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怎么出名的

郭德纲未出名的时候是不是很苦。那他是怎么出名的那?

根据网友东东枪所撰《郭德纲说》一文,郭德纲的名字最早在京城相声票友圈子里传播应当至少是在2003年下半年:



“在网上曲艺迷中间名头颇大的“中华笑海”网站的主要工作人员、网名“小B”的白杨是在2002年的冬天,第一次在广德楼听到了郭德纲的相声。此前曾经有朋友向他介绍过郭德纲,但他觉得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应该不太会给自己什么惊喜。但自打在广德楼听到了郭德纲的现场演出,他就开始连续“追着”听了大约半年。2003年的下半年,他把采写的几篇关于郭德纲的文章和郭德纲提供给他授权下载的几段相声录音放到了中华笑海网站,推出了一个“郭德纲专题”,这也是网上对郭德纲的第一次系统报道。” 

可惜原文今已不存,小B和中华笑海网站现在仍然活跃在相声圈子里,网站上的论坛中也有04年关于郭德纲的讨论——但是很明显,就实际情况来看,这个所谓的“系统报道”所起作用充其量影响了一小部分活跃在中华笑海网站的网友,但是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这一小部分网友对对整个事情的推进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东东枪:你在茶馆里的相声演出已经有很多年了,从常能看见台下只有十几个人转变为现在这种场场爆满的状态,据我知道大致是从2004年年底开始的,这种转变为什么在之前的很多年都没有发生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郭德纲:作一个比喻——买一块猪肉,你要做东坡肉,把这肉放在锅里要炖它。要炖十个小时,才会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即化的感觉。但是前九个半小时的时候,这肉都会很硬,吃不了。你得等到十个小时满了的时候,拿筷子一杵,这肉软了。你说这肉是因为最后的半个小时呢,还是因为前边的九个半小时的原因呢——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了,往细致说,第一,是后台演员越来越齐整。何云伟啊、李菁啊。业务上越来越提高。都有不同的观众喜欢他们。第二,是活。……另外,北京文艺台大鹏的《开心茶馆》节目,对我们影响很大,很多观众是听了这个之后来的。电视都没有这么大的宣传力号召力,电台对我们帮助很大。所以说大鹏对我们北京相声大会、北京德云社,功不可没。”

“北京文艺台相声节目《开心茶馆》的节目主持人大鹏在天桥乐茶园的北京相声大会开演第二周,也就是2004年10月30日,就赶到了这里。据他回忆,当时台下也只有不足三十个人。大鹏此前曾经到过华声天桥的相声大会演出现场,并且有过要在现场录音后在节目中播出的想法,但当时后台的设备达不到录音要求,而这次的天桥乐茶园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于是,他录制了现场演出录音,剪辑后在自己的节目中播出。一周后,北京相声大会再演出时,台下人数增长到大约六十位了。”



郭德纲现在的“红”,肯定离不开他前边十年的奋斗以及再往前的勤学苦练,假如媒体没有介入他的生活,其后若干年,他也有逐渐成名的可能。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转机出现在2004年,北京文艺电台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郭德纲的成名。

根据郭德纲个人网站“相声公社”上的一些信息,大鹏至少在2005年下半年还在文艺台播放郭德纲的相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郭德纲在北京已经有自称“钢丝”的粉丝团,在当年11月5日郭德纲前往天津演出时,“钢丝”们也包车前往,甚至有的骑自行车跟随到天津。

而与此同时,郭德纲的迅速走红之路也开始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郭德纲7岁开蒙学评书,9岁学相声,在相声最不景气的时候,也曾短暂从事过其他行业,不过他始终没有放弃相声这门艺术。郭德纲能改编能创作,能说单口、对口和群口相声,还会快板、双簧、太平歌词以及各种戏曲和小曲小调,基本功之深厚中青年一代相声演员中无人可及。96年他把相声重新拉回小剧场,经过10年的惨淡经营,终于在05年底通过网络、电视和报刊等媒体的报道火了起来。 如今不但德云社风风火火,还带动了北京几十家大小的相声剧场。郭德纲对相声的贡献居功至伟,将来必是一代宗师级的人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5-26
  从圈子开始 郭德纲走红历程
  个子不高,胖圆脑袋,有一些敦实,憨憨的脸上一笑,就是一个酒窝的深坑。这就是郭德纲,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相声演员,在从2005年底到2006年初的短短几个月内,突然间成为全国各大小媒体蜂拥报道的对象,成为当今热得不能再热的文化现象,风头一时完全可比当初的“超女”。

  有统计说,目前已经有超过一千家国内媒体报道过郭德纲及他的相声。google搜索“郭德纲”,得到537,000项的相关消息,而在2005年11月之前的消息近于零。仿佛一夜之间,郭德纲就红得发紫了,《南方人物周刊》的专题以“天上掉下个郭德纲”为题,看似调侃中却异常的形象而准确。

