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如果二战希特勒听信了哪位将军的建议的话可能德国就会赢得二战统治世界,是真的吗?

如题所述

不是赢得世界,而是就会赢的战争的战役的胜利,第一次是德国闪电战的提出者,把坦克用于高速进攻的古德里安就是在灭了法国后,英法30万军队撤至敦刻尔克时,突然希特勒就怀疑闪电战的不可靠性,命令古德里安不许追击,马上返回,要不是希特勒怀疑闪电战的速度,那30万英法联军早已是死鱼了。第二是北非战场,也就是我们说的阿拉曼战役,当时意英在对抗,意大利损失惨重,不得已向德国求援,希特勒马上任命隆美耳为装甲集团军总司令出兵援助一败涂地的意军,隆美耳刚到那就采取速攻的办法,不让敌人有喘息之机,敌人退到哪,他就打到哪,他一天的时间就收复了北非近乎一半的土地,因此他的勇猛与速度被英军称为沙漠之狐,英军换来了蒙哥马利,他头脑清楚,冷静,别人英军是源源不断的有军队有物资,希特勒什么都不给,并且让隆美耳撤军,想放弃北非而抵挡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隆美耳不愿意,但没办法只好从命,好不容易打下的领域又被英军占领,希特本人也是个优柔寡断,心疑很重的人,杀了很多出生入死的将军,其中就有隆美耳和古德里安,其实他们并非参加政变队例中,你所指的一位还不足以赢得战争,如果希特勒本人不心疑,如果他不数次遣反快要胜利的战争,我想德国应该会赢得陆地的霸权,至于整个战争的胜利,我想不会,德国最厉害的是陆军。海军不强,但是日德合作就不一样了,由此,德国应该可以赢得战争的胜利。历史是历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5
德国名将鲍克
  1898年鲍克18岁时,即以最优秀的成绩晋升少尉,并被选派到警卫第5团服务。1905年任营副官,1907年任团副官,一年后即晋升中尉。1910至1912年,接受一般参谋教育,并晋升上尉,服务于参谋本部。1913年调任警卫军参谋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担任过各种不同职位的参谋官,也曾担任过短时间的部队职务。1917年,曾在西战场的德意志皇太子集团军中先后任职助理参谋官和首席参谋官,因表现突出,获德意志最高战争勋章。这种勋章以后曾颁赠给勃洛姆堡、布施,格莱姆、隆美尔、舍尔纳以及戈林诸元帅。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年,鲍克先后任第3师参谋长和驻柏林第3军司令部参谋长,并晋升中校。1924年任驻科尔堡的步兵营长,1925年晋升上校,1926年任普鲁士步兵第4团团长。1929年鲍克晋升少将,不久接任驻法兰克福的第1骑兵师师长。1931年晋升中将,同年调任第2师师长,并兼任驻什切青的第2军区司令。1935年,鲍克晋升陆军上将,并接任在德累斯顿新组建的第3集团军总司令。占领奥地利时,他曾指挥过第8集团军。在晋升上将的同一年内,鲍克接替隆德施泰特任驻柏林的第1集团军总司令。   在波兰战役中,鲍克上将担任两个军团所编成的北集团军的指挥官。屈希勒尔将军的第3集团军集中于东普鲁士,而克鲁格将军的第4集团军集中于东波美拉尼亚。   9月1日,集团军发起攻击,9月4日将波兰的走廊军团歼灭于图克尔原野,在占领格劳登茨与姆瓦瓦之后,即向莫德林与华沙挺进。左翼在华沙以东渡过纳雷夫河与布格河突进到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并在那里与南集团军的各装甲师会师,使波兰的部队全被包围。9月16日,在魏克塞尔河与布祖拉河之间被围之波军全部缴械投降。   9月27日华沙陷落。三天后,波兰的最后要塞莫德林亦被攻占。鲍克上将因功而获骑士勋章。   10月,鲍克调任西部战线的B集团军总司令。在其指挥下有赖歇瑙上将的第6集团军,屈希勒尔将军的第18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1940年5月10日,B集团军发起攻击。5天之后,第18集团军即迫使荷兰军队投降。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佯作突进,使敌误认为这是德军的主攻方向。