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有什么神话传说故事

如题所述

1、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王母娘娘要做寿了,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刚抬去了一份厚礼。王母娘娘看见后,高兴的连嘴都合不拢了。原来玉皇大帝送的是一个大银盆。

里面有72颗特大的翡翠,而且还有千姿百态的各种五色玉石雕凿的飞禽走兽,简直是一个聚宝盆;远远望去,还活象一只精致的大盆景呢,各路神仙都赞不绝。

大家看过《西游记》都知道,王母娘娘设蟠桃会,没请弼马温,结果齐天大圣孙悟空发了脾气,大闹天宫。他见一样打一样,当他看见玉帝送的这只大银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

一棒打了下去,银盆便从天上落了下来,跌到地上砸了个大洞,银子便化作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三万六千顷的湖,因此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天”字上面的一横落在下面就为一点,也就是“太”字,所以此湖就叫“太湖”。72颗翡翠就成了72座山峰,分布在太湖中间。

玉石雕刻的鱼,就是现在太湖里肌白如银、肉嫩味鲜的银鱼。玉石雕刻的飞禽,变成了对对鸳鸯。只有走兽没有活成。

2、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个叫黄二郎的孩子来到乌溪镇王秀才的私塾念书,因为这孩子穿的衣服上沾满了黄泥,所以大家都叫他黄泥郎。

可是他上学却总是伏案睡大觉,先生问他念书时为何老是睡觉,黄泥郎总是默不作声。一次,黄泥郎睡醒后,先生发怒道:“你是不是来读书的?”

他被先生逼得只好说实话:“先生,我没有睡觉,当听到太湖中有人喊救命时我就要去救他们。"先生哪里相信:"胡说!你人伏在台上睡觉,怎说去救船?"

黄泥郎说:"先生不相信,可去看一看,得救的五只船已进了坞溪港。"先生就派另外一个学生去看。那个学生到坞溪港时,五家船户正在议论纷纷。

说:"多亏了一个穿黄泥衣裳的小孩救了我们。"那学生回来把这番话告诉先生,先生半信半疑。一次,黄泥郎又睡着了。先生有意把他的一只鞋子藏起来。

黄泥郎醒来后,连连跳着、哭着、骂着。先生问:"哭什么?骂什么?"黄泥郎生气地说:"哪个藏了我的鞋子?我找了好久未找着,只好穿了一只鞋,去迟了,十只船救了八只。

还有两只船触了礁,我把一只鞋脱下来堵了一只船的漏洞,还有一只船的漏洞我没东西堵,就沉了。”先生听了,更不相信,就亲自到港口去查看。

一到港口,船户们正在议论纷纷,都说:"多亏黄泥郎救了我们的船,也救了我们的命。”先生回到书房,懊悔了,说:"孩子,我不该藏你的鞋子,害了一只船。"

说完,拿出藏起来的鞋子。黄泥郎说:"既用了,我就赤着脚吧。”从这时起;王秀才知道这学生有来头,遇到黄泥郎睡觉时,再也不去打搅他了。

一次,黄泥郎念书时候又睡着了。先生见他头上冒汗,就拿把扇子坐在对面帮他扇风,见越扇汗出得越多,先生就扇得越起劲。扇到后来,黄泥郎身上的汗干了,毛孔中却流出血来。

不多久,人已死了。先生抱着他伤心地痛哭,哭了两天两夜,哭得晕了过去,梦见黄泥郎回来了,他赤着脚,走到先生面前说:"先生你帮了倒忙,帮我对面扇逆风。

耽误了时间,我回不去了。我的人已经死了,我的心不死,永远在太湖里。你告诉船家,如碰到大风,喊我赤脚黄泥郎,我就来了。"先生醒来痛哭了一场。

一五一十地把这些话告诉了船家。船民们得知黄泥郎已死,都很悲伤,在太湖沿岸为他建庙塑像。据说汉光武帝刘秀落难太湖,在赤脚黄泥郎庵里遇到一位搭救他的小伙子。

疑是赤脚黄泥郎。刘秀登基后便赐封他为"黄泥相公",重建此庵,称为"黄泥相公庵"。但是过去人们在太湖中行船遇险时总是呼喊"赤脚黄泥郎"。

从不喊"黄泥相公"。据说因为喊他相公,他要穿衣、戴帽、蹬鞋,把自己装扮成相公,这就会耽搁抢救的时间。

3、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越王被吴王困于会稽,俘至姑苏,事奉夫差。后来范蠡献计,把民间美女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使他朝歌夜舞,沉缅酒色,丧失斗志。

