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友发表心情: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出自唐代六祖慧能作的《菩提偈》中第三首。

原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扩展资料

典故

相传唐朝高宗时期,有位有名的高僧,弘忍大师,是禅宗著名传人,他是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唐咸亨五年(674)十月二十三日圆寂,被后世尊为中国禅宗第五祖。

弘忍大师终生刻苦修行,尽能领受心法,继承自初祖菩提达磨大师以来禅宗教义精髓,发扬禅风,并有所创造,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东山法门”,为禅宗各派所承认,有《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一卷传世。

唐龙朔元年(661),弘忍大师令弟子们各作一偈,写出自己的学习和修行体会,借以观察弟子们学习和领会佛教义理的程度。优秀者即以衣法相付。大弟子神秀先呈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听人念通之后,觉得对于教义并非彻底领悟,遂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大师以为慧能明见心性,领悟佛理更为透彻,可以托付衣法,于是在深夜三更,以袈裟遮围,秘密授衣传法于慧能大师,并嘱咐他:“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慧能得法之后,为防备有人加害,遂连夜出走,秘密返回南方,长期隐居于草莽之中。十几年后,慧能在广州法性寺由印宗法师雉发剃度,出家传教,广布佛法,影响深远,继承禅宗五祖衣钵,果然不负重托,日后成为禅宗六祖,这就是这首诗的来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21

这句话的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一、原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二、译文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三、出处

唐代惠能的《菩提偈》

《菩提偈》赏析

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0-05
其实这是佛家最高深的境界,是一般人不能达到的。人们把它写出来,只是表达自己的一种对佛家的膜拜而已,不必太多杂念,那样反而是对神灵的一种亵渎。
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宣扬一种“无我”思想,方能无求,无烦恼。就简单应用在你们的爱情上面来讲,不要把这些无谓的小事联想到自己身上,那样只能证明自己没信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生活的不容易,对心灵平静的追求也是一种奢侈。你男友能发表这样的感慨,说明他是一个追求善良的人,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或者说他现在心情很平静和幸福,爱情和事业都得到了较好的释放,或许是因为有你陪伴在他身旁的原因,好好珍惜吧。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这是禅宗六祖慧能表达悟道的偈子,表达了出世法也是虚幻无实,求无上道不必自寻烦恼的意思。

你男友想说:他本来没有烦恼,结果现在却因为你很烦恼的意思。

建议问他自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7-01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 怎么会有尘埃。)是不是你对他有误解,他说这句话是不是给你看的。追问

反正昨天是有点矛盾。他说,他知道自己对我不好,也不想解释,我们都冷静冷静。今早就看到他昨晚上发表的这个心情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