由于这一军事计谋的成功,突破了敌人在马斯河的防线,从而使B集团军的快速部队得以前往支援A集团军。A集团军担任着主攻的重任,B集团军的支援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在布鲁克地区被第18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所包围的比利时军队也被迫缴械投降。   B集团军继续向前推进,并于5月27日在狄克斯慕依登至里尔一线的东侧,收拢了对英法军队的包围圈。由第4集团军在包围圈西侧监视敌军。由于屏蔽人名对战役行动的干涉,使英军主力于5月29日至6月4日逃过英吉利海峡。仅有里尔附近法国的两个军于5月31日缴械投降。   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德军重新部署。6月5日,集团军发动了新的攻势。6月8日,霍特的装甲军到达鲁昂,包围了英法军队的一部。第4集团军所属部队占领了科唐坦半岛及布列塔尼半岛直达布勒斯特。第6集团军的左翼到达了斯瓦松附近的马恩河,克莱斯特装甲兵团到达里昂,而集团军的其他各部军到达了卢瓦尔河、奥尔良与布尔歇。于是法军陷于崩溃,6月18日法国举国投降。   1940年7月19日,屏蔽人名提升鲍克为元帅,同月将B集团军调至波兰,部署于德苏边界线上,使之担任对苏攻击时的中央集团军,一方面以强大的装甲部队支援北集团军,另一方面向莫斯科实施攻击。   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战役行动极为成功。6月29日,已有大部红军被包围在比亚韦斯托克,其东撤部队则在明斯克被第2与第3装甲集团军包围,并于7月9日被歼。   7月19日,斯摩棱斯克被攻占,中央集团军也疲惫不堪。德军的战斗力已发挥至最大限度,快速部队尤其如此。有鉴于此,鲍克即于8月转入防御,以使部队得以休息。   这时,中央集团军总司令部的特雷斯考上校和施拉布伦多夫中尉想把总司令拉到“反抗运动”那一边去。为使该运动顺利进行,派了参加该组织的两名军官充任总司令的副官。他们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毫无成效。鲍克虽然不是国社党党员,但却敢于在屏蔽人名面前提出反对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的意见,但他并不赞成反抗运动,因为在他看来,这等于是一种叛乱行为。   在屏蔽人名于8月初视察中央集团军的时候,曾与鲍克进行了一次辩论。后者认为继续前进是危险的,建议让部队占据坚固阵地,以便渡过俄国的冬天。   屏蔽人名坚决地拒绝了这一建议,并迁怒手下的将军们:“在我未任国务总理的时候,我曾把参谋本部看作一只猛犬,如果把拉紧它的项圈,它就会向任何一个人猛扑。当我接任国务总理后,这个参谋本部总是阻止我做那些必要的事情。参谋本部曾反对过建军,反对占领莱茵地区,反对合并奥地利和占领捷克,甚至反对对波兰的战争。这个参谋本部还劝阻我进攻法国,劝我不要对俄国作战。我每次都必须勉励这只猛犬,使之听我的话。”   屏蔽人名对于下一步攻势的打算是:南进攻占基辅,而一部分陆军将领则认为,既然已攻入俄国腹地,即应直取莫斯科,以达结束战争的目的。   8月23日,鲍克派古德里安将军前往元 首大本营,请求采纳攻取莫斯科的意见。但这时屏蔽人名已决定向南进攻。他的想法是,德国需要乌克兰的粮仓、高加索的油田和克里米亚,而克里米亚是威胁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的“俄国航空母舰”。屏蔽人名认为,他的将军们不懂战时经济。于是,他命令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向乌克兰挺进。   当基辅会战尚未结束的时候,古德里安的装甲集团军又被调回中央集团军。同时鲍克元帅奉命准备进攻莫斯科。但是,几个月的宝贵时间已经过去了,俄国人利用了这段时间去完成抵抗攻击的准备。   10月2日,中央集团军发起了攻击,迫使苏军在东方决战。屏蔽人名似乎感到最后胜利已经在望了。各军团及各装甲军在第2和第3航空集团军支援下,突破了苏军的坚固防御阵地,并把强大的苏军包围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地区,并于10月13至20日将其歼灭。