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对唐诗影响

如题所述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建安文学不属于两汉文学的范畴,而是魏晋文学的一个起点。刘勰在《文心雕龙》有描写了此一时期的文学盛况。另外还有《诗品》的作者钟荣(这是我国古代两位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建安文学主要崛起于二三世纪之交。这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其实就是一种精神面貌。《文心雕龙》里解释为:怊怅述情,必使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这是对风骨最初的解释。所以“风”就是作品充实的内容,和真情实感。“骨”就是刚建有力的文学语言风格。所以建安文学都具备了这两种特点。
建安文学最突出的成就是诗歌。在散文和辞赋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建安文学继承了《诗经》《楚辞》以及汉乐府民歌的传统。根据现实生活的感受以及作者的感情,写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作品。

如曹操的《龟虽寿》《蒿里行》;曹植的《送应氏诗》《洛神赋》,王璨的《七哀诗》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以及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等。这些作品都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生活。作品抒情的有王璨的《登楼赋》和曹植的洛神赋内容充实,感情丰富。
他们的艺术形式也是从两汉民间发展起来的艺术风格。
所以说文学的发展是根据历史的变迁而来,不但来源于生活更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比如汉乐府民歌,五言体诗。
不管怎么说,建安文学的兴盛都取决于当时社会动乱的社会现实。另一个就是思想的转变和文学的发展规律。
建安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曹氏父子,建安七子。曹氏父子是政治领袖也是建安文学的领袖。
除此之外还有曹丕的儿子曹叡也有作品问世,成语“三祖陈王”也是文学史上人尽皆知的成语典故来源。当然所有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zhengzhi,所以建安文学后期有些作品或多或少脱离了生活的实际。这也是曹氏父子把一批问人收归麾下所产生的作品。

建安文学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如魏晋六朝时期的文人代表,嵇康,陆机,潘岳,左思,陶渊明,谢灵运等等。都收到了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建安文人学习了汉乐府民歌的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唐代的诗歌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唐代诗人陈子昂,李白有着对建安文学的高度评价。
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也就是说,他赞美了东方虬的作品可以使得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而李白在《古风》中写道,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又在《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他们以建安文学作为学习对象。提倡建安风骨,反对六朝文学的绮丽,华而不实。从而开创了有史以来的唐代诗歌传奇,将唐诗推到了诗歌文学的神坛之颠。而后白居易和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同样吸取了建安文学的风格。建安文学的文人应用了乐府诗创作新的内容,对于唐代新乐府运动有着先驱意义。不管是五言古诗还是其他古典诗歌,他们都是我国诗歌文学的典型,所有的作者也做出了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3
建安”是东汉汉献帝的年号,也是汉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这个时期的文学也被称为是建安文学,因为他们的主题思想主要是关于建功立业,以及民间百姓的一些疾苦,还有文者本身的一种自我认知的昌盛。后人评价这个时期的文学是最有风骨的,而且也是魏晋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形式和表达的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七步诗》的作者曹植。关于建安文学的特点以及影响力在下文小编详细的给大家介绍。

  "蓬莱文章建安骨",建安文学为中国文学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确立了新的美学典范。不论是在诗歌内容、体裁技法还是文学理论上,建安文学都深刻影响了后代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从184年黄巾军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前后大约五十年时间。在建安文坛上,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骨气兼备。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七子"竞逞才藻,展现了鲜明的文学个性。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真实艺术地再现了东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文学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一、 建安风骨——振发魏响,作范后来

  最能够概括建安文学特征的莫过于"建安风骨"。"建安风骨"一方面表现在对于动荡社会的细致描绘,如王粲《七哀诗》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另一方面表现在积极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自建安以下,两晋之际前有左思风骨刚健,后有鲍照奇矫凌厉,皆有建安遗风。而到了唐代,"建安风骨"所表现出的踔厉风发的政治热情和激进昂扬的理想抱负,更是构成了唐诗的主旋律。陈子昂高唱"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作《古风》六十六首,直追建安精神,杜甫也高扬"风骨"大旗,歌"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由此可见,后世文学无不追建安之风骨,建安文学更是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典范。

  二、创体增类——诗歌文赋,诸体皆备

  建安时期,诗歌体裁逐渐完备。曹操力写四言乐府诗,使四言诗重新振兴。同时,曹植、王粲等人大力创作五言诗,诸如《白马篇》《七哀》等,更有才女蔡文姬作五言体《悲愤诗》,文人五言诗就此盛行。不仅如此,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曹丕《燕歌行》也诞生了,对后世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