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宁铂的故事看人的发展有哪些因素

如题所述

宁铂是谁?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出生的人们估计不一定知道。13岁的他是当时中国科技大学1978年第一届少年班中最著名的神童,有人说少年班就是因为发现了他这个神童才决定要办的,在那个年代他的事迹鼓舞着很多人不断地进取和努力。宁铂喜欢写律诗,而且写得很好。当时电视还很不普及,中央新闻纪录片厂专门拍摄了少年班的纪录片在全国放映。当时少年班里仅有11岁的谢彦波还带了铁环到中科大去滚,纪录片里就有他带到教室的铁环和在校园内滚铁环的专门的镜头。这么多年过去了,已少有宁铂的消息。但近年来一些关于他的文章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这些文章把宁铂作为了少年班不成功的一个典型来披露,因为宁铂出家了。当时办少年班,目标可是想培养能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家,宁铂出家,离这样的目标可太远了。当媒体披露了这个班上昔日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的“不幸”命运。中科大少年班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少年班是培养人才还是摧残人才”、“到底还要不要办下去”的讨论在校内外激烈展开。
   宁铂为什么出家?从一些报道文章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受到出名之累。宁铂想转到南京大学去学自己喜爱的天文,但中科大不同意,因为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对天文学的爱好受阻之后,宁铂把它转向了对神秘主义“星象学”的研究,把时间用于哲学和宗教,并对宗教和气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宁铂太出名了,就很怕失败,所以三次想考研究生,却都没有进考场。宁铂当年少年班的班主任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然而,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他做不成普通人。1988年结婚之后,他练习气功,吃素,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1993年,因为与妻子的一次小口角,他跑出家门,四处游荡了半个多月。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就被中科大校方找了回去。他又一次失败。再一年后,他成功了。
   科大少年班几乎每年都有1至3个“问题学生”被退学,有的自控力差,有的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迫休学。他们也将重新遵循与其他“普通”孩子雷同的上升渠道——按部就班地上中学,考大学,找一份工作,娶个老婆。他们虽然令望子成龙的父母失望,却让整个成人社会基本满意。在不少成人眼里,宁铂、干政“逾矩”——颠覆了成人世界沿袭至今的成功论,但在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中,恰恰是这些成人在“逾矩”——以“旁观者正义”自居,下意识地强求所有孩子都成为预定成功标准的“套中人”。其实,少年班成功与否的标准,取决于学生们的自我感受。“神童”是少年班成功与否的“终审法官”,而不是那帮大人组成的陪审团。对于少年班最红火的三位“神童”的人生之路,当年的班主任汪惠迪感到难过,但是并不觉得意外。“当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她说,“可是,我们眼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
   在当年那些出类拔萃的“神童”里面,就有今天的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但在当时,全国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有一个叫宁铂的孩子。二十年过去了,宁铂悄悄地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了,而当年并不知名的张亚勤却享誉海内外,这是为什么呢?张亚勤和宁铂的区别,有人说主要在于他们对待挑战的态度不同。张亚勤在挑战面前勇于进取,不怕失败,而宁铂则因为自己身上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期望,反而觉得无法承受,甚至没有勇气去争取自己渴望的东西。
