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声入耳,泉志更注于心,使人听之能痴,受之难舍"是哪里的诗句,谁提出来的?

如题所述

一切水印一月,一月印一切水

读书笔记

副总---吴永强

一、水

《玄中记》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地载天。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

“水是形成万物的始因,一切均由水产生,最后还原于水。”古希腊,泰勒斯如是说。

埃及的文明来自尼罗河,印度的文明来自于恒河,中华民族的国魂自然是黄河了。

人类对于水永恒的生存依赖、文化依赖都常被淹没在对水的熟视无睹过程之中,大多数人没有真正地发现水对于我们生存环境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没有了水,就失去生活的本源。

自从生命从海洋登陆那一刻起,就在为自己的另一个生存世界寻求以水为伴的栖息场所。中国历史上的楼兰古城由于水的枯竭而消亡。昔日桑蚕茂盛、管弦丝竹之声不辍、商贾云集的丝绸之路,以及人类艺术宝库敦煌周边的绿洲和明镜似的湖泊,还有古代美丽阿拉善草原,都因水的恶化和匮乏,如今变得满目苍凉,成为失落的天堂。

滇池,我们曾依赖并有着无限冥想的湖泊,行船人自由地飞翔于云雾般的湖水之中,夕阳下我们在淡黄的、清亮的湖水边拾花石头的情景,一切的一切都变成遥远的梦境,变成了浓浓的悲愁!

“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为得。”宋代山水通论专家郭熙描述的那种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村落空间所蕴藏的诗画意境仍为当下世人所倾迷、向往。

园林则是无园不水,一池三山。“活水既可为潭,为池,也能成瀑,成滩。水面形态变化多姿,又有条不紊,它们毫无类同之处。”流动是水的生生之美,晶莹是水的空翠清纯之美,虚灵则是水的飘逸洒脱之美,清音是水的律动音色之美。水给人带来的意境之美无所不在,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一句“泉涓涓而始流”,表现了山泉之美,泉声入耳,泉志更注于心,使人听之能痴,受之难舍。因此,人类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水的其美所在,而水道之深于莫测。

风水是一门十分严密而又深邃的学科。气、光、水、方位与人体场是风水基本的构成内容,“气”、“穴”、“砂”、“水”是基本要素。《管子。水池》中云:“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也,故曰:水,具材也”。风水理论认为:“水融注则内气聚,水气走则生之散”;“水深处民多富,浅处民多贫;聚处民多稠;散处民多离。”风水之法认为,得水为上。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是先哲对人类寄情山水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哲学的精辟总结。

“如今,人们从一个混沌的自然世界迈进了一个他自己的创造世界,于是那些原先与他生命相依存的山川草木、鸟兽鱼虫,渐渐变得与他相疏远,相隔绝了。人类用许多人工器物把自己围绕起来,从有机自然中分离开来,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于是就有了相思,有了回归大自然的永恒的乡愁冲动。”

二、水战

埃及前总统萨达特1979年曾说过,如果有什么事情可能导致埃及走向战争,那就是水。美国《财富》杂志的一篇文章就水的问题发表看法:现在每年企业生产用水和人们生活用水的开支已经相当于石油的49%,超过全球制药业开支的1/3。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估计,约占全球人口1/6的10亿人口用不上洁净水,30亿人口没有或者是缺乏污水处理设备,如果此状态继续发展下去,到2025年,这种情况将导致国家的不稳定和国际冲突。水资源专家指出,当一个国家出现下列几种情况时,就有可能出现不稳定或卷入冲突:

1、 用水量超过其可再生资源的1/3;

2、 人均可用淡水量大大低于最低限度的人均需水量;

3、 全国总供水量中,境外来水所占比例过大;

4、 电力需求高度的依赖水力发电。

21世纪的水如20世纪的石油,它将成为决定国家富裕程度的商品,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美国纽约投资战略家伊丽莎白.麦凯称:“水业将是21世纪最大的行业”。

水,作为一种新型国际商品已全面登台。

为了解决水的供需不平衡状态,少数企业家正在研制一种新的运输形式,把水从“水的富裕国家”,运到“水的贫穷国家” 中去。在不远的将来,水将被装进一种革命性变化的水袋里,像石油一样在全球运转。

说到这里,你觉得我们该做点什么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23
陶渊明《归去来辞》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