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懂得那么多东西?比如所以诗词歌赋啊,孔子孟子啊,文学常识都懂,他们看什么书的?我也看看

干脆弄个投票啊,百度投票怎么弄啊?
O(∩_∩)O哈哈~没想到那么多人来看

1、知道没有投票机制,贴吧有。
2、推荐到《尚书》里面找,虽然有些解说,因为是后人伪编的所以过于理想化,但是也算是个借鉴吧。
3、这是人类鉴赏能力的体现,为什么是鉴赏能力?古人们懂得那么多,不单只是源于书本,这还是长久岁月里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韵、调子、节拍是怎么来的?凭空而来吗?事实上同样的东西,也出现在了其它语言体系下的文学作品里,出现这些并不是偶然。万事万物皆有声音,只是看我们如何让其发出声音而已。对这些声音的认识、总结与运用渐渐地加入到我们的语言表达当中。这些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语种从诞生到成熟的过程。一种语言的精准性,缜密性,逻辑性也与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这个民族当时的状态有关。
这或许也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继承发扬的难点所在吧,因为我们更多的时候只看到它术的那一面,而少了观察与对生活的热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01
呵呵,这个啊,其实他们都是看一些更古老的书来学习的,比如《诗经》,比如《楚辞》,再如《周易》,其他诸如《庄子》《老子》,看着都很有帮助的,至于说《论语》《孟子》之类,如果不是要研究儒家文化,是可以不用研读的;另外也可以多背背唐诗宋词,也很有帮助的,一句话,腹有读书气自华。
第2个回答  2012-07-05
第一,因为古人学啊,现代人认真去学也可以的,你也一样。——所以人一定要不断学习。
第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名家的东西,就像几百年后的后人只知道我们当中留下传世贡献与佳作的人,一般人就只能湮没了。——所以可以思考思考人生的意义。
第三,与科举制度有关,古代只考八股文啊,会做文章一切就OK了,所以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一件事情上当然会有所成就。如果古人也像你一样,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统统要考,试试。——所以要找到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用尽全力去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第3个回答  2012-07-03
有一句话叫做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他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古人,从诗经到历朝各代的历史,经史子集无所不读,于韵律,词章无所不精,原因就是考试要考,人生道路上这些东西不可或缺。就好比今天,千人万人为了高考,拼命的学数学。以至于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学完了美国研究生的数学。倘若楼主想要学习诗词歌赋首先要从格律学期,这方面可以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其次就是广博兼收了,因为很多诗歌都是会用典的,特别是像李白这种参悟过道学的,要是你不了解,没看过相关的书籍,你又怎么能懂呢?
第4个回答  2012-07-03
从小就学的嘛~诗歌词赋都需要用到韵和平仄,四声和对仗的知识。
1.韵:古时候各个朝代都有大家撰写韵书,古人按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宋代以后语音变化很大,现在写诗不必拘泥于古韵。但读古诗还是要注意古韵的,如唐代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sia(二声,s读浊音),又比如“儿”字,“儿”和“期”在现代汉语里不押韵,但在古韵里是押韵的,“儿”读ni。只是举个例子,要学的话新华书店应该有关于韵的书,网上也可以搜到。但是我觉得你对现代汉语拼音掌握通透的话,用现代汉语的韵写诗词就行了。
2.四声:这个很麻烦很麻烦!跟韵关系密切!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声在韵书中是很严格的。因为现代汉语的演化我们很难去判断,平声现在分为阴平和阳平,上声有一部分演化为去声,去声现在没变,入声只在少数的几个省内还保留。
3.平仄:这个要学比较麻烦,既要背又要灵活运用。主要是五律和七律,平起仄起格式都要背,宋词中很多词牌的平仄格式都是由诗的平仄推演来的,所以建议先学写诗,是写得灵活自如了可以试着写词。
4.对仗:又叫对偶,这个如果你是学文的,应该多少涉及的。这个可以找古代文学方面的书,对平仄和四声掌握了,这个就很简单了。

古代文学常识这方面的书有很多啊,大多数书店有专门的古代文学常识书架,一般很厚,多逛逛书店,耐心学。
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还满意的话,请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