终于使越王报仇雪恨,一举打败了吴国。“平吴霸越”之功,范蠡被封为上将军。但范蠡知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是封建社会的一条历史规律。勾践这个人可与之共患难。

不可与之共安乐,现在声名至尊,功高盖主,如不激流勇退,恐怕难以善终。从中原回来之后,范蠡就向勾践说:“君王好好努力吧!请允许我从此辞去,以后不再进入越国了。”

勾践诧异:“你现在要离我而去,这是为什么?”勾践说:“我听说,做人臣的,君忧臣劳,君辱臣死。从前君王受辱于会稽,而我之所以不死,就是为了辅佐君王成就霸业。

现在君王的事业已成,而我该接受在会稽使君受辱之罚了。”于是,范蠡悄然离开了越国。有人看见,范蠡携带着西施,驾着一叶扁舟。

出三江,泛五湖而去,杳然不知所向。后来,经营产业,家资巨万,成为富翁,世称陶朱公,寿终正寝。

4、八仙过海之后,诸仙各自云游去了。单说那吕洞宾,这天正踩着祥云路过山阳县上空,忽见有一股邪恶之气直冲天庭,便拨开云头向下望去。

这一望,着实让吕仙吃了一惊:只见山阳县内有行骗的、有滋事斗殴的、有抢掠的、有不忠不义的、有忤逆不孝的……居然有那么多不法之徒。

见此情景,吕洞宾急忙调转云头,直奔灵霄宝殿而去。玉帝见吕洞宾一脸沮丧,便问道:“吕仙,何以如此扫兴?”吕洞宾垂着头说道:“山阳县内无好人。”

玉帝抚须道:“有这等事?吕仙,不要忘记‘狗咬吕洞宾’的事啊!切不可把人都看扁了。”吕洞宾自然没有忘记此事,急忙应道:“小仙明白。”

玉帝道:“既然如此,还请吕仙下凡到山阳县走一遭吧。”吕洞宾忙应道:“遵命!如果真如我所奏,该如何处置?”玉帝叹道:“沉了吧。”

吕洞宾化装成一个卖油郎,挑着一副油担来到山阳县集市叫卖:“三个铜钱一盅油!不论大盅小盅,三个铜钱一盅油呀!”叫卖声引来了不少顾客,都拿着盆呀罐的,却一再声称自己拿的是盅。

吕洞宾默默给这些贪婪成性的人们盛满了油。这时,又来了两个人,一个是四十出头的壮汉,五短身材、目露凶光、满脸横肉,手里拿着一只大水盆;另一个是衣衫褴褛的青年。

手里拿着一只小盅。青年认识那壮汉,知道他姓沈,是本地的操刀屠户,见他拿着大盆走来,便问:“沈屠户,拿着盆到哪去宰猪呀?”沈屠户听了把眼一瞪。

道:“谁要去杀猪?谁说这是盆?这是盅,是大盅!”说着大大咧咧来到吕洞宾面前:“舀油!”吕洞宾看了他一眼问道:“舀满吗?”沈屠户大声说:“当然!”

吕洞宾笑着说:“舀满了怕你拿不动呀!”沈屠户撇着嘴说:“满满一盆水都能端着跑,一盆油就拿不动了?”吕洞宾不再说话,给他舀满油。沈屠户付了三个铜钱。

便欢欢喜喜来端盆,谁知端了半天,使出吃奶的力气也端不起那盆。吕洞宾笑着说:“吃饱了再来拿吧!”沈屠户瞪了他一眼,悻悻离去了。

那青年看呆了,吕洞宾提醒他:“年轻人,你也是来舀油的吗?”青年连声说:“是是!”吕洞宾望着他手中的小盅问:“人家都拿盆盆罐罐的来买油,你怎么拿个小盅呀?”

