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是否正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说出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家长的某些品行也会传承给孩子。注意,这里说的是某些,也不可能是全部。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失,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会相对减弱,比如像留守儿童。但还是会在某些方面受父母影响,可能不那么容易被觉察而已。

就说我隔壁村一个同龄人的故事吧。他上面有两个姐姐,他父母都是本分的农民,非常勤劳能干的,快40岁的时候才生了他这个儿子,因此对他是百般宠爱。为了让儿子过上优越的生活,两个老人干活更卖力了,两个姐姐也是读完初中就回家帮忙,一家人承包了不少田地,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只是这儿子就从来不需要去帮忙。

虽然他们也想花钱让儿子多读书,可是儿子根本没心思读书,而且变得非常飞扬跋扈。一家攒下的钱都拿来盖了新房子,还给儿子娶了媳妇。前几年回家过春节时,听我妈说,他家那个儿子整天东游西荡去赌钱,还经常打媳妇,把媳妇都赶跑了,他父母要是敢管他的话连父母都打!

这个儿子并没有继承他父母勤劳本分的品质,但是我们又看到,这对老人晚年得子后,把这个儿子当成了自己生命的延续,所有的东西只留给儿子一人,甚至两个姐姐都要给这个儿子卖命,这是一种赤裸裸剥夺他人的自私,这种自私被这个儿子完完整整的继承过来了。

儿子为什么没有继承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而全盘接受了飞扬跋扈的自私呢?还不是在他成长过程,父母都是这样用行动教育他的吗,你的东西就是你自己的,你父母、姐姐的东西也都是你的,所有东西都归你占有。

教育界有句流传胜广的话说: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人格渗透。

也就是说,父母的人格健全,往往也会让孩子的人格健全。因为父母在日常中所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念、为人处事的方式都会在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子,而孩子也会从中耳濡目染地习得相似的行为模式。

因此,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星主认为是正确的。但是,正确并不代表“绝对正确”。

因为一个孩子的成长,他除了接受家庭教育,他还要接受学校教育和 社会 教育。所以最终决定他成为什么人,家庭教育固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学校教育和 社会 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举个例子,我之前去派出所办理身份证时,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对夫妻因为聚众赌博被人举报,所以被带到派出所去接受教育。按照相关规定,他们需要被罚款和拘留15天。当时,这对夫妻非常不满,在派出所一点不安分。

不一会儿,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出现了,儿子读高二,女儿读初三。面对父母的不讲理,两个孩子非常懂事地一直跟派出所的警察道歉,并解释说:“叔叔,我爸妈文化低,遇到事,明明内心很焦虑很不安,可是却不会正确表达,只会用暴躁来表达,真的十分对不起,给你们惹麻烦了。”一边道歉一边去安慰爸妈,让他们冷静,并给他们讲道理,科普法律法规。

看到这一幕,你能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吗?

也许父母不那么会做人做事,懂得也没那么多。可是他们的子女因为受过学校教育、 社会 教育,他们会比父母更得体、更温和、更善良。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个 社会 在不断地强调重视家庭教育外,对学校教育和 社会 教育也绝不松懈的原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想,没有人会否定这句话。

孩子从出生伊始,就与家长朝夕相处,期间耳闻目睹着家长的行为举止。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蹙一呵,都可能给孩子留下永久深刻的印象。

孩子幼小时,他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具有超强的学习力和记忆力,他们的大脑就像一台接收机,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有用的、无用的;好的、坏的;善的、恶的;等等。统统都能接收进来。孩子会不加以区分地全盘利用。这是孩子幼年学习的特点。

为什么有些孩子成长后,身上展现的优秀品质较多,而有的缺点和毛病占比很大,这就是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教育的结果。有教育学者这样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我看,这话很有道理。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看问题都要一分为二。“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固然有道理,但也不是绝对的。

