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的问题

五胡乱华时期的匈奴、羯、氐、羌、鲜卑,后来都哪儿去了?或者他们的后裔都在哪里?或者哪些少数民族是他们的后裔?

两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晋室的衰落与南迁,原居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与汉族比邻,并先后建立了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四燕(前燕、后燕、北燕、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二赵(前赵、后赵)、成汉、大夏等十六个北方政权。由于这些政权主要是由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即「五胡」)所建,史称「五胡十六国」。其中,前赵、大夏、北凉为匈奴所建,后赵为羯族所建,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为鲜卑所建,前秦、后凉、成汉为氐族所建,后秦为羌人所建。「五胡」统治北方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匈奴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北狄。战国末年,匈奴势力转强,威逼北方的秦、赵、燕三国。为防匈奴,三国被迫在边境一带修筑长城。到两汉时期,匈奴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帝国。中原王朝在长期征战无效之后,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单于(王)。汉魏之际,匈奴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依附中原王朝,北匈奴则远迁西北中亚。至西晋末,南匈奴首领刘渊率部南下,在中原建立了汉,族子刘曜改称为赵(史称前赵)。其后,复有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属于匈奴一支的卢水胡建立北凉。隋唐以后,匈奴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不复见于记载。

鲜卑源于先秦时期的东胡。东汉以后,随着匈奴势力的衰落,鲜卑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继匈奴之后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西晋末年,鲜卑各部族纷纷南下,在中原建立政权。慕容部相继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秃发部建立了南凉,拓拔部建立了代,后改称魏,史称北魏。北魏分裂以后,鲜卑族逐渐消失,大部分族人融合于汉族之中,而少部分则融进了奚和契丹。

羯为晋人对杂胡的泛称,其来源至今仍然扑朔迷离。西晋末年,居于山西、河北之间的羯胡卷入动乱。公元319年,其首领石勒率领部众攻掠周边地区多年以后,据地襄国(今河北邢台一带),建立后赵,自称大单于、赵王。后赵势力强大时,其控制范围东起海滨、西至河西、南逾淮河、北接燕代。石勒死后,其子石虎夺得王位,迁都邺城(今河南安阳一带),实行残暴统治,引起内部混乱、宗室相争。至石虎死后,部属冉闵尽杀石氏宗室,改国号魏,后赵灭亡。

氐族渊源于先秦时期的西戎,秦汉时期汉化程度已经很高,唯服装、婚丧仍保持着旧有习俗。西晋末年,因不满晋王朝的苛重奴役,扶风氐帅齐万年率众反晋,导致了西晋王朝的崩溃。与此先后,仇池(今甘肃成县西)氐帅杨茂搜自立为王,建仇池国;巴氐首领李雄在成都称帝,建大成国。公元351年,武都氐裔苻健占领关中,自称秦天王,建国大秦,史称「前秦」。前秦崩溃以后,氐族首领吕光复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建立后凉,及后又被后秦所灭。隋唐以后,氐族已不复见于记载,融合于各个民族之中。

羌渊源于先秦时期的西戎。羌族虽然逐步向西和南面迁徙,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部族居于河湟一带,称为「西羌」。汉晋时期,中央王朝对西羌采取威逼政策,致使西羌多次爆发反汉起义。西迁于天山南路的羌称为「婼羌」,自立为王,疆域相当广阔,曾经协助汉朝对抗匈奴。前秦崩溃以后,西羌首领姚苌在长安建立后秦,势力强盛之时东至河洛,西及关陇。后秦被东晋灭后,羌人仍然长期活跃在中国西北一带。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35237.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22
这些乱华的五胡,后来都融入到汉族人中去了。只有现在我国还存在的一个少数民族——羌,跟那时的羌族有血缘关系。
那么怎么叫做“融入汉族”中去了呢?我们分辨一个民族,主要以他的相貌、语言、文化、生活习俗为特征,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他本身的这些特征,那么他也就不再被人们认为是原先的民族了。而那些乱华的五胡,正是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征,变得跟汉族人没有太大区别,以至于在生活中就没有必要把他们跟汉族人区别开来,连他们自己的后代也自我认同为汉族了。
这个过程叫做“少数民族的汉化”。汉化的先决条件是少数民族部落制的打破。因为少数民族原本按照部落组成自己的团体,不同的部落就是不同的血统,所以只有打破部落制,少数民族才能跟周边的其他民族融合起来。部落制的打破有各种原因。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互相征伐,往往被征服的部落就被征服者解体了,其成员就流散而不成其为一个整体了。此外,统治者本身有时也会有意识地解散部落。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废除部落的酋长制,让皇帝来集中指挥所有的部落民,也可能是为了生产和行政的需要,使部落民变成编户齐民(相当于上户口),便于国家统一管理。
部落被解散的少数民族,就加快了汉化的过程。从相貌上来说,北方的游牧民族跟汉族没有太大的差别,而经过民族间的通婚之后,这种差别就根本消失了。从语言和文化上来说,汉族人的人口比五胡多得多,汉族人的文化历史悠久,比五胡的文化丰富得多,而五胡由于生产落后,原本自身文化是比较浅薄的,更没有像汉族文化形成了复杂的知识体系。所以五胡要向汉族学知识,才能适应大一统国家的制度运作。再加上五胡最终和大量汉族人杂居在一起,他们自然要学会汉语,而自己本身的语言则因用处越来越少而被放弃。至于生活习俗,因为五胡进入中原后,就要开始像汉族人一样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活动,他们不再游牧而开始学着耕地。既然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在生活习俗上也就相应地从游牧的习俗而转向农耕的习俗,也变得和汉族人越来越像了。
正是经过了这样的汉化过程,到了唐朝,五胡的后代在汉族中就变得不再明显,五胡的名称也就逐渐消失了。
第2个回答  2008-01-22
五胡的大部分都在南北朝时期与汉人融合了,现在的北方汉族人其实都含有五胡的血缘。少部分或者西迁去了欧洲或中亚,有的则是现在蒙古族及北方各草原民族的祖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