青年说:“我以前都拿这盅买的,我换个大盅来,你不是要亏本了吗?我娘说不可沾人便宜。”吕洞宾听了,想起自己说的“山阳县内无好人”那句话,便有点愧疚地给他舀了一盅油。

且说这青年姓高,住在南街的破庙里,一个瞎眼老娘和他相依为命。因为他孝顺,邻里都称他高孝子。平日里母子俩靠磨豆腐糊口,每天卖罢豆腐,高孝子总要买些吃食孝敬老娘。

离破庙不远有一处废墟,杂草丛生,却有一只石狮子完好无损。每天高孝子从这里过,总会看见那只石狮子。这天,高孝子卖完豆腐又路过废墟,发现石狮子前围满了人。

他卸下豆腐担挤进去一看,只见地上躺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老人双眼紧闭,分明是昏过去了。高孝子仔细一看,吃了一惊:这不是前几天那个卖油的老人家吗?

围观的人只是议论,谁也不上前救助。高孝子动了恻隐之心,急忙从怀中摸出千层糕,喂老人吃了几片,又到河边舀了点水给他喝。老人终于醒了,一睁眼就用怪异的目光望了望围观的人。

对高孝子也没道谢,拍了拍身上的土,蹒跚着走了。从此以后,高孝子每天卖完豆腐回家,总会在石狮子旁看到那个老人家躺在那里,他总会给老人一点吃的。

有一次,高孝子忍不住问:“老人家,你为何躺在这里?是不是卖油亏本了?要不就住到我家去吧!”老人家看了高孝子一眼,叹了口气说:“我是在看这石狮子呀!

年轻人,难得你生性仁慈,我今天告诉你一个秘密:哪天你若看见这石狮子的眼睛出血,山阳县就要沉没了,你赶快背着你娘向东南方向逃。记住,千万不要回头。”

说着,他搔起痒痒来,搔着搔着手中有了一小团污垢,他把污垢小心翼翼地交给高孝子,郑重地说:“回家后,先把这宝贝放在你娘的眼睛上揉一揉,然后藏在身上。

千万不要离身,记住了?”高孝子疑惑地接过污垢,还想问些什么,再抬头,老人家已不见了踪影。高孝子回家后,急忙把污垢放在老娘的眼睛上揉搓。

当他把手拿开时,老娘忽然睁开双眼,流着泪说:“儿呀,我看见你了!”高孝子见老娘双眼复明,抱着娘哭了起来,娘俩知道这是碰上了活神仙。

此后,高孝子每次卖完豆腐回家,总要在石狮子旁停留片刻,把石狮子的眼睛细细端详一番,看看是不是真会冒出血来。半个月过去,石狮子的眼睛没有丝毫变化。

再说集市上那个沈屠户,那天买油不成反丢了个盆,心有不甘,当天就叫了两个壮汉想把盆抬回家去,但三个人折腾半天,那盆却不动分毫。几天后下了一场大雨。

盆里的油流了个精光,沈屠户想倒掉水把盆拿回家去,谁知那水盆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挪动不得。沈屠户每天去宰猪,也要路过废墟。最近,他常看见高孝子在废墟旁的石狮子前徘徊。

觉得十分奇怪,便问道:“喂!高孝子,只听说你最孝顺老娘,最近怎么孝顺起石狮子来了?”沈屠户生性刁滑奸诈,名声不好,听到这话高孝子本想一走了之。

但经不起沈屠户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纠缠,只得把石狮子眼睛出血山阳县要沉没的消息告诉了他。谁知沈屠户听了哈哈大笑,笑罢对高孝子神秘地说:“原来是这事呀!

高孝子你可不知,我沈某人也是半仙呢!不信,你明朝再看石狮子,它眼睛里准会出血!”高孝子将信将疑地回了家,把沈屠户的话和娘说起,娘说那就防着点吧。

娘俩连夜就做好了出逃的准备。第二天,高孝子没有去卖豆腐,一早就来到废墟旁的石狮子跟前,他忐忑不安地向石狮子的眼睛望去,这一望把高孝子吓得魂儿都出了窍。

原来石狮子的眼睛里真的出血了!高孝子一溜烟跑回家,背起老娘就往外跑,边跑边和娘说:“石狮子眼睛里真的有血了。”娘问:“那你跑得不对呀,仙人不是让你朝东南方向跑吗?”

高孝子说:“我这是去集市,叫大家一起逃呀!”娘说:“对!应该叫大家一起逃!”来到集市,高孝子背着娘一边跑一边喊:“山阳县要沉没了,大家快跑吧!”

