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渡湘江鉴赏

如题所述

1939年,诗人于云南澄江任中山大学教授。夏秋之际,随学校迁往广东,年底独自行至坪石。此时,诗人创作了《月夜渡湘江》。

与诗人其他一些关于抗战的诗作相比,这首《月夜渡湘江》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对美景的敏锐捕捉以及对现实与历史的广泛联想。心中涌动的民族抗战愤火与湘江美丽夜景形成强烈对比。诗人凝视湘江月色,江水流淌,夜色苍茫,雾影中渔舟飘动,月光朦胧。这是宁静安详的湘江月色图景,美得让人心醉。

湘江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曾书写悲壮篇章。诗人的想象穿越历史,江水流转如同血泪在水波中起伏,祖国过去与未来如血泪流动于心。他为今日苦难愤怒,为历史创痛思索,更为民族觉醒兴奋。诗人热情颂扬:“这个负载着民族光荣与耻辱的土地呀!今日在苦难中又发出新时代的火光。”这是比湘江夜色更壮美的历史篇章,也是这首诗的核心主题。

《月夜渡湘江》在现实与诗人内心之间达到了音乐美与绘画美的统一,读之朗朗上口,具有一种江水奔流的音乐美。琥珀色的湘江、苍茫的长空、雾影中的小舟、月光下的田野与山冈、都市与村庄,以及诗人夜渡沉思的场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忧郁而美丽的湘江在诗人的渲染下显得妩媚动人,引发读者浮想联翩。这幅画作赋予这首现实诗篇深远的意境,诗人的思想与情绪在其中获得更耐寻思与嚼味的品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