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分为哪几种?

舞蹈

1、狮舞

广泛流传在中国各地的《狮舞》,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舞狮含有祝福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的意愿。远在2,000多年前,汉朝通西域后,月氏(今克什米尔及阿富汗一带)、安息(今伊朗)等国,曾派遣使者向汉王朝献狮子等兽,汉代开始出现了石刻狮子等雕塑,同时也逐渐有了人模拟狮形的表演。

2、中华鼓舞

中华民族对具有豪迈气势和号召力的鼓舞,情有独钟。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击鼓撞钟「奏舞」的记载。

后有汉画像石中的《建鼓舞》、南北朝石窟艺术中的《花鼓伎乐》、唐代敦煌壁画中众多的《腰鼓舞》画面,以及宋、明各代关于鼓舞的记载等等。至今中国各地均有不同风格的鼓舞流传,主要是气势磅礴的鼓舞,也有小巧俏丽、边唱边舞的小型鼓舞。

3、大众鼓舞

山西洪洞等地的《威风锣鼓》相传源于尧舜时代,流传至今;表演者少则30人,多可达400人;庞大的锣鼓队伍摆出方阵、圆阵、梅花阵等阵势,锣鼓钹铙齐鸣,震天撼地。

开封《大鼓舞》也是气势轩昂。流行于福建、台湾等地的《大鼓凉伞》,相传源于明代戚继光抗击倭寇得胜,民众欢庆起舞;男女合舞,舞姿轻盈活泼,还有一对老夫妇穿插打诨;富于战阵祝捷的热烈气氛。

4、钹舞

钹是声音响亮的乐器,也是金光闪烁的舞具。击钹起舞,从古代传承至今,从中原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边击边舞、飞钹出手是其特技,既是民间节日的表演技艺,也是佛教、道教及巫祭等宗教活动中的舞蹈品类。 

中国古代久有手执各种乐器起舞的传统。甲骨文中已有「奏舞」的踪迹。古文物中保存了完好的《钹舞》形象:霍熙亮先生在安西榆林4窟,摹绘了一组元代乐舞壁画,其中一幅可称为古代《钹舞》图。

一半裸供养伎乐,头戴宝冠,长长飘带轻绕肩臂,开胯而立,张臂,斜倾身。左上方两个附飘带圆钹,似正从手中抛出,悬在空中,舞者动态在欲接未接之间。这分明是个抛钹出手、边击边舞的姿势。

5、灵星舞

西汉建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汉高祖刘邦为了安定国家,恢复生产,于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下令天下建立灵星祠,祭祀农神后稷。

这个舞蹈将锄地、耕田、播种、除杂草、松土以及晒场、驱赶麻雀、收割、舂米、簸扬等农业劳作动作,都编入舞蹈中,含有歌颂农耕劳动、祈祝丰收的意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1

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

“中国舞”是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一个“泛称”,被中、大专艺校用来指代还未细分前的舞蹈学科专业班统称,多数时候被业余爱好者用来特指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是经过历代专业舞者、学者的创造、整理、提炼、加工、田野调查,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中国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训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基训中则借鉴结合了芭蕾的训练体系,融合戏曲武术的手眼身法步等技术、技巧,当中仍然有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性,(如孙颖教授开创的中国古典舞汉唐学派)表演时与其它舞种中的技术、风格有着很大的不同。

扩展资料:

基本舞姿:

1、抬前腿、旁腿、后腿(原地,带辗转的,带半环动和全环动的;或从一个舞姿经辗转或经半脚尖立变成另一舞姿)

2、大射雁

3、金鸡独立(原地,带辗转)

4、踹燕(原地,辗转变成探海)

5、探海(原地,辗转变成踹燕)

6、斜探海(原地,带辗转)

7、躺身旁腿

8、软踹燕(女)

9、后腿侧身(原地,带辗转)

10、掀身探海(女,原地,带辗转)

11、拧身探海(男,原地,带辗转)

12、紫金冠(女)

13、老鹰展翅(男)

14、商羊腿(男,原地,带辗转)