可谁也不信他的话,任凭高孝子喊哑了嗓子也没人理睬他。这时,高孝子忽然看见上次沈屠户盛油的盆子。那盆子慢慢开裂了,一缕清水正从裂缝中汩汩流出。

奇怪的是,周围已经是满地积水,而盆里的水却丝毫不见少,但那裂口还在逐渐扩大。高孝子知道事情怪异,急忙又大声喊道:“山阳县真要沉了!真要沉了,快逃吧!”

可大家好像都没看见盆子里的变化似的,高孝子只好独自背着老娘朝东南方向飞奔而去。这时,集市里独有一个人在偷着乐,他就是沈屠户,因为石狮子眼睛里的血是他用杀猪刀抹上去的猪血。

他看着高孝子背着老娘一路狂奔而去,直笑得他一身胖肉直打颤。高孝子背着娘逃到吴县地界,再也跑不动了,他听到身后好像有哗哗的水声,忍不住回头去望。

这一望,只吓得他两腿发软,一屁股坐到地上,他身上那颗污垢也掉落在地。在高孝子的身后,白茫茫的一片,山阳县已经成了一片汪洋。这时,滚滚巨浪卷着人畜草木从身后涌来。

说来也怪,这洪水居然绕过了高孝子娘俩歇脚的地方,向前奔涌而去。山阳县沉了,成了现在的太湖。太湖边长满了芦苇、蒿草,远远望去,恰似一条锯齿形的翠带。

但在吴县正湖乡的湖边,却有一条狭长的土堤孤零零地伸向湖中,长度竟达一华里。这块狭长的绿土虽然高出湖面不多,但始终没有被大水淹没过。

5、相传,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治水祖师夏禹奉舜帝姚重华之命在太湖治理水患,开凿了三条主要水道,东江、娄江、吴淞江,沟通了太湖与大海的渠道,将洪水疏导入海。

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太湖水面辽阔,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广为三万六千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王母娘娘要做寿了,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刚抬去了一份厚礼。王母娘娘看见后,高兴的连嘴都合不拢了。原来玉皇大帝送的是一个大银盆,里面有72颗特大的翡翠,而且还有千姿百态的各种五色玉石雕凿的飞禽走兽,简直是一个聚宝盆;远远望去,还活象一只精致的大盆景呢,各路神仙都赞不绝口。大家看过《西游记》都知道,王母娘娘设蟠桃会,没请弼马温,结果齐天大圣孙悟空发了脾气,大闹天宫。他见一样打一样,当他看见玉帝送的这只大银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棒打了下去,银盆便从天上落了下来,跌到地上砸了个大洞,银子便化作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三万六千顷的湖,因此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字上面的一横落在下面就为一点,也就是“太”字,所以此湖就叫“太湖”。72颗翡翠就成了72座山峰,分布在太湖中间。玉石雕刻的鱼,就是现在太湖里肌白如银、肉嫩味鲜的银鱼。玉石雕刻的飞禽,变成了对对鸳鸯。只有走兽没有活成。
  当然这只是传说,让太湖增添一道迷人的神话色彩。据科学考证太湖真正面貌是一个海迹湖,地理上称“泻湖”。原来这里是一个大海湾,由于长江、钱塘江泥沙的冲积,长江三角洲不断向东延伸,海湾因湾口被泥沙淤积成的沙坝所封闭而形成了太湖,以后在河水和雨水的作用下,海水逐年淡化,于是就成了淡水湖。因此也有人说他是“海的儿子”。
  太湖的美,还美在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增添了迷人的色彩。传说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吴后,辞官离开越国。有人看见,范蠡携带西施,驾着一叶扁舟,出三江,泛五湖而去,杳然不知去向。有诗云“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飏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太湖从此与范蠡西施结下渊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2-16
传说古代有个较好的女子,丈夫被皇帝征召服了苦役,她风餐夜露,长途跋涉,转辗寻夫,结果,丈夫已经悲惨地死去女子悲恸痛器,日夜不息,晶莹的珠泪化成这样的银鱼。

答案补充
银鱼,俗称面条鱼,或面杖鱼,身长数寸,体长略圆,相传吴王食脍有余弃于水中,化而成鱼,古亦称脍残鱼(银鱼之名因其在湖中游洄,如银箭离弦之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