娘娘”(不是用来专门称呼后妃的,只是普通的儿女叫自己的母亲)等为主。如果您觉得需要规矩严肃,那么就叫“母亲”。

如果皇子或公主跟皇后感情很亲密,那在非正式场合可以像普通平民人家一样直接叫“阿娘”。如果是正式场合,或者您惹皇后生气了需要小心赔罪,那么就得跟着外人一起,当面称她为“皇后殿下”。


扩展资料:

唐代一般人等对皇帝的当面称呼,较流行的有“圣人”、“主上”、“大家”(皇帝身边人用,大臣一般不用)等,传统的“陛下”当然也可以使用。

至于“皇上”这个穿越流行词,在唐代似乎是一个书面用语,没看到活人这样当面称呼皇帝的例子。“万岁”则是群众情绪激动时给皇帝拍马屁用的,日常并不把这个词当作一种称谓。

唐代对父亲的称呼,最流行的称呼是“耶”(爷)的各种衍生,如“耶耶”(爷爷)、“阿耶”(阿爷)。父母合称“耶(爷)娘”很常见,如老杜《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但是还有一种对父亲的称呼,是“哥哥”。《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这里的“四哥”,指的是玄宗的父亲睿宗(在同母兄弟中排行第四)。《旧唐书·棣王琰传》:“惟三哥辩其罪人。”

这里的“三哥”也是指他父亲玄宗(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李世民有一封写给儿子李治的信,文末署名也自称为“哥哥”。

参考资料:穿越到唐朝会说话吗_人民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6

称呼太后。

太后,封建时代帝王母亲的尊称。始于秦昭王,《史记·秦纪》中有记载。汉承秦制,“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事物纪原·帝王后妃部·太后》),以后历代皆然。

根据封国、非封国的情况分为王太后和皇太后。这里的王太后是指诸侯国藩王(或诸侯国君王)的母亲。如前凉(马)王太后(凉王的张骏正妻)、代国(薄)王太后(后来成了薄太后)。规则用法是“藩国名+王太后”;不规则用得话“藩邦名+姓氏+王太后”(或某某王太后),以区别于姓王的皇太后。

扩展资料:

唐朝的太后有:

唐高宗妻子武则天

唐玄宗母亲窦德妃(追封)

唐代宗母亲章敬皇后(追封)

唐德宗母亲沈珍珠(追封)

唐宪宗妻子懿安皇后

唐敬宗母亲恭僖皇后

唐文宗母亲贞献皇后

唐武宗母亲宣懿皇后(追封)

唐宣宗母亲元昭皇后(追封)

唐懿宗母亲元昭皇后(追封)

唐僖宗母亲惠安皇后(追封)

唐昭宗母亲恭宪皇后(追封)

太后职权

自宋开始,幼帝成年后顺利亲政、女后按时撤帘归政的比例很大。因为没有戚党的支持,女后一人也很难长久把持朝政。

但垂帘听政的女后与辅政的顾命大臣不同,古代社会称掌权的太后为“女主”,她“垂帘”期间可以名正言顺地行使几乎全部皇帝职权,是名符其实的“君主”,就是皇帝也要规规矩矩地向其行礼;而顾命大臣权力再大,也不过是“臣”、“奴才”而已。

在两宋,以宰相为首的文官势力是皇帝依靠的主要统治力量,相权的膨胀抑制了“后权”。

但到了清朝已没有任何势力可以对君权形成制约,女后用权可以随心所欲,而顾命大臣一不小心就会引起各方猜忌。因此,如果碰巧出现权欲熏心又有才干的女后,即使没有戚党的支持也可以稳坐江山,幼帝成年后亲政极难。

一旦帝、后围绕权力继承的斗争激化,不仅统治阶级内部的自相残杀难以避免,往往也会把国家和民族拖入深渊。

不仅汉族政权,与宋同期的“夏、辽、金、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太后长期临朝执政和皇后预政。太后临朝几乎成为这四个少数民族政权不成文的惯例。这除了有一些偶然的原因(如皇帝年幼、有病等)之外,还有政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原因。

在政治上,母舅家族的势力在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风俗习惯上这四个少数民族的妇女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不必如汉族妇女那样屈从于三从四德。这种传统习俗和对妇女的尊重,也是太后临朝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不能对外戚参政进行限制,这四国不同程度地经受了“外戚之祸”,而以西夏受害最深。

立储之困局、封藩撤藩的轮回、再加上女后外戚之祸,仿佛印证了一句古老的格言:最亲近的人,往往是最致命的人。可惜君主制下有太多这样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伴随着王朝的一生。

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1835年—1908年),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后抬入镶黄旗)。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即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帝崩逝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后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诛除八大臣。同治帝即位后,首度垂帘听政。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

1908年,光绪帝崩逝后,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于定东陵,上谥。谥曰: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即“孝钦显皇后”,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两位正宫,为清代及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汉朝开始称呼太子、诸王为殿下,三国以后皇后才开始也称殿下。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娘娘的称呼是宋代才出现的,所以应该是称呼太后殿下,要是是皇帝称呼太后的话,就是母后,要是太监或者臣子称呼太后的话,那得叫太后殿下。追问

那在唐朝,那皇后呢?“微臣参见皇后娘娘”?“皇后殿下?”

追答

都说了娘娘的称呼是宋代才出现的,当然是“微臣参见皇后皇后殿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0-03
有时皇上会称 太后,地位较低的称 太后娘娘
第4个回答  2012-09-26
太后娘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