15、商羊腿踹燕(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27

中国舞分为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

中国舞是指中国传统的舞蹈。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了原始舞蹈。现在主要分为古典舞、民俗舞两大类。分为古典舞和民俗舞。古典舞又可分为雅舞和杂舞,雅舞用于国家大祭,是礼仪用舞。杂舞则是用作娱乐。

中国古典舞是经过历代专业舞者、学者的创造、整理、提炼、加工、田野调查,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中国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训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基训中则借鉴结合了芭蕾的训练体系,融合戏曲武术的手眼身法步等技术、技巧,当中仍然有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性,(如孙颖教授开创的中国古典舞汉唐学派)表演时与其它舞种中的技术、风格有着很大的不同。

扩展资料:

中国舞的特点:

中国舞能说是以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而诞生的。表现的手法主要是“手、眼、身、法”“形、神、劲、律”,“圆、拧、倾、曲”。圆则以东方的‘圆为美’哲学为主流,即为不管是立的圆、平的、八字的圆,都围绕在舞蹈当中;拧则包含身体上的拧动;倾就是身体上的倾斜;曲从中国考古出土的文物中来看,历朝历代的舞蹈相当喜用身体曲线的格式,例如三道弯、翘袖折腰等。

中国舞蹈有“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法则,都缔造中国舞蹈不同的韵律与美感。舞蹈者必须掌握刚柔并济、虚实相生才能展现中国舞蹈精髓,形成了中国舞的独特之处。

它与中国其它的艺术有着内在相同之处:对比或相生相克的表现手法;取自民间对神佛的敬仰。舞蹈中,始终贯穿着“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或“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等对比的手法,好似中国的园林艺术,始终有着“小中见大、大中见微”、“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做法。

中国舞共有“身韵”、“身法”、“技巧”三大元素。中国舞的“技巧”,以跳、翻、转等诸多高难度动作,起初是将武术、战场搏击等方法延伸运用至宫廷舞蹈,“武为主、文为辅”,而历经各种表演形式与历朝历代的演变而逐渐“文”化,即形成中国舞的“技巧”。

“身韵”是指文化承传所形成的特有民族韵味,强调内涵的气韵、呼吸、意念、神韵以及内心情感。比如以“三圆”运动为基础的运动路线、以腰为轴的“提、沈、冲、靠、含、腆、移、旁提”等等,这些基本元素赋予中国古典舞丰富的表现力及可塑性,能深度刻画动作以及内心情感。并以形、劲、神、律诸要素来表现,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以神领形、以形传神”。

“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恰恰表述了“身法”(形、劲、律)与“神韵”,所以训练“身法”与陶冶“神韵”的方法统称为“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神韵”是依托“身法”,即身体外部的技法,表达了整个舞蹈的含义。

而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法开讲,天女散花等妙境也一次次的通过故事及雕塑、绘画得以在世间广泛流传。敦煌石窟中飞天凌空飞舞的壁画,灵动传神;吴道子“天衣飞动”画境,如有神助。天人之姿,天人之舞,也成了中国舞蹈的至境。

这样的表现手法,与中国画的表现非常相似。强调内涵、寓意,无论那种画风,都以内在的表现内容为根本。所以,画家本人内在的气质、道德修养、心底境界等等,人性特点本身,制约着画本身的表现力。舞蹈者本身的素养、心态的纯洁、心底的善良、境界的位置,直接影响着舞蹈本身的感染力。

中国舞蹈很多曲目,直接来自石窟的佛像、古代陶艺上的传说、神话故事等等,表演者自身对神佛的敬仰之意,直接影响着舞蹈本身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一、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祭祀:兵舞、帗舞、羽舞、皇舞
  巫礼:兵舞、帗舞。
  驱疫
  教育: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贵族子弟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宴享:弓矢舞

  鲁国雅舞:《象箫》、《南龠》舞,
  二、两汉时期
  1、雅乐舞:主要用于祭祀
  2、俗乐舞:
  郊祭乐舞、兵法乐舞、朝贺宴乐
  舞四夷之乐:
  东夷之乐执矛舞
  西南夷之乐执羽舞
  西夷之乐执戟舞
  北夷之乐执干舞(兵舞)
  (1)武舞
  剑舞
  棍舞
  刀舞
  干舞
  戚舞
  (2)文舞
  长袖折腰舞
  掌上舞
  盘鼓舞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宫廷舞:
  (1)清商乐舞 是汉民族传统民间乐舞的称谓。
  《白纻舞》
  《大垂手》舞,
  《明君》舞、
  《巴渝舞》、
  《公莫舞》、
  《铎舞》、
  《鞞舞》等。
  (2)胡舞 主要指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
  《天竺乐》是印度传来的乐舞,
  《龟兹乐》是来自新疆龟兹一带的乐舞。

