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大一统?

如题所述

  大一统:

  dà yī tǒnɡ
  1.《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实在不是一个容易解释的词条。
  正如:“道可道,非常道”中之“道”。

  大一统,是一种概念,一种拥有无限向心力的概念。
  大一统,是一种气魄,一种积极开拓奋发向上的气魄。
  大一统,是一种胸怀,一种兼收并蓄包容一切的胸怀。
  大一统,让我们的民族从分散归至凝聚,
  就算经历再多劫难,心中仍有一个祖国的轮廓。

  中国大一统的王朝有:
  1.秦朝
  2.西汉 3.东汉 4.西晋 5.隋朝
  6.唐朝 7.元朝 8.明朝 9.清朝

  世界大一统的帝国/国家有:
  1.古代埃及
  2.古代希腊 3.亚历山大帝国
  4.古代罗马帝国 5.拜占庭帝国
  6.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期)
  7.新罗(676年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
  8.蒙古帝国(包括4个汗国,1个宗主国,即后来的大元)(面积4500多万平方千米,曾经的世界领土最大的帝国)
  9.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5世纪)
  10.西班牙帝国(16世纪)
  11.法兰西帝国 12.大英帝国(本土30万平方千米,殖民地3300万,称为日不落帝国)
  13.俄罗斯帝国/15.苏联
  14.德意志帝国
  15.美利坚合众国
  16.近代日本

  促成中华大一统:

  为什么偏偏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华大一统的奇迹?凡是存在的现象,必然有其存在的缘由(至于合理与否,则取决于人们各自的利益判断)。
  1 、中国的中原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这里东有大海,西有青藏高原和荒漠,北有西伯利亚高寒区,南有南海和热带高温区,因此中原地区自然成为亚洲东部的地理中心。与此同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们,在数千年间始终能够创造出领先的文明与文化,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层出不穷,从而进一步形成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和政治中心,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2 、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的民族,很早就实施婚姻开放,从而有利于民族融合。中国著名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记录的正是炎帝族与黄帝族通婚的故事,详情可参阅笔者《牛郎织女隔河望,炎黄恋战七千年》等文。
  3 、从伏羲画卦、仓颉造字,到秦始皇书同文,中国人始终使用象形文字符号体系(准确说是拼形文字),这种文字有着非常稳定的信息传输性能(几千年前的字都很容易认得),而且能够超越语音进行信息交流,并极大地促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认同。对比之下,与中国面积相当的欧洲,由于采用拼音文字,不同国家的语言不同文字也不同,从而也就难以产生认同感,至今仍然未能完成大一统事业。
  4 、中国人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认祖归根的情结,而且古老的记忆都能够追溯到同一个祖先,因此这种情结特别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5 、中国人有着对“中”的崇拜或偏爱。“中”的字义为,中间,内里,半,中等,适中;中央(央字义为当中,尽,恳求),中心;中庸;是(中听、中用);古代盛筹的器皿;通忠;姓氏。中原地区处在北纬30度到40度之间,这里能够看到的最明显的天象之一就是北斗星的绕极旋转(北极星为天中,黄帝族的图腾星就是北斗星,并以“斗为帝车”),这种天象给古代中国人的启示就是要在大地上建立一种四方环绕中央的社会结构。相传武王伐纣胜利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确定天下之中所在地,最后选定黄河与洛水交汇处的洛阳为中土。这个选择可能有着实测的依据,因为洛阳与东海之滨和青藏高原边缘的距离大体相等,洛阳与燕山山脉和长江的距离也大体相等。
  有趣得是,河图、洛书的结构也是一种中心与四方的关系,包括四方与中心,八方与中心。总之,中国古代特别注重中土、中原、中州,中原与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及由此而扩展延伸的四海、九州、神州、天下。
  6 、中国人很早就拥有大一统的哲学理念和政治抱负,例如孔子倡导的和而不同,天下一家,以及历代有识之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
  7 、中国人没有其他国家地区所存在的宗教障碍。
  8 、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文字的统一,以及度量衡的同一。相传早在秦始皇之前,黄帝时代就进行过统一文字的工作,帝舜时代就进行过同一度量衡的工作。
  9 、中国人自古就重视物品交易和交通建设、驿站建设。《尚书·旅獒》记有:“遂通道于九夷八蛮”,《诗经》有赞美周代国道平坦笔直的诗句,秦代的国道四通八达,唐玄宗时的国道两侧栽种着果树。而且,古人还有祭祀道路神的习俗,《宋书·礼志》注引崔实《四民月令》:“祖,道神也。黄帝之子曰累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
  10 、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采取怀柔远方异国、同化异族、吸纳异族的政策,有利于形成大一统的国家和大中华文化圈。

  大一统脉络: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所谓“礼征乐伐自天子出”。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潜藏着大一统的身影。老子主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大一统从此有了本体论。

  正式提出“大一统”的是《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唐人颜师古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于,不得自专也。”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李斯更是明确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汉书·王吉传》中称: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一统的原始意义正是消灭对手,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