   张亚勤后来谈到自己的同学时,异常惋惜地说:“我相信宁铂就是在考研究生这件事情上走错了一步。他如果向前迈一步,走进考场,是一定能够通过考试的,因为他的智商很高,成绩也很优秀,可惜他没有进考场。这不是一个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一念之差的事情。就像我那一年高考。当时我正生病住在医院里,完全可以不去参加高考,可是我就少了一些顾虑,多了一点自信和勇气,所以做了一个很简单的选择。而宁铂就是多了一些顾虑,少了一点自信和勇气,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结果智慧不能发挥,真是很可惜。有人说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是这样吗?是这么简单吗?简单得像是他们的差别是与生俱来的?如果那些年备受关注、在全国范围内被当神话吹捧的神童是张亚勤,而宁铂则是默默无闻的一个,那么现在他们的情况还是如此这般吗?为什么当年三大神童如今情况都远远不如人们预期甚至被人们所遗忘?那一届中科大少年班内,现在成名而事业有成的人却多是当时最不受关注的孩子,为什么?不在教育、社会环境上面找找原因吗?至少我觉得这不是简单的个人悲哀,你把他归结于勇气不勇气的没什么用?如何才能让孩子们都能更容易获得这样的勇气,不该作为真正有意义的命题去思考吗?当时的环境对这些孩子的变化做了怎样的干预?刚看到那些神童当年而今的介绍,我觉得不完全是个人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无论是从大社会和小家庭来看,往往那个被重视一直在光环中成长的人的命运远不如那个不被重视的人坚强。
   有人说少年班不该再办了,但我认为还是要办,学校要对孩子的教育上细心一些,了解孩子个性去针对性教育而不是强迫教育,特别是要有定期的心理辅导课,有鼓励也要有批评,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健康的成长。如果没有少年班,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中学的教育显然不适合他们,普通的大学班级他们也不太喜欢,只有少年班这种办学模式最适合他们这些所谓的早慧少年”。在教育上要尊重他们的爱好和选择,针对学生特点进行适当合理的教育。
   现在还不知道宁铂在哪里出家,有的说是在峨嵋山,有的说是在云南。有传言说宁铂在佛学方面颇有造诣,如今“已经是高僧”,曾受邀到湖南一带的几个寺院里讲授佛学。然而高僧之路也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同样也充满了艰难险阻,是否真是宁铂的归宿,也还要靠时间来检验。站在佛教的角度,他是觉悟了,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从宁铂教育孩子的观念上看,他也确实觉悟了。宁铂坚持认为,决不应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应任其自由发展,哪怕孩子最终只能做个普通的人。他对孩子惟一的教化是,不以自我为中心,要真正地去爱人,关心人。这也是他与前妻发生冲突的地方。还有人认为说他已经失败还为时过早,凭什么认定宁铂不能成为下一个李叔同?宁铂如果真能成为弘一大师一样的高僧,确实也对社会是个重要的贡献。然而,现实的社会,对佛教、对出家有太多的偏见。宁铂的父亲不得不离开赣州老家,因为 “现在不是我自己抬不起头来,是我们整个家族都抬不起头啊。”
   如今面对已出家的宁铂,很多人还在说是悲剧是失败。如果从宁铂的角度理解,他为什么不能够出家?神童,就是说他与一般的人,同龄人同事同学有不一般的思维和特质。当年理论物理是热门,因为诺贝尔奖有华裔拿了理论物理的奖项,所以,神童,都被上面钦定为理论物理的传人。上面的观点,显然是用一般人的思维来左右神童的选择,其实很荒谬。等到神童成人,他自己选择出家,居然学校能够以保护人才的名义,将宁铂弄回来继续当老师,更是荒唐透顶,何况这个学校还不是一般的学校,是堂堂中国一流的科技大学!
   当年,李叔同也出家,然而社会大众是满意的。李叔同也被认为是天才全才,但是他经过了社会一般文化规范所要求的全过程,求学,成家,出名,风流,所以出家的归宿不仅被认可,也同时被羡慕。宁铂没有按照这个轨道来行走,所以他被媒体和领导贬斥。如果宁铂遵循一般社会文化惯常心理,完成大众的期望,他实际上并非天才,仅仅是大众文化之产物;宁铂真如此,大众倒是欢欣鼓舞,然而,宁铂会如何呢?人生不断进取,读研究生,深造直至最高,大家都认可是好的生活态度;放弃,退却,甚至出家,却没有人愿意承认也是一种好的生活态度。须知,如我们云云众生眼中的“好”,可能并非是宁铂之类天才心中的“好”,任何一种人生选择,都必须是自觉自愿的选择,而非强加的啊。如果真的是爱护人才,就应该给你爱护的人以自由,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行为的自由,以及承受结果的自由。
   古人对人生的最高境界如此定位: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放置在现代社会,应当是公民自由追逐合法权利的空间开放,一个人的成功价值判断,最终由他自己裁定,谁也无法替代他做出选择。人们惋惜于宁铂出家为僧,潜台词无非是他多年学习的知识白白浪费了,没有经世致用,兼济天下而已。用佛家的思想理解出家的最终目的:就是脱离轮回、了断生死,契入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这些人生最紧迫、最实际也是最严肃的现实问题,只有学佛出家才能解决。出家的最终效果不仅能自利、而且还能利他,这也是大乘佛法自觉觉他的核心价值观,正所谓:“上求佛道以自立,下化众生以利他。” 佛家思想认为要想出家,首先要具备出家人对众生的伟大情怀,只有具备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本怀,才能最终脱离苦海、了断生死、明心见性、圆成佛道!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宁铂那么优秀、出众、纯粹。面对今日纷纭的世界,乱象纷争的社会,正是宁铂的经历告诉我们无常的道理:名利都是人生的负担,只有看空一切,把这些彻底放下,才能免受伤害。我这样理解问题周围朋友一定会说我太消极、悲观,所以还是要踏实的、积极的面对生活,不能让身边的人失望,所以我们有时还是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和勇气,好好活在尘世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