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降水变率大的原因?长江流域的农产品基地?

如题所述

长江处于季风区内,季风强弱稍有变化即会形成水旱灾害,再加上这几年环境破坏、气候变化,修筑三峡大坝,极端天气频发
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

长江流域主导上下游的大气环流是不同的,在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主要为西南暖湿气流和西北冷气流,而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则主要为东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  
   除了受大气环流这一大气候作用外,在长江流域其实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气候。因为三峡一头连着四川盆地,另一头连着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地地理构造是不一样的,其地理结构动力差异较大,上游为高山封闭的盆地,空气流动性差;下游为与海洋相连的平原,空气流动性好。两地地表热力也是不平衡的,一般来说由于河谷盆地暖湖效应,四川盆地常年气温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两地间因温差而发生空气对流。
   因此在三峡这一大通道空气始终还是自下而上自东向西流动的,由于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域广阔,两地发生空气对流的能量对长江流域的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般来说,由于三峡呈现东西走向,大量的空气自东向西通过三峡向四川盆地源源不断地输送。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它对东南太平洋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有一定的吸合作用,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和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冷暖交汇。相反地,在四川盆地入川的空气对西南暖湿气流和西北冷气流有一定的排斥作用,不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和西北冷气流冷暖交汇。这与长江流域季节性的气候是相吻合的,并且具有显著的跷跷板特征。
根据对流原理,V字型三峡峡谷内空气在受热状况下会膨胀上升,随着V字型通道宽度增大,气压的降低,阻力减小,会加快狭管内的空气流动;反之,三峡峡谷内空气在遇冷状况下会收缩下降,随着V字型通道宽度变窄,气压的增大,会阻碍狭管内的空气流动。

   在三峡水库,因为水的比热大,地表温度与水面温度相差很大。比如夏天,地表温度可达五六十度,而水面温度一般不会超过气温。三峡工程蓄水后大面积水体替代陆地,地表热力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冬季水温比气温高,在水气热交换过程中,空气受热膨胀,气压降低,阻力减小,会加快狭管内的空气流动;夏季水温比气温低,在水气热交换过程中,空气受冷收缩,气压增大,会阻碍狭管内的空气流动,形成狭管阻流现象。这就是三峡的狭管对流效应。
从理论上说,三峡的狭管对流效应也就是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大气环流的作用和气候的影响具有以下特征:
   在水气顺温差(水温高于气温)期主要为冬季,在三峡的狭管对流效应作用下,狭管内自东向西空气流速加快,其结果:
   ①在上游被加强的入川空气上升后对西北冷气流和西南暖湿气流形成一定的排斥作用,不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和西北冷气流冷暖交汇,这样会加剧上游干旱天气的发生。这与上游近年的冬春干旱天气日趋严重并连续发生了川渝、西南等冬春特大干旱天气相符合。
   ②在下游对东南太平洋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形成吸合作用,有利于太平洋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汇增加雨雪天气。事实上近年南方冬春雨雪天气也是显著增多的,而且还发生了2008年南方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

  反之,在水气逆温差期主要为夏季,由于发生狭管阻流现象,减缓了三峡空气的输送,其结果:
   ①在上游斥力减小将有利于西北冷气流和西南暖湿气流冷暖交汇,雨水会增多,并且越是边际地区斥力越小雨水增加越多。事实上,近年上游夏季雨水有增多趋势。
   ②在下游会减弱对东南太平洋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的吸合作用,雨水会减少,而且其影响程度呈现从三峡口由近到远逐步减弱,雨水会偏向长江口、长江流域边际地区转移。这与近年两湖流域雨水偏少,梅雨季节缩短,并发生长江中下游严重旱灾,华南雨水增加,黄淮梅雨提前也是相吻合的。

所以,三峡大坝的修建对长江流域的极端天气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节选自《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的气候效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25
长江流域降水变率大的原因: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夏季风强的年份,长江流域梅雨季节短,降水量少,伏旱季节长;夏季风弱的年份,长江流域梅雨季节长,降水量大增,伏旱季节短。

长江流域的农产品基地:

粮食生产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

棉花生产基地:江汉平原

油菜基地: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