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喊太妃什么

如题所述

历代各级妃嫔晋封太妃的名号是:

1、贵妃-太贵妃(清朝时作“贵太妃”)

2、皇贵妃-皇贵太妃

3、元妃-太元妃(见于金制)

4、端康太贵妃(原光绪帝瑾妃)

5、妃(包括唐宋时的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庄妃,金朝的跚妃、淑妃、德妃、贤妃,明、清时期的各位妃)-太妃(宋代有时称宸妃。宋时宫中称太后为“大娘娘”,称太妃为“小娘娘”。如宋仁宗时,刘太后刘娥被称为“大娘娘”,养母杨淑妃被称为“小娘娘”。)

6、嫔-太嫔

7、贵嫔-太贵嫔

8、贵人-太贵人我国古代封建历史上,皇帝、亲王、郡王、“五候”的遗孀,以及丧夫的诰命夫人,是可以享受“晋爵”的待遇的。皇帝的妃嫔受封为各级太妃,王爷的遗孀们均封为王太妃,通称“太妃”,诰命夫人受封为“太夫人”(如果丈夫为受封为“某国公”,遗孀的封号是“某国太夫人”)。

“太妃”“太夫人”的名号是可以追封的,如北宋欧阳修的祖父母和父母早逝,欧阳修成为高级官员后,皇帝追赠予其已故长辈“国公”和“国(太)夫人”的名号。

但是在史料中,各级太妃一律记作“皇太+妃嫔封号+妃嫔等级”,如道光年间,原嘉庆帝如妃被尊为“皇太如妃”。

太妃的政治地位几乎等于零。除了南明时期几位太王妃,溥仪的三位太妃(原同治帝的淑慎皇贵妃、瑜妃,原光绪帝的瑾妃)之外,其他的都无从控制皇帝、亲王或郡王。

也无权利管辖后宫。历史上有记载的太妃受处分并不多,多见于金朝、元朝和清朝,轻者降级、克扣分例(相当于宫外的月钱、年银),重者褫夺封号,重者废黜太妃身份,移居冷宫,称“废太妃”,很难得到宽免。即使是皇帝登基后大赦天下,受到处分的太妃也难以翻身。


扩展资料:

在史料中,各级太妃一律记作“皇太+妃嫔封号+妃嫔等级”,如道光年间,原嘉庆帝如妃被尊为“皇太如妃”。

其他如:美人、才人、宝林、世妇、御妻、御女、采女等在皇帝驾崩后一般出家或修道,留下的话只能屈居冷宫(如凌烟宫)享受原来的待遇而已。唐中叶后,以太妃为诸王母的封号。清制,对皇帝的祖父或父亲多遗留的妃嫔分别尊为皇贵太妃和贵太妃等。

清代的常在和答应通常不受晋封。

宫眷晋为太妃后,年例增加为原来的两倍,甚至更多。如清制,皇后年例1000两白银,皇太后年例曾因为诸多原因发生过几次变化,但是一定超过2000两白银;皇贵妃年例800两白银,皇贵太妃年例1800两白银。太妃晋为皇祖妃,历代基本都采取年例增加一定数目的办法,如清制增加200两—500两白银。

晋为“太妃”后,原先妃嫔的封号只有一个字(皇贵妃除外),都重新拟定两个字的封号。当然晋为太妃的前提必须是新皇帝是先帝的下一代人,如果两人同辈(如同治帝和光绪帝),自然是无法成为太妃了,只能在原来的地位上晋一、两级而已。

如果妃嫔晋为太妃后,新皇帝早于她们去世,她们的名号会晋一级(如嫔或贵嫔晋为妃)将“太”或“皇考”改为“皇祖”。元妃和后来的皇贵妃不晋级,只是晋封为“皇祖元妃”或“皇祖皇贵妃”。

