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太极拳的三个步骤

如题所述

学习太极拳的三个步骤有打基础、“搭架子”、练劲力,具体如下:

1、打基础:

初学太极拳,首先要学“三项基本功”,打好基础。“三项基本功”是,压腿、走步;转腰运掌,重点动作。这些动作虽少,简单易学,但却包括了太极拳运动的基本技术。通过练习,就能初步掌握太极拳的一些基本规律,为进一步学好拳套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打好基础。

2、“搭架子”:

按照简化太极拳的套路动作顺序,逐个式子地学,然后连接成套,叫做“搭架子”。初学时,还可将每个式子的动作分成儿个部分学习,然后,再把分解的动作连贯起来练习。这种先分解,后综合的方法,能使初学者概念清楚,容易记忆。

当学完全部套路动作后,再用一定时间纠正姿势和熟练动作,以巩固和提高学习成绩。完成这段学习后,要求达到拳套不乱,姿势正确。

3、练劲力:

劲力是指打拳时力量的运用。初学者在熟练地掌握太极拳动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钻研打太极拳时的意识,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方法,以意行气和运劲的方法,使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拳技和锻炼效果。

太极拳的起源及注意事项:

一、起源:

1、梁朝的程灵洗程灵洗,字元涤。南朝梁武帝、元帝年间(502-554)在世。徽州府休宁(今属安徽省)人,亦说陈国新安(今浙江省建德、淳安县一带)人。程灵洗的太极拳由韩拱月所传,韩拱月的老师不得而知。

2、唐朝的许宣平许宣平唐时江南徽洲府歙县人也,受业于于欢子,于欢子的生平不见记藏,许传宋远桥,原有37势动作,但实际上流传下来的却有42势,其中相当动作名称与现在流传的太极举名称相同或近似,练习方法为单势练习,一势练成,再练一势,不分次序。

3、唐朝的李道子李道子唐朝江南安庆人,尝居武当山南岩宫,所传太极功为先天拳,亦称长拳。先天拳,亦如三十七势,为太极拳别名。宋时传于江南宁国府俞氏,明代传于宋远桥,张松溪等人。

4、唐朝的胡镜子唐朝的胡镜子传于宋仲殊,宋为安洲人,宋传殷利亨,殷将太极拳名改为后天法,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为主,与太极十三势功用相同。

5、张三丰创拳说历史上有关张三丰的传说最多,争论亦最大,众多人称其为太极拳鼻祖,目前,有据可查的主要是源于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基志铭》记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搏于人,人亦得以乘之。”

二、注意事项:

1、保持平和心态: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打拳时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急躁或心浮气躁。在打拳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活动,如伸展、弯腰、下蹲等,以避免在打拳过程中出现扭伤、碰伤等意外。

2、注意姿势正确:

太极拳的姿势要求比较严格,打拳时需要注意姿势的正确性,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等。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协调,呼吸要自然、舒适,不要憋气或过于用力。

3、适度运动:

太极拳需要适度运动,不要过度练习或过于劳累,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需要长期坚持练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耐心和恒心。在打拳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在过堂风、大风、雾雨中进行练习,以免发生意外。

4、穿着舒适的衣服和鞋子:

打太极拳时需要穿着舒适、宽松的衣服和鞋子,以避免对身体造成束缚和不适。在打拳过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关注身体的感受和动作的细节,以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