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友情的渐行渐远?

如题所述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那种朋友?就是小时候关系很好,但是因为你事业越来越好,他觉得你们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然后他自己就疏远你的那种。”

在一旁的何炅听完,说道:“要接受这个是常态,虽然我也有很多朋友,我也很在乎身边的人,但我从来没有一个奢望,要把任何一个人留一辈子有的人他来,他就是陪你一段的。”

文章图片1
或许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渐行渐远,才是友谊的常态。

《自私的基因》中有这样一句话:“自私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因。所有关系,本质上都是价值交换;没有价值交换,就没有关系。”

仔细想想这句话也不全对,有的朋友渐行渐远,不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只是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圈子也有了变化,慢慢地就疏远了。

好朋友其实更像行驶在同一轨道的两辆火车,以前我们高度同步,但到一个人生的分叉口,我们终要面对离别。

这个分叉口大概率是高考(也可能是工作),高考后我们去往不同的城市、学习不同的专业、见识不同的人,虽然经历看起来一样,恰恰却是没有交集的人生。

你生活中的槽点,我理解不了;我兴奋的事情,你不知所以。这不是生活让我们麻木,而是我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同步,虽然遗憾,却无可挽回。

文章图片2
有时候,我们会模糊了“友谊”和“久处”的界限。回顾年少时的情谊,会发现人与人的亲近往往和空间距离有着密切的联系。

小时候活动范围有限,交友范围也有限。发小就像电影、电视剧中演的那样,不是同班同学就是隔壁邻居,再不就是父母交情甚笃,两家常来往。

一起逃过的课,聊过的八卦,趴在窗台上看过的隔壁班帅哥,相处几年间,共享了彼此百分之八十的青春记忆。

在张爱玲晚年所著的《小团圆》里,炎樱化身为没心没肺的人,仍然存在在主角的生命里,但是一句好话也不肯给了。

炎樱写了几封信给张爱玲,一封信中她起笔就问“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使得你不再理我”,但张爱玲始终没有回复。

如此想来,身边的友谊大抵和张炎二人类似,友谊只可共青春,不足以共沧桑。

文章图片3
很多时候,好朋友逐渐疏远不是因为别的,只因各自奔赴的前程有着不同的方向。

岁月在变迁,彼此在成长。

《遇见陌生人》里说:人的一生平均会遇到2920万人,会与其中的3000人结交,与其中一人相爱。那么现在的你,除了正在与之结交的150人,还有2850段人际关系,要么在还未抵达的未来,要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沉没在过去。

所以在人生的长河中,一段友谊的消散几乎是必然的。

遗憾的是,这种消散并非来自功利的算计,而是来自一种长大成熟后随之而来的钝感,一种无可挽回的麻木不仁。

文章图片4
友情和恋爱相似,都不想像老人一样咀嚼着回忆过余生,想要千日千面,每天都有新感觉;友情和恋爱又不同,友谊是更权衡利弊的关系,是一个双向输出、势均力敌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舒适长久的关系靠的是共性和吸引。

人生,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阅历助我们辨识人心,最后留下来的才是我们的同类。

三观没有高下之分,却有你我之别。相似的观念把两人聚在一起,渐行渐远的价值取向又将两人分离。时间不可能给每个人都留下一模一样的刻痕,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彼此的身边都有了和自己三观一致的新朋友,年少的好友,变得只适合怀念。

文章图片5
“人生是一段从平原走向丛林的旅程,我们在平原的时候结伴而行、嬉笑打闹,后来我们进入了丛林,会面对不同的岔路口,会遇见不同的人。

这个时候,我的好朋友好不容易找到一条铺满玫瑰花瓣的路,我怎么忍心去打扰她。突然和一个很亲密的朋友保持距离,固然会令我们失落。可是,我们心里要明白,成长为一个温柔体贴的人,就要是允许那些你在乎的人也能去拥有与我们无关的时光”

每个人的圈子就那么大,有人进来,也必然有人要离开。到了分岔口,温柔地道别:祝好,就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