  四、大唐时期(上)
  宴享宫廷舞
  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百戏
  (“十部之伎于庭,以备中外。一曰燕乐伎,二曰清乐伎(亦名“清商乐“),三曰西凉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安国伎,八曰疏勒伎,九曰康国伎,十曰高昌伎。 ”)、

  燕乐:四部乐舞:《破阵乐》、《庆善乐》、《景云乐》、《承天乐》。
  清乐:《白纻舞》、《巴渝舞》、《拂舞》、《前溪舞》、《鞞舞》。
  西凉乐:代表舞蹈是《狮子舞》。
  天竺乐:佛教乐舞。
  康国乐:又称“胡旋舞”,是疾转如风的转圈舞。

  立部伎中的《安乐》:城舞
  《太平乐》:五方师子舞
  《破阵舞》
  《庆善舞》

  五、大唐时期(下)
  1、“健舞”
  《剑器舞》
  《胡旋舞》
  《胡腾舞》
  《柘枝舞》
  2、“软舞”
  《绿腰舞》
  《春莺啭》
  3、唐代大曲,又称“法曲”,属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
  (二)中序(拍序、歌头),以歌唱为主;
  (三)破,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为主。
  著名的大曲有《霓裳羽衣舞》、《踏金莲》、《玉树后庭花》等。

  4、民间俗乐舞:
  《大面》(《兰陵王入阵曲》)
  《拨头》
  《踏摇娘》

  5、崇仙舞蹈:
  《四方菩萨舞》
  《五方狮子舞》
  《天竺乐》
  《云韶乐》
  6、队舞:
  如《菩萨蛮队舞》和《叹百年队舞》。

  六、两宋时期
  队舞:分为“小儿队”和“女弟子队”,每类又分为十个独立的队舞。
  大曲歌舞:《太清舞》、《渔父舞》、《花舞》、《剑舞》

  七、元明时期
  1、赞佛乐舞《十六天魔舞》
  《昂鸾缩鹤之舞》
  2、仍采用“文舞”和“武舞”两类。
  3、明代雅乐舞:用九奏三舞,三舞为《平定天下之舞》、《抚安四夷之舞》、《车书会同之舞》。九奏之后,用队舞结束宴会。舞队有《诸国来朝之舞》、《长生队之舞》等。
  4、明代宫廷舞蹈见于明代的一些刻本插图中,比如《唐诗艳逸品》中的独舞者,《太妃全传》中的梅妃的“惊鸿舞”等。

  八、满清时期
  1、清代宫廷舞
  干戚曰武功之舞
  羽龠曰文德之舞
  祭祀初献以武舞
  亚献终献以文舞
  2、队舞乐:庆隆舞(蟒式舞 玛克式舞) 世德舞 德胜舞
  瓦尔喀部乐:东部少数民族(属于女真之一)乐舞
  朝鲜乐:
  蒙古乐
  回部乐
  番子乐:藏族乐舞
  廓尔喀部乐:今尼泊尔乐舞
  缅甸国乐
  安南国乐:手执采扇而舞
第4个回答  2022-06-27

舞蹈艺术一般是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进行分类的,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

1、生活舞蹈,功利目的性比较明确,与人们各种生活有着直接紧密联系,是人人都可以参加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具有形式简朴、易于掌握的特点,包括了宗教舞蹈、习俗舞蹈、社交舞蹈、宗教祭祀舞蹈、体育舞蹈、自娱舞蹈、教育舞蹈等。

2、艺术舞蹈大多是指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结守选择题材,概括集中后的艺术创造,具有完整的形式、鲜明的主题、具体的内容,塑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艺术舞蹈着重刻画人们内心的活动与变化,传情达意,反映现实,高度提炼舞蹈的语言与技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