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朋友为什么会越来越少?

如题所述

人到中年,经济稳定了,阅历丰富了,但总感觉朋友却越来越少。

这是为什么呢?

我稍微琢磨了下,发现可能主要是两个原因:

◆ 时间原因

我们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家事,就连吃饭都是应酬赶场。

幸运的话,周末能有点时间,但也只想补觉恢复体力,哪还有闲情雅致去联络朋友呀。

◆ 需求原因

中年人过了追逐热闹、什么朋友都交的阶段,对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越来越清晰。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更愿意留出深度思考、独处的时间。

如果你成长得比朋友快,可能还会发现彼此志趣变了,共同话题没了,原有的朋友关系也会逐渐淡漠。

虽然人到中年,朋友变少是普遍趋势,但这并不是一种好的变化,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很需要朋友的。

比如,换工作时,如果有靠谱的朋友给你内推,那比网上投简历高效多了。

创业或找得力干将时,在朋友圈里更容易物色到值得信任的人选。

遇到低谷时,有个能开导你的铁哥们指点迷津,往往会一语惊醒梦中人。

可以说,每一位成功的中年人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强大的朋友圈。

现在问题来了。

朋友圈很重要,但人到中年,却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兴趣,来维系朋友圈,那该怎么做呢?

破局的关键就是,重质不重量。

做到下面三点:

1、找回动力

2、精准社交

3、促进信任

01、找回动力
年轻时,我们有的是时间,交朋友更多是好奇心驱动,所以会借助认识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来拓展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让自己变得更有趣。

可中年以后,我们就会觉得:工作上维系同事、客户关系已经够累了。我性格内向,清静呆着让我更舒心,不想花时间社交。

其实,你只是没碰上真正喜欢的朋友,古人提到“酒逢知己千杯少”、“万人丛里求知己”、“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对友情的赞美,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是不厌倦的。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处的准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社交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并不是性格外向的人才需要,你只要找到社交的源动力,哪怕你是社恐症患者,也会喜欢上社交。

不信你可以留意观察一下:

◆ 当你认识了一位特别相似的新朋友,你们在聊爱好或共同关注的话题时,是不是一两个小时眨眼就过了,马上留下联系方式持续关注,哪里还记得自己是社恐。

◆ 当你为了解决问题,比如为熊孩子打听好的学校信息,你可以快速找到某一个朋友,说明来意,请求帮助。

只要你有了某种动力,社交就自然产生了。

因为社交只是一个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借助社交获得自己想要的。

听起来有点功利。

但是,社交本质就是讲究互利原则。

互利并不光指利益的庸俗交换,互利原则也不是让我们去做一个势利的人,去只重功利,不重感情。

互利原则同样包含感情的联络与沟通,人与人之间,虽然有利益的分配关系,但不是赤裸裸的金钱利益的关系。有时感情的联系,相互之间在心灵上的同情和关注,其实更为重要。

因此,从你的需要出发来社交,无论你是看重感情联系,还是为了办成某事,都会找回交新朋友的动力。

02、精准社交
我经常在一些活动中,看到有些人很活跃,见人就上去搭讪,递名片、加微信,回去后却很难有下一次交流。

这就是在社交中光有动力,有勇无谋的表现。

高质量的社交,要以“自己想要的”为原则去精准开展,而不是为社交而社交。

否则你可能会碰上:

◆ 混错圈子时自信心被打击

我在参加IT的技术圈子时,这个感受特别深刻。

因为大家聊的技术我一窍不通,每次参加这类活动,我都觉得自己像个傻子在神游,就算互加了微信,后面也会因为没有底气,不想主动去拉近距离。

◆ 陷入虚假社交的吹捧中自我膨胀

这种情况我招销售时碰到过不少,他们总喜欢把认识行业哪些大人物挂在嘴边,以此作为开高薪的重要条件,可当我直接问一句“入职第一周,可以带我去见这个客户吗”,马上就歇菜了。

如何做到精准社交呢?关键就是做到两步:

1)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这个听起来挺容易的,但做到却不容易。

比如,如果我这会突然问你:你真正想要什么?

你会不会突然卡壳?你也许可以噼里啪啦地说出无数个自己不想要的,却很难说出一项真正想要的。

因为现实中,我们总是被压力推着走,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和主动选择的机会太少,疲于奔命下,都快忘了自己还有主动选择权。

所以,要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你要做个有心人,经常留些思考时间问自己:什么才能给我带来真正的快乐?

可以参考自己一直坚持下来的爱好,比如喜欢的电影、书籍、运动;记下来那些最让你兴奋,让你忘记时间流逝的东西。

只要发现了,就持续多做这些事情,逐渐地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以我自己为例,我喜欢分享学习心得,所以我会把学习到的内容多多地给下属培训,这反而给我打造出了一个不错的培养下属的技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