总而言之,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要远超学校教育。这一点,作为每一个家长或准家长们心中一定要有数,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否则,木已成舟,再改就难上加难了,甚至连改的机会都没有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任职最长的老师。因此,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最为持久和深远。所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从大概率上说是正确的。

一、 孩子起步时拼的是父母,主要是父母的教育理念和用心程度

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是哪种层次的人,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孩子年幼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就像河水的源泉,活泼而无拘无束,一旦被导向某一方向,就会形成他的流向。 人与人之所以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年少时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对于年幼的孩子,有些毛病一旦养成,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来改正,甚至根本无法纠正。所以父母的修养、知识、能力、眼界、格局,决定了孩子成长的方向和空间。

二、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父母教育影响的结果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什么样的父母照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孩子。所以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什么样的人。 作为家长,不要和孩子讲太多的道理,而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们,给他们做好榜样,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那些道理,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并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家长行为要自慎,要处处做孩子的表率。

三、抓住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尽到父母的天职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伴。孩子教育的黄金期 只有十年,千万不可错过。 孩子的心象是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智慧的父母、尽责的父母, 除了给予爱,给予 尊重,还要管教,既管又教, 让孩子知敬畏,明事理。有了管教方知敬畏;有了敬畏方知底线;有了底线方知对错。让 孩子及时总结有什么失败的教训?有什么成功的经验?享有权利的同时有什么义务?让孩子顺利 成长为一个有正确“三观”、有能力修养、懂得爱和付出、拥有正能量的积极 向上的人。

每个父母都要明白:每个脱颖而出的优秀孩子,背后都有一对奋力托举的父母。而我们,就应该努力去做那样的父母!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问题,却不知这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在孩子的身上‘开花’。”

所以我认为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是正确的!

热情大方的父母,常常会教导孩子大气热情;温和善良的父母,也常常会养出善良友爱的孩子;有集体观念和规矩意识的父母,才能养出有规矩懂敬畏的孩子。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习惯行为迥异,并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后天的环境所致。说白了,就是孩子会被父母制造的环境所感染。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一些对话,“你们家xx怎么这样,乱打人”这个时候,这个家长就会一句话撇清关系“他还是个孩子,计较什么”他还是个孩子,是很多熊孩子的培养利器,也是每个熊家长的通用语言。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是一出生就是这样吗?肯定不是,幼儿都是一张白纸,当你在这张纸上画什么,那呈现的就是什么。倘若给这个孩子换一个环境,他还会这样吗?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几乎会决定他的人生。孩子喜欢模仿,又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你给他什么,让他看到什么,让他摸到什么,他就会爱上什么。

就算是孟子,小时候你让他天天跟杀猪的先生在一起,他也会天天去玩杀猪的 游戏 。而你让他看到哥哥姐姐读书,他也会想着去读书。

多少好孩子,被家长创造的的环境毁了。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还有什么比毁掉一个人的前程更残忍的事情!做一个好家长,杜绝熊孩子,这才是对待自己的小天使正确打开方式。

首先很高兴跟你一起探讨交流这个问题,首先你的这个问题,他就是答案。但她不是标准的答案。

弟子规里面有提到教育,就是言传身教。这里别跟我提什么遗传基因,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你做什么,他跟着学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肯定是会去教他正确的行为方式,或者言行举止。那么你有没有想到你在无意中的不好的谈吐举止,其实也同样的被自己的孩子学进去了。有人说这是基因问题,那我想说,如果假设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跟了很优秀并且举止得体,谈吐儒雅,那么我相信他肯定也同样是这样的人。

所以说,作为家长一定要做好带头模范的作用。中国的教育问题总是孩子一旦出现的问题,老师把责任推给家长,家长把责任推给老师。那这孩子毕业了,他就推给了这个 社会 。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有一定道理。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父母要修为,孩子才成长。

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他们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耐心的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指望打骂孩子就能让孩子学会服从。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

让孩子成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没有激情,任何伟业都不可能善始,没有理智,任何壮举都不能善终。”