  大一统在中国之所以一成不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古至今,一直有许多中国人热爱、推崇大一统。唐朝的李白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明朝的李贽在《藏书》中尊始皇为“千古一帝”。大一统的逻辑中派生出来的许多观念使得大一统在中国人的心灵中扎下根来。中国人对大一统形成了精神依赖。例如,大一统的长期压迫使得中国人在失去反抗勇气的同时特别追求安全感,也恐惧多样化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习惯于把死水一潭的大一统当作稳定的秩序。人们把别人的自由始终当作对自己的威胁,把正当的政治诉求看作是对权力的挑战。

  中国政治上长期的大一统窒息了内部竞争,阻隔了外部竞争。统治者为了防止自己的一统江山受到外来“异端”的挑战,长期闭关锁国,禁锢外来思想的传播,视来自西方的思想和制度为异端邪说。而在大一统之前的生机勃勃的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邦国之间的互相竞争的局面极大地激发了个人与社会的创造力,中华文化也是在那个时代奠定了基石。竞争使得每一个人,每一种价值,都有了得以发挥的机会。方方面面的竞争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基本动因。而大一统最恐惧的正是这些竞争,尤其是在政治领域的公开竞争。

  大一统的鼓吹者常常以大一统追求疆土的统一来为大一统的暴政辩护。然而,大一统追求的仅仅是疆土意义上的统一吗?历任的统治者在统一思想上所花费的心血远远大于在统一疆土上花费的功夫。以晚清政府为例,必要时可以让出疆土,却决不肯放弃言论钳制。一统与国家的统一几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统一出现在每个国家,一统却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大一统在历史上并不能使中国避免分裂。在秦始皇之前有统一,在华夏一统之后,有过无数次分裂。这样的分裂往往是因大一统之下的暴政而加剧。

  大一统是充分自由与自治的对立面;实现大一统的过程是剥夺自由的过程。“一统”实现了,社会大囹圄也就落成了,每个人的肉体,心智与良知也就被劫持、禁锢了。大一统中最可怕的是用暴力去一统人的灵魂。在许多中国人眼里,大一统是国家强大的象征。很少有人认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大一统正是导致中华民族两千多年苦难历史的最重要的原因。对中国的落后,大一统“功居其伟”。

  需要指出的是,大一统并非是中国唯一的政治传统。在秦朝实现大一统之前。中国这块土地上完全是多中心的政治秩序。《史记·武帝纪》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说是,九州鼎立、八方共融、呈现出一派相互竞争、互相砥砺的舜尧、周公景象。在汤武革命时,革命的主力军是各诸侯。即使到了商、周,仍然是方国众多,各有自主的管理权力,也各有自己的“中心”(都城)。春秋战国之历史,为中国历史上昌明繁盛之时期,同期之政治除各国之争斗外,诸侯各国内政清明,罕有暴君的出现。集中的权力越多,出现暴君的可能性越大;一统的波及面越广,其受害者越多。可以说,“大一统”从来就不是中国普通百姓的意识,而是强加给中国人的政治观念。历史终将证明,大一统只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一段漫长而黑暗的插曲。

  与中国后来漫长的大一统一元秩序相比,西方的文明走的是与大一统相悖的另一条道路。与中国不同,从罗马帝国以后也有人不断尝试统一整个欧洲,但每次总有一些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反对这个野心勃勃的企图,挫败任何企图一统天下的野心。纵然拿破仑、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狂人屡屡梦想统一欧洲,虽几乎得手,但无不以惨败而告终。欧洲发达起来的真正原因,就是没有大一统,国家之间有竞争,政府之间有竞争。欧洲的历史可以说是从城邦万国到多国邦联的历史。北美十三州在独立之后走了一条介乎中国的大一统与欧洲的群雄并立之间的联邦主义之路,结果造就了今日的美国。

  今天欧洲联盟的全面一体化,绝不是要回到中国的那种秦灭六国的大一统上。欧洲的联合,不是武力征服的产物,而是建立在盟约基础上的和平、自愿的联合,这种联合的目的不是要建立一个绝对凌驾于成员国之上的用武力维持的中央巨无霸,更不行鱼肉百姓的“虎狼之政”。试想,如果欧洲被一个欧洲的“秦国”用武力所统一,北美一直为一个暴秦般的大一统政权所统治,并用武力维持至今,中国至今仍然像欧洲那样诸邦并存,或像美国那样合众邦为一国,那么今天的世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

  “全球化的大一统”:

  近年来,全球化正在成为海内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其中对全球化的经济和文化意涵的讨论尤为热络。有人认为全球化是信息克服空间障碍在全世界的自由传递,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指在国际范围内统一运作的一种经济运行过程,无论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信息传递、原料能源的提供、管理和组织的实施等都实现国际化运作,等等。有人认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在全世界的推广和扩张,是现代文明从西方社会向全球的扩展和漫延;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全球范围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逐步一体化的过程。人们对全球化的讨论多则重其经济或文化方面,对其背后所隐含的政治范式着墨不多。经济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并且正在推动着现代化社会和世界秩序的重组。