如辈分太高,根据丈夫的庙号封为“庙号+妃”,如金太祖的遗孀萧太后及其他妃嫔在海陵王统治时期称为“太祖妃”。太夫人“晋爵”,称为“太君”,通常与“太夫人”混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贵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册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太妃,指得是皇帝的妃嫔,王爷的遗孀们。
  我国古代封建历史上,皇帝、亲王、郡王、“五候”的遗孀,以及丧夫的诰命夫人,是可以享受“晋爵”的待遇的。皇帝的妃嫔受封为各级太妃,王爷的遗孀们均封为王太妃,通称“太妃”,诰命夫人受封为“太夫人”(如果丈夫为受封为“某国公”,遗孀的封号是“某国太夫人”)。“太妃”“太夫人”的名号是可以追封的,如北宋欧阳修的祖父母和父母早逝,欧阳修成为高级官员后,皇帝追赠予其已故长辈“国公”和“国(太)夫人”的名号。历代各级妃嫔晋封太妃的名号是:
  端康太贵妃(原光绪帝瑾妃)
  元妃-太元妃(见于金制)
  皇贵妃-皇贵太妃
  贵妃-太贵妃(清朝时作“贵太妃”)
  妃(包括唐宋时的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庄妃,金朝的跚妃、淑妃、德妃、贤妃,明、清时期的各位妃)-太妃(宋代有时称宸妃。宋时宫中称太后为“大娘娘”,称太妃为“小娘娘”。如宋仁宗时,刘太后刘娥被称为“大娘娘”,养母杨淑妃被称为“小娘娘”。)
  贵嫔-太贵嫔
  嫔-太嫔
  贵人-太贵人
  但是在史料中,各级太妃一律记作“皇太+妃嫔封号+妃嫔等级”,如道光年间,原嘉庆帝如妃被尊为“皇太如妃”。
  其他如美人、才人、宝林、世妇、御妻、御女、采女等在皇帝驾崩后一般出家或修道,留下的话只能屈居冷宫(如凌烟宫)享受原来的待遇而已。唐中叶后,以太妃为诸王母的封号。清制,对皇帝的祖父或父亲多遗留的妃嫔分别尊为皇贵太妃和贵太妃等。清代的常在和答应通常不受晋封。
  宫眷晋为太妃后,年例增加为原来的两倍,甚至更多。如清制,皇后年例1000两白银,皇太后年例曾因为诸多原因发生过几次变化,但是一定超过2000两白银;皇贵妃年例800两白银,皇贵太妃年例1800两白银。太妃晋为皇祖妃,历代基本都采取年例增加一定数目的办法,如清制增加200两—500两白银。
  晋为“太妃”后,原先妃嫔的封号只有一个字(皇贵妃除外),都重新拟定两个字的封号。当然晋为太妃的前提必须是新皇帝是先帝的下一代人,如果两人同辈(如同治帝和光绪帝),自然是无法成为太妃了,只能在原来的地位上晋一、两级而已。
  如果妃嫔晋为太妃后,新皇帝早于她们去世,她们的名号会晋一级(如嫔或贵嫔晋为妃),将“太”或“皇考”改为“皇祖”。元妃和后来的皇贵妃不晋级,只是晋封为“皇祖元妃”或“皇祖皇贵妃”。如果辈分太高,根据丈夫的庙号封为“庙号+妃”,如金太祖的遗孀萧太后及其他妃嫔在海陵王统治时期称为“太祖妃”。太夫人“晋爵”,称为“太君”,通常与“太夫人”混称。
第2个回答  2018-07-27
  太妃,指得是皇帝的妃嫔,王爷的遗孀们。
  我国古代封建历史上,皇帝、亲王、郡王、“五候”的遗孀,以及丧夫的诰命夫人,是可以享受“晋爵”的待遇的。皇帝的妃嫔受封为各级太妃,王爷的遗孀们均封为王太妃,通称“太妃”,诰命夫人受封为“太夫人”(如果丈夫为受封为“某国公”,遗孀的封号是“某国太夫人”)。“太妃”“太夫人”的名号是可以追封的,如北宋欧阳修的祖父母和父母早逝,欧阳修成为高级官员后,皇帝追赠予其已故长辈“国公”和“国(太)夫人”的名号。历代各级妃嫔晋封太妃的名号是:
  端康太贵妃(原光绪帝瑾妃)
  元妃-太元妃(见于金制)
  皇贵妃-皇贵太妃
  贵妃-太贵妃(清朝时作“贵太妃”)
  妃(包括唐宋时的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庄妃,金朝的跚妃、淑妃、德妃、贤妃,明、清时期的各位妃)-太妃(宋代有时称宸妃。宋时宫中称太后为“大娘娘”,称太妃为“小娘娘”。如宋仁宗时,刘太后刘娥被称为“大娘娘”,养母杨淑妃被称为“小娘娘”。)
  贵嫔-太贵嫔
  嫔-太嫔
  贵人-太贵人
  但是在史料中,各级太妃一律记作“皇太+妃嫔封号+妃嫔等级”,如道光年间,原嘉庆帝如妃被尊为“皇太如妃”。
  其他如美人、才人、宝林、世妇、御妻、御女、采女等在皇帝驾崩后一般出家或修道,留下的话只能屈居冷宫(如凌烟宫)享受原来的待遇而已。唐中叶后,以太妃为诸王母的封号。清制,对皇帝的祖父或父亲多遗留的妃嫔分别尊为皇贵太妃和贵太妃等。清代的常在和答应通常不受晋封。
  宫眷晋为太妃后,年例增加为原来的两倍,甚至更多。如清制,皇后年例1000两白银,皇太后年例曾因为诸多原因发生过几次变化,但是一定超过2000两白银;皇贵妃年例800两白银,皇贵太妃年例1800两白银。太妃晋为皇祖妃,历代基本都采取年例增加一定数目的办法,如清制增加200两—500两白银。
  晋为“太妃”后,原先妃嫔的封号只有一个字(皇贵妃除外),都重新拟定两个字的封号。当然晋为太妃的前提必须是新皇帝是先帝的下一代人,如果两人同辈(如同治帝和光绪帝),自然是无法成为太妃了,只能在原来的地位上晋一、两级而已。
  如果妃嫔晋为太妃后,新皇帝早于她们去世,她们的名号会晋一级(如嫔或贵嫔晋为妃),将“太”或“皇考”改为“皇祖”。元妃和后来的皇贵妃不晋级,只是晋封为“皇祖元妃”或“皇祖皇贵妃”。如果辈分太高,根据丈夫的庙号封为“庙号+妃”,如金太祖的遗孀萧太后及其他妃嫔在海陵王统治时期称为“太祖妃”。太夫人“晋爵”,称为“太君”,通常与“太夫人”混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8-27
可以叫姑姑,因为太妃是皇太后【皇上的母后】的姐妹
第4个回答  2012-04-01
对皇帝的父亲遗留下来的妃嫔的称呼。又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亲遗留的妃,分别称为太皇太妃、太妃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