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交网络?

如题所述

这个名词是1954年由J. A. Barnes 首先使用 ("Human Relations" , 在章节 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内)。一个社交网络的大小最大约为150人左右 (Dunbar's number),平均大小约为124人左右 (Hill and Dunbar, 2002)。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网络社交的起点是电子邮件。互联网本质上就是计算机之间的联网,早期的E-mail解决了远程的邮件传输的问题,至今它也是互联网上最普及的应用,同时它也是网络社交的起点。BBS则更进了一步,把“群发”和“转发”常态化,理论上实现了向所有人发布信息并讨论话题的功能(疆界是BBS的访问者数量)。BBS把网络社交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点对点交流的成本降低,推进到了点对面交流成本的降低。即时通信(IM)和博客(Blog)更像是前面两个社交工具的升级版本,前者提高了即时效果(传输速度)和同时交流能力(并行处理);后者则开始体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信息发布节点开始体现越来越强的个体意识,因为在时间维度上的分散信息开始可以被聚合,进而成为信息发布节点的“形象”和“性格”。比如从RSS、flickr到最近的YouTube、Digg、Mini-feed、Twitter、Fetion、Video-Mail都解决或改进了单一功能,是丰富网络社交的工具。随着网络社交的悄悄演进,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更加趋于完整,这时候社交网络出现了。如图1所示。
图1
交友只是社交网络的一个开端,就像Google的开端只是每个网页的backlinks那么普通一样,社交网络的开端只是获取你的个人资料和好友列表。社交网络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早期概念化阶段──SixDegrees代表的六度分隔理论;结交陌生人阶段──Friendster帮你建立弱关系从而带来更高社会资本的理论;娱乐化阶段──MySpace创造的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注意力的理论;社交图阶段──Facebook复制线下真实人际网络来到线上低成本管理的理论;云社交阶段——。整个SNS发展的过程是循着人们逐渐将线下生活的更完整的信息流转移到线上进行低成本管理,这让虚拟社交越来越与现实世界的社交出现交叉。人类历史上,大凡重要的技术革命都伴随媒介革命,人类任何活动本质上都是信息活动,信息流的传递介质、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决定你接受信息的不同,所有有关信息流媒介的变革一定是底层的变革——网络社交也是如此。从网络社交的演进历史来看,它一直在遵循“低成本替代”原则。网络社交一直在降低人们社交的时间和物质成本,或者说是降低管理和传递信息的成本。与此同时,网络社交一直在努力通过不断丰富的手段和工具,来替代传统社交来满足人类这种社交动物的交流需求,并且正在按照从“增量性的娱乐”到“常量性的生活”这条轨迹不断接近基本需求。如果说在网络社交的起点——电子邮件时代,网络仅仅可以满足人们5%的社交需求,那么今天丰富的社交网络已经可以把这个数字至少提升了10倍,除了“接触型”的社交行为,或者说是“接触型”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之外,网络社交已经开始承担大部分传统社交的作用。实际上,“非接触型”的社交,原本就占据了人类社交的80%以上,这意味着网络社交对传统世界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说到底,网络社交不仅仅是一些新潮的商业模式,从历史维度来看,它更是一个推动互联网向现实世界无限靠近的关键力量。社交网络涵盖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互联网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互联网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当初ARPANET的军事和技术目的,社交网络使得互联网从研究部门、学校、政府、商业应用平台扩展成一个人类社交的工具。网络社交更是把其范围拓展到移动手机平台领域,借助手机的普遍性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利用各种交友/即时通讯/邮件收发器等软件,使手机成为新的社交网络的载体。社交网络,也就是网络+社交的意思。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也必须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近7%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递的(文字更少),语气、情感、态度、肢体语言等占了93%。除非网络社交的发展逼近传统接触型社交效果,否则只能是有益的补充,真正认识了解一个人还是需要在现实中接触才行,此段内容有意无意夸大了网络虚拟社交的作用。其实认识了这点也为网络社交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类似星球大战中的远程全息“面对面”交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