  自冷战结束之后,由于政治、经济、技术和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全球化进程开始加速。全球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政治转型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着调整。最新一波的政治全球化是自1989年冲破柏林墙、冷战的结束和铁幕的消失开始的。为什么全球化直到冷战结束之后才开始?因为冷战结束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用武力实现世界大一统了。

  当今的全球化区别于以往“世界帝国”图谋的根本之处在于它的和平性格。中国是被迫纳入大东亚共荣圈的,但是加入当前的全球化进程却是完全自愿的。在全球化时代来临之前,人类扩展政治秩序的主导方式是大一统。尤其是在中国,自秦朝征服中原以来,建立和扩展政治秩序的方式至今根本没有发生变化。在西方,武力政府及随之而来的中央集权式的统治也一直是建立、维持和扩展政治秩序的主要方法。在西方,威斯特伐尼亚条约为中央集权的、绝对主权的民族国家的出现提供了合法性。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起源于一些国家试图用暴力的方法通过武力征服他国来建立一统到底的世界帝国。日本用武力试图拼凑“东亚共荣圈”,是用暴力和一统的办法来实现区域一体化的一个典型事例。“用武力的批判”来建立世界大一统更是其中的极端。为什么拿破仑、希特勒、斯大林的扩张不被称为“全球化”?它们都是靠暴力来实现一体化。全球化的“包容度”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有限的。它对封闭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可能是非常不宽容的。

  全球化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不仅在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国家之间,十九世纪意义上的国家边界已经消失;而且,伴随著商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国际化,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现代通讯技术正在冲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森严壁垒。

  全球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涉及面之广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因为世界的发展方向就是从分散走向一体化,虽然其中不乏一体化后又分裂的事例,但总体上人类无疑是在走向一体化的。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因为它几乎不受任何一方或个人的左右,也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因为它反映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的转变。全球化,尤其与中国的相关性而言,其所蕴涵的真正意义在于其所推动的由中央集权大一统向联邦主义的转变。全球化蕴涵着一种完全不同于大一统的政治秩序的构建、统合和维持的方式。而这方面的发展需要在对全球化的研究中特别加以关注。

  分权也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遍及各个领域,而治理单位又趋向小型化,整合和分权在同时发展。以欧盟为例,它的一体化程度很高,但成员国内部的分权倾向同样强烈。高度中央集权的法国近20年来一直在搞分权,英国前两年向地方议会转让了重要的立法权力,比利时已经很小,可人们还想分。这种分权对于理解全球化和分权倾向的关系具有一定启发意义。“中央”这个概念在全球化时代的全球事务中绝对不可能像其在中国事务中那样,成为一个如此至关重要的概念。

  全球化及与此相联的全球性制度变迁是客观发展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全球化即是过程,也是结果。从过程看,全球化不仅是主体间的利益、意义交往过程,也是主体不同行为规则的冲突、相容与共同性新规则的建构过程。全球化不仅指人类经济联系的世界化及各发展主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等在世界交往中的被认可、合法化;同时,也指作为普遍交往基础的共同交往规则--制度文明--的产生、发展、形成、转换。在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中,制度文明对全球化具有特殊意义。

  全球化也是一股巨大的拆解中央集权的力量,虽然也为在特定方面的中央集权提供借口,如加强对某个行业的管制。在全球化过程中,国家的权力被国际组织(世贸组织,国际刑事法庭等,奥运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民间部门(private sector)所分享。全球化意味着“去国家化”(denationalization),传统国族国家的地位愈发不重要。全球化极大地模糊了国内与国际之间的界线,重写了国家主权的概念。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与繁荣改变在第三世界国家,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边界。各国国家可以选择加入,或是退出。公民的流动性的增加(移民、留学、工作、旅游,为迁徙注入了国际因素),意味着政府束缚能力的降低。

  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政治特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合。二战以后,尤其是冷战以后,国家主义开始向联邦主义转变。其特征是各种地区与国际性组织纷纷涌现,其中著名的有联合国、欧洲共同体等。苏联在解体之后开始向邦联转变。前苏联的成员国变成了一个名为"独立国家联合体"的邦联。欧洲共同体变成了欧洲联盟,其一体化的速度也相应加快。这两次转变都是以某个强大的极权国家的垮台为转折点的。许多原来是独立的国家,为了共同安全、经济一体化和(或)人权保护,结成某种类似于联邦制的国家组织形式。联邦与邦联,不仅是一种政体形式,而且是一种新型的国际组织形式。联邦与邦联越来越普遍的这一趋势,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国家的扩大,而是国家形态的转变。以联邦和邦联为形式的联邦主义正在超越国家疆界的限制,走向世界舞台,成为缔造国际组织的一种新思维。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02413.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07

    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实际上是秦朝之前中国并无出现过大一统)

    古籍解释: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第2个回答  2020-02-02

什么是汉武帝大一统

第3个回答  2007-11-22
政治,文化,经济都在一个制度下贯彻实施,这就叫大一统~
有地区的大一统`也有世界的大一统`
第4个回答  2007-11-22
普天之下,帝国之内,只有一个国家,一个朝廷,一个皇帝,这就是大一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