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师的职业不可替代

急需。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发起了8年课程改革运动。当时投入了15亿美元的经费,十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参与,当时的中小学教师百分之百都是本科毕业,还有百分之十二的研究生,但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1971年布鲁纳总结失败的原因说,主要是实施的教师素质太低了。10年前,我国台湾省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发动“教改”,其目标指向:一试定终生的联考制度、死背强记的填鸭式教育、单一的文凭价值观、升学的窄门、甚至单一的师范培训体系等。为此,一个个教育法令、一项项新政策不断推出,教育权力下放,教科书开放,一纲多本,课程改为九年一贯制,分科改为“合科”(综合课),其力度之大 “堪称是将五十年教育结构的大翻修”。但是,台湾“教改”发展到今天,据调查,仍有半数以上的家长不支持,六成六的小孩在校外补习班上课,以弥补因“教改”造成的教学质量下降。有台湾教育学者指出:教育原该是社会最宁静稳定的力量,现在却成为社会纷纷扰扰的导火线。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台湾“教改”必须重新培训基层老师,取得他们的配合与认同,并让他们的专业与声音也能进入决策体系,这是“教改”能否成功的重要关键。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也面临着灭顶之灾,难免遭遇同样的悲剧。
专业品质(职业道德):包括职业道德,也包括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等。要想成为一名他人不可替代的老师,就必须牢固树立专业意识,并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专业水平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这是因为专业知识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已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实践性知识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有学者形象地描述过这种现象:在家长看来,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是否精通微积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教会孩子解算术应用题。所以辅导作文,家长不去找作家;辅导数学,家长不去找数学家。教师的专业能力当然也依赖于专业知识基础,但更依赖于他在实践中长期“摸爬滚打”积累的教学经验。专业能力的提高,主要有赖于教师角色的自我转变。老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其同义语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此,老师要学会用理性的、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每天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学会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通过自我反思(教师与自己对话)、同伴互助(教师与同行对话)、专业引领(实践与理论对话)的方式,主动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高。教师只有真正成为了研究者,教师,才能不可替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23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她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
第2个回答  2012-09-23
因为人类智慧需要传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