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普遍存在的“仇父亲、亲母亲”的心理,这在心理学上称作什么情结?

想了解了解

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笔下有两个人物让人们无法遗忘,俄底浦斯王杀父要母,最后弄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而爱列屈拉终于和长大成人的弟弟共谋杀了母亲及其奸夫,为父亲报了仇,自己则终身未嫁。然而,这两个悲伤的故事也诞生了两个长期以来让人们喋喋不休的话题----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不可否认,人类某些人身上的确存在着这两种情结,严重的人甚至一生都无法摆脱。而许多人从幼年时就表现出了这种倾向,所以男孩子们才会不断地对妈妈说:“妈妈,长大了我要娶你做老婆。”女孩子则撒娇地抱着爸爸的头说:“爸爸,我长大了要嫁给你!”而大多数父母,听了孩子的话,只把它当作一句笑话来听,完了还觉得孩子十分的可爱,亲亲他们的小脸。却不知道孩子的有些心里偏差就从现在已经开始了。 一位教育 专家 曾说过:“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一生最初几年内形成的。”许多研究认为,孩子在1岁半至3岁时是敏感性和依赖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妈妈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恋母心理,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而尤其对一些欺凌母亲的父亲来说,心中更是充满了仇视。而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对父亲表现出少见的占有欲,并且不自觉学着母亲梳妆打扮,试图把父亲的眼光吸引过来。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 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妈妈的“感情私有”造成的。这些妈妈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只对妈妈一个人亲,有时,对孩子的爱甚至超过丈夫和亲人。人们习惯上把这看作亲情问题,如果孩子不依恋自己,许多人会以为是因为自己亲得还不够,于是加倍弥补但这样的爱未必就会产生好的结果,往往导致孩子年少时过分地依赖母亲,成年后,社交圈子和生活面都太窄,对他的智能、合群行为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与恋母的孩子相反,恋父孩子的表现,则把母亲视为局外人,不但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把母亲当成依靠,而且与母亲的感情也相对疏远。幼儿的这种病态心理和行为,除使父母双亲中的一方深感不快和烦恼外,同时还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况应该是,男孩跟父亲认同,女孩跟母亲认同。如果颠倒过来,就容易形成孩子的性身份障碍, 据说,每一个性取向正常的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恋父”(或者“恋母”)倾向——男孩子有什么事情多说喜欢跟母亲交流进而找到解决方式;女孩子呢,则更愿意把一些事情讲给父亲听。这是为什么呢?说的简单一点是异性相吸,说的透彻一点:作为异性的母亲(或者父亲)在处理自己儿子(或女儿)的问题的时候,更多了一些倾听,一些理解,更能够从异性的角度上面给自己子女以启示或者开导。久而久之,女儿(或儿子)便形成了这种向父亲(或母亲)诉说自己苦衷的情形 男孩和女孩在心性发展过程中对异性父母的迷恋,不能更进一步,毕竟,长大了的孩子们都明白自己无论如何和父母不能结婚,结果就导致了许多人在选择配偶的时候,不自觉的拿父母作为衡量的标准。一个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结果,与母亲的关系疏远不说,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恋也常常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样的女孩总在有意无意寻找父亲式的恋人,但即使找到了,相处也会成为问题,因为恋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内向、娇气、任性,而且往往出现性的阻抗。而不少男性喜欢追求年长于自己的女性,而且这种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男人虽已成年,由于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恋母情结,使他们在精神上一直无法长大因此,他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缺乏主见和独立性,如果没有人从旁指导他,或者率先示范,他就会畏怯不前甚至在性生活方面也缺乏独立的主见和冲劲了在有些家庭内,女性是主要角色,她就喜欢把丈夫当孩子,惯着他,甚至连一点家务都不让他做,连他的袜子都不让他洗。这种方式运用得好,也挺不错。有的男人在儿童时期在外面受到欺负,他就要向母亲求助,他认为最安全的港湾就是母亲的臂膀这样的男人成年了,在社会上受到挫折,他自然认为妻子和女朋友的臂膀就是他最安全的港湾。由于生活赋予男人的角色过于沉重,要他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他必须强,他要强就要承受很大心理压力,内心产生恐惧和焦虑。可是男人内心的“问题”,又不能随便跟外人说,他要诉说,求助对象最好的就是妻子或女朋友。男人在外面很男子汉,实际他的内心很脆弱,所以在家里,在妻子或女朋友面前就经常撒点娇,倾诉内心的不安,这是男人式的求助,想得到女性对他的关心,这就像孩子。有的男人希望找年长女人做妻子,中国有句老话“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过母”, 事实上,一般人并许多孩子或者成年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甚至在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有时甚至做出违背理智的事情, 也许,会有一些 人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历这样的时期,他们小时候或者说现在有过嫉恨自己异性父母的时候。但是,在道德禁忌面前,他们也会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一样满心充满羞愧。因为在人类的伦理道德中这样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说想一下也是被认为邪恶的。面对这些情况,一部分的人,在他们的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成功处理了。对男孩子来说,当他开始嫉恨父亲,想要拥有母亲的时候,自然会表现出对父亲的敌视,但是越来他会发现自己不够强大来抵制父亲,转而,他会向父亲学习产生认同,慢慢的就成长起来了。对女孩子来说 ,当她长大成人时,她接受到异性的爱和父亲的关爱是完全不同的,当她陷入爱河时,就在不自觉中转移了对父亲的情结,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因为家庭情况的、个人的一些经历不同,在程度上就会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许多人会发现亲情之爱和爱情之爱是永远有区别的。 但是,人性中的有些东西毕竟是复杂的,所在弗洛伊德才说,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父亲拥有对其姐妹和女儿独占的性权利。于是儿子进行反抗,杀掉父亲并吃掉。由于感到罪孽深重,儿子压抑了对母亲、姐妹和他的女儿的性欲。乱伦禁忌和族外婚就是这样产生的。这种观点人们无法彻底地反驳它就是彻底错误的,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人性中许多潜意识中的东西是很难解释清楚的。 为什么,人类那么强调婚姻的美满对孩子的作用,毕竟只有在健全的父母之爱中成长的孩子才更健康,毕竟一个健全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孩子健全的心理,提供给孩子更完美的爱和安全感,不是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6-21
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节”。就弗洛伊德而言,这一情节主要是指普遍适用于人的潜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它主要在性蕾期(3~6岁)形成,。(对女性而言,则是“伊拉克扎”情节,恋父情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