让你的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有教养从守时,排队,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轻易发怒开始。

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厚道,请不要嘲笑他的软弱。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亏,因为他被别人厌恶。愿意吃小亏的人,将来会占大便宜,因为他被人喜欢。

家长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交往的习惯等等。虽然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带着父母的一些习惯,但是孩子是独立的人,随着知识的增长,认识的提高, 社会 性的发展,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虽然一些遗传因素和原生家庭的影响还在,但是并不影响他成为他自己。进入学校以后,教师的传道授意解惑,能够帮助他不断的适应 社会 ,还能够反过来影响父母的行为呢,小时候是大手拉小手,长大了就变成了小手拉大手。好多父母的观念都是从孩子那里得到的。

学生的性格养成有很大程度上是在家长的基础上进步的。

当家长是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时,孩子也会勤于读书,善于思考。

当家长是个乐忠于打牌玩球的人时,孩子也会有模有样,学的差不了多少。

当家长满嘴谎话,搪塞推诿的时候,孩子也难免是这样。

所以,有时候别人说,这父子俩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可能不是表扬,而是嘲笑。

这就是中国古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猫生猫狗生狗,小偷的儿子三只手”的由来。

中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日常实践中,已经累积了关于这样的故事。

但是,(但是一般是用来推翻之前的)现当代的学生品格的养成,并不仅仅依靠家长,而是多方面的合成。1.家庭 2. 学校 3.学生之间。4.网络。这四个方面共同造成了孩子性格的成长。但前两个结合紧,后两个结合紧。

简单说个例子,孩子之所以能够学的父母的样子,很大程度是因为天天看,见怪不怪了。但是留守子女则常年不见父母,因此,他们的性格更多的是在和同学交往之间,以及网络的熏陶下形成的。这是后两个因素发挥了主要因素。

最后,只要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对缺陷迎难而上,他也会有很大的变化的,这一切,都在教育之中。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大几率是个老师[捂脸],相似的话还有“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复制品”等等,我作为一名老师,在家长会上也是回回必提这句话,因为作为老师,每天都接触学生和家长,作为旁观者,对这句话感同身受,简直不能再同意!

孩子的行为或者复刻家长,或者是对家长平时行为的一种反馈(互为因果),总之,其实对孩子三观和行为习惯影响最深的还是家长,是家庭教育!!

下面我就简单举几个我身边的例子来论证这个观点。

一、学生为什么老是迟到。班上有个孩子每个周能迟到三四次,每次迟到批评他都是流下后悔的眼泪却一直不改,后来找家长了解情况才知道,这个家长每次都在家磨蹭才导致孩子总是迟到。

二、这个学生没礼貌。半夜10点多,突然接到一个陌生来电,接通后,只听对方传来“老师,这个题怎么做?”我一脸懵,忙问你是谁?题讲完了,没有谢谢没有再见,直接撂电话。我全程无语,基本的电话礼仪都不懂,还是平时班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后来见到她的家长,一切都明白了,他家长和我沟通,全程鼻孔朝天,傲视群雄,仿佛老师就是他的下属,难怪孩子有样学样。

三、这个学生很讲究。班里有个孩子天天穿的白白净净的,说话很有绅士风度,性格不急不躁,后来接触他的家长,也是一个很有生活品味很热爱生活的人。

四、“我没错,我有理”。这是一个让我头疼的孩子,不管和谁发生冲突,永远都是对方的错,他永远有理。后来一次他犯了严重错误,把他家长找来了,哪成想那位家长轻声细语的安慰孩子,还把问题从孩子身上择下来了,那神奇的思维逻辑让我当场叹为观止。难怪孩子这么擅长诡辩。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家长经常向我吐苦水,其实家长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习惯是否也是有拖延症,或者溺爱孩子,凡事都为孩子包办?

你想有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孩子,影响孩子!

我是坐落凡尘,一名教育工作者,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