虽然这时正是俄罗斯的雨季,道路泥泞,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仍然到达了莫斯科以南约二十五公里的地方。在莫斯科以南150公里处,古德里安的装甲车辆到达了图拉地区。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严寒积雪,使车辆不能行动,补给也被迫中断,攻势严重受挫。最后一次攻势也于12月4日失败,部队被迫退回原阵地。   施拉布伦多夫在他所著的《军官反抗屏蔽人名》一书中,曾记述了鲍克和他的首席参谋官特雷斯考的一段谈话。后者鉴于攻击莫斯科的失败,曾想再次说服元帅把一切错误都推到屏蔽人名身上。在一次谈话中,元帅很生气地拒绝使用任何武力来进行反抗。他说:“我不是南美洲的一个叛乱军官。”为避免事态恶化,他又警告说:“我绝不允许使领袖遭受攻击。谁敢攻击领袖,我就要为维护领袖而严惩谁!”   屏蔽人名对鲍克的这种态度竟不感谢,他严辞拒绝把部队撤回原阵地的一切建议。陆军总司令也被免职,而由屏蔽人名自己来兼任。鲍克元帅已预见到今后事态的发展趋势,他以“重病”为由呈请辞职,返归故里,接替他的是克卢格。   1942年1月17日,赖歇瑙元帅因中风身亡。其时鲍克元帅病愈,奉命继任南方集团军总司令之职。南方集团军当时位于库尔斯克--哈尔科夫--靠黑海的塔甘罗格一线。德军计划春季从那里向高加索的油田发起新的攻势。在这一线上,元月份曾在哈尔科夫地区发生过一次危机。在哈尔科夫以南约100公里处苏军曾在约80公里的正面和纵深渡过顿涅茨河,从而突入德军防线,想夺回哈尔科夫。   1942年5月12日,苏军铁木辛哥元帅又以哈尔科夫为目标发动了一次反击,遭到严重挫折。5月17日,德军在坦克支援下从南方向依久姆附近苏军的弧形阵地突进,并于5月25日以前围歼了部署在这一线上的大部分苏军师。   1942年6月,德军为准备向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发动攻势又实施了一次新的改编。南方集团军分割成两个集团军群:李斯特元帅指挥的A集团军群,下属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指向东南方向的高加索;鲍克指挥的B集团军群,下属第2与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以顿河一线为目标。南方集团军于6月28日发起攻击。   7月5日,B集团军群到达沃罗涅什。鲍克元帅想先把战线整顿一下,而不急于向顿河的弯曲地带突进。可是屏蔽人名不同意这一计划,于是鲍克又被第二次免职返回故里。   在他这次被免职后,未再委派其他指挥职务,国防军一位战略家又被送入“冰库”,自此一直隐居故里。后死于盟军空袭。
第2个回答  2012-06-25
是戈林吗? 希特勒不会赢得二战统治世界的,当时的意大利希特勒如果听了格林的建议或许能改变一下渐渐不利于法西斯岌岌可危,三国轴心即将瓦解,而德国造核武器由于英国特种作战部队的破坏一直不顺利。日本因为拉美国入战争渐渐吃不消了。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抗争下,法西斯必定不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希特勒如果听了戈林的建议或许能改变一下渐渐不利于德国的战争形势,但最多只能使法西斯苟延残喘久一些,德意日二战失败无可避免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6-25
应该是曼施坦因。如果不是曼施坦因的话德国在东线根本撑不到1945年,最多也就1943年。曼施坦因也被誉为:德国靠他一个人差点赢得战争。如果希特勒能够听取他的意见的话德国不说赢,也不会输的那么惨。LZ可以去看看他写的书《失去的胜利》。
第4个回答  2012-06-25
没有的事。只不过是拿下莫斯科的问题而已。这里面有人说跟曼施坦因有关,有人说跟卢克元帅有关。
至于希总本人,其并非全无是处。早在杰米扬达斯地区的战斗中,如果保持后退,只能重蹈拿破仑的覆辙,但希总下令掘壕据守,最终抑制了部队屡次发生的冻伤减员,彻底等到了援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