  值得注意的是,在郭德纲一夜走红的过程中,媒体对他的评价与定义也在不停变化。最初的报道还称他是相声的“坚守者”、“草根英雄”,后来再到“相声新偶像”,再进一步上升到“相声的拯救者”,郭德纲的形象被不断地“拔高”,被赋予的期望也在不断扩大,以至于有“郭德纲在,相声晚死五十年”的说法。

  最近,郭德纲在经历近三个月的媒体“疯狂”式之后宣布闭关,两个月内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一段时间来关于他的井喷式的报道潮可能会暂缓下来。这个时候,我们推出一期关于郭德纲的专题,希望对郭德纲成名、火爆的全过程作一个回顾,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询郭德纲“红”起来的原因。

  郭德纲从小剧场演出到红遍全国,可称得上是个奇迹。娄林伟摄

  2005年11月5日
  100字新闻里的郭德纲

  郭德纲从天津到北京经营相声团体表演,至今已有十年时间。从1996年开始,他与相声同行张文顺和李菁三人,辗转于北京的各大茶馆剧场,搭台说相声,开始形成一个相声团体。1999年后,郭德纲陆续收了几名徒弟。再后来,这个相声团体起名“德云社”,发展至今有约三十人。十年来德云社一直惨淡经营,甚至不断亏本,郭德纲也并无名气可言。直到去年11月,媒体开始注意到郭德纲,而最初引爆郭德纲的,还要从一位“落魄的戏剧人”袁鸿说起。

  袁鸿,原北京北兵马司剧场经理,他成功策划过话剧《切。格瓦拉》、相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斯特林堡的独白》、英国现代舞、大学生戏剧节等多次演出,在京城文化界以及白领、大学生阶层掀起多层热潮。

  2001年,袁鸿开始留意北京和天津的相声,并成为郭德纲的剧场相声的观众之一。两年后,袁鸿推荐郭德纲参加了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郭德纲创作了《你好,北京》参赛,获得了特别奖。这是郭德纲的相声第一次跟电视走得这么近。

  在2005年的第三届相声小品大奖赛上,袁鸿将不少同道的合作者都带去看郭德纲的相声:黄纪苏、史航、水晶……这群人是京城颇有影响力的“戏剧人”,他们很快也成了“纲丝”。他们运用成熟的运作套路、丰厚的人脉关系、熟练的话题制造能力以及一腔热情,开始以各种方式为郭德纲的相声做推广。

  2005年11月5日,对郭德纲和德云社来说,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郭德纲带着德云社全体人马去天津举行相声专场演出,第一次在大剧场里说相声。袁鸿、史航带着北京10多家媒体的记者浩浩荡荡跟去了天津,这些记者大多是第一次知道郭德纲。至此,袁鸿、史航帮助媒体实现了“发现郭德纲”这个第一步。

  根据“相声公社”网站上“纲丝”收集的资料,去年11月5日之前关于郭德纲的报道,目前网上能搜索到的,只有天津《今晚报》一篇连标题在内不到100字的新闻,报道“天津籍相声演员郭德纲”将回家乡举办相声专场的消息。

  2005年12月5日
  郭德纲红遍北京

  11月5日之后,媒体上逐渐出现“郭德纲”的名字。在2005年11月,《新京报》先后刊登了三篇关于相声的评论和报道,探讨相声的生存状态,虽然不是关于郭德纲个人的报道,但关于他的文字占了不小的篇幅,给京城的媒体报道起了个头。

  《新京报》前文化部主编王小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却开玩笑说是“受了蛊惑”:“最早是郭德纲忽悠东东枪,接着东东枪忽悠史航和老六,再后来史航和老六就接着忽悠各大媒体。”东东枪是一位热爱相声的天津青年,现为某网站编辑,连续几年坚持听郭德纲的相声,并花了三个月时间写成了《谁是郭德纲》等三篇长文,收录在北京著名文化传媒人老六(张立宪)最新出版的《读库》里。王小山提到的这几个人,包括《三联文化周刊》的主笔王小峰,都处在北京的同一个文化传媒圈中,彼此是相熟的朋友,关系紧密。“玩笑归玩笑,”王小山接着说,“我虽然只听过一回郭德纲的现场相声,但感觉确实很好,真的喜欢。我们这群朋友都非常喜欢他。”

  12月5日,《三联生活周刊》刊发《相声界的草根英雄——郭德纲访谈》,这是主流媒体首次专文报道郭德纲,报道开篇第一句就是“郭德纲是中国相声界的奇人”。文中提道,“他在普通老百姓中间名气很小,却赢得了相当多资深相声迷的狂热追捧”。“草根英雄”、“相声奇人”便是对郭德纲最早的定义。这篇文章的作者袁越,后来在她的博客里说:“目前北京的这股郭德纲热,一个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它的自发性。”

