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什么意思呢

如题所述

这是《弟子规》中的句子,这是讲别人的恩要常常记在心里,常常要想着知恩报恩。别人如果对不起我的,有怨恨不可以记在心里,要把它忘掉。抱怨的时间短,报恩的时间长,这个短和长都要推到极处,就是不能够报怨,应该报恩,滴水之恩都要以涌泉相报,心里面只有恩义,没有怨恨。这种心境叫大自在,海阔天空的境界。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希望能够帮到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08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译文]
得了人家的好处应该想法去报答,和别人结的怨恨要想法去忘掉;抱怨不过是一时,报恩才是长远的事。

[小故事]

仁杰是武则天时的名臣。有一次,武则天对他说:“虽然你政绩突出,可还有许多同僚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狄仁杰说:“臣本不才,别人批评臣,正是对臣的监督和爱护。如果陛下认为臣做得不对,臣愿意明白自己的过失并改正;如果陛下明察,认为臣做得对,不相信流言,那是臣的荣幸。既然如此,臣何必知道他们的姓名呢?”武则天听后,大为赞叹,认为秋仁杰确实有大臣的风度。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泛爱众》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第2个回答  2017-10-23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译文]
得了人家的好处应该想法去报答,和别人结的怨恨要想法去忘掉;抱怨不过是一时,报恩才是长远的事。

[小故事]

仁杰是武则天时的名臣。有一次,武则天对他说:“虽然你政绩突出,可还有许多同僚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狄仁杰说:“臣本不才,别人批评臣,正是对臣的监督和爱护。如果陛下认为臣做得不对,臣愿意明白自己的过失并改正;如果陛下明察,认为臣做得对,不相信流言,那是臣的荣幸。既然如此,臣何必知道他们的姓名呢?”武则天听后,大为赞叹,认为秋仁杰确实有大臣的风度。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泛爱众》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