  有了《三联生活周刊》这篇专访之后,京城各家媒体开始迅速加入到报道郭德纲和传统相声的行列中。一个月之内,《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等众多媒体都刊发了关于郭德纲的专访、报道。此时郭德纲在媒体上依然承继着“草根英雄”的形象,人们记住他的,也大都是那些有棱有角、敢说敢当的话,还有他在《论中国相声界五十年之现状》中酣畅淋漓地揭自家同行的丑。

  在媒体的蜂拥报道下,原来已经场场满座的德云社,开始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甚至连站票也买不到。由于没有提前售票,不少“纲丝”半夜两三点钟开始就在德云社门口排队,就为买一张当天的票。

  2006年2月
  郭德纲红遍中国

  这仿佛是一个悖论:郭德纲一直称电视让相声失去了小剧场里的传统味道,但真正让他红遍全国的,还是电视。在郭德纲的“热”还局限于北京城的时候,凤凰卫视出现了。

  春节期间,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专访了郭德纲,似乎还不过瘾,随后一连四天播出郭德纲的相声专场,每天一个半钟头。以凤凰卫视的影响力,在春节黄金周期间用这么长的时间播放一个相声艺人的专场表演,这在以往是极为罕见的。凤凰卫视编导向芳回忆当时的状况时说:“我最初是今年1月2日去看的郭德纲专场,一下子就觉得郭德纲的相声特别可乐,听他三句话我就能笑起来”。一开始《文化大观园》只是打算专访郭德纲,仅在节目中配搭一些郭德纲的相声片断。后来台长王纪言意犹未尽,当即决定让《文化大观园》在春节期间制作一档郭德纲个人专场,并亲自部署了此次转播的录制工作,还特意交代“一定要用摇臂”。

  通过这次节目,很多听说或未听说过郭德纲的人,第一次听到了他的相声,虽然只是在电视上而不是在茶馆里。节目播出之后,观众有赞有弹,特别是南方方言区的观众,很多人对传统相声了解甚少,反响并不非常热烈。但无可否认,郭德纲的知名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扩大到全国范围。不少主要的地方媒体也开始报道、讨论郭德纲现象。

  2月中旬,《南方人物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在春节过后的新一期杂志中,几乎同时推出了郭德纲的专题报道,并且不约而同地用郭德纲的照片做杂志封面。而与《南方人物周刊》同处一个集团、影响力巨大的《南方周末》也敏锐地注意到这一文化现象,在文化版对其做了大篇幅报道。记者袁蕾虽身居南方,却与《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晓峰等所处的文化媒体圈子关系亲密。

  这几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媒体的介入,让郭德纲热潮达到了一个沸点。那一个星期,全国各地的报摊上都可看到郭德纲的大脑袋头像。3月初,老六(张立宪)的《读库》出版,东东枪总共70多页的关于郭德纲的文章刊载其中。那是他观察郭德纲三年、花三个月写成的文章。“与其说是我写了他,还不如说我只是把我看到的东西堆在了里边。我有意在里边减少了我自己的观点和感情,减到基本上没有的程度。”东东枪说:“因为来自各个媒体的关注,有可能已经把他推到一个本来不应该的位置。”

  东东枪没有说错,《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就用了《保住郭德纲,相声晚死五十年?》的题目。此时媒体上的郭德纲,已经俨然是一副“相声救世主”的形象,虽然他一再强调“我对相声界谈不上振兴,最多只是震动”,但媒体仍然愿意将他与传统相声的危亡与复兴拉在一起。很多人在读了关于郭德纲的报道之后,对郭德纲的相声充满期待。

  春节前后,在持续的郭德纲报道狂潮中,开始出现质疑、批评的声音,还爆出他有经济问题、诚信问题甚至同行要告他的新闻。疲于招架的郭德纲于是选择了闭关两个月,闭门反思。

  当初帮助郭德纲走上“星光大道”的史航,在接到记者电话时,表示对郭德纲的事情不愿多讲:“我们几个朋友都和德纲有约定,这段时间不接受采访。我们想帮他熬过这段时期。德纲三十年的苦练,这两个月时间的媒体报道就几乎将其全磨损掉了。”史航表示,郭德纲希望通过这次闭关,让媒体冷却下来。
第3个回答  2012-04-09
靠人气啊 先是在很多节目打打小工 在剧场说说相声 听的人多了 就有电视台录了他的相声专场电视上播出以后就人知道的多了 就火了啊
第4个回答  2012-04-10
欢迎你去百度的 郭德纲贴吧 那里有你需要的很多信息,包括郭德纲受苦时候的视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