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的主要人物性格?

我们也许要考,我没读,
,

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有时间的话你可以看看啊!

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以下简称《葬礼》)1989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后,在回族当中引起很大反响.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影响更加广泛.最近又在搬上银幕.
小说问世以来,文学评论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因小说中有许多穆斯林生活礼仪的描写,且使用了一些穆斯林日常用语,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和对穆斯林的传统已经陌生或已不了解的回族群众对小说也抱有好感.小说在结构设置、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及文学技巧上,其艺术手法的确比较出色,但透过这些具体的文学表现形式,每一个熟悉穆斯林生活、了解回族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小说所反映的穆斯林生活和回族历史发展的命运严重失实,其主题思想存在严重错误.应予指出,
小说以洋洋数十万言的巨大篇幅,描写了本世纪初至六十年代北京一回族玉器世家三代人六十年间的命运变幻.其中主人公韩子奇、韩新月父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是小说着墨最多的主要情节;小说一再描写和渲染的那种坟场与葬礼的悲凉气氛是笼罩全篇的主调;最终以新月的葬礼结束全篇.
和许多善良的读者一样,初读《葬礼》也曾为其优美的文学语言和动人的故
事情节所吸引,但掩卷之余,总有许多惑不解之处.为什么小说偏偏命名为《穆
斯林的葬礼》?为什么主人公韩子奇最终回归为汉族人?为什么新月最终被无情地
埋葬?韩太太梁君碧这一形象总是那么别扭,让人难以接受,她为什么以这种形象
出现?而始终笼罩读者的悲凉气氛,时时使人有一种徘徊于坟场的感觉.……重读
之后,仔细品味,方才明白这部小说的主题.
文学是反映现实并为现实服务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它一定的现实目的, 《葬礼》也同样如此.这部小说是运用象征手法写的,其中每一个情节的安排,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它特定的寓意.
小说描写了‘玉器梁’一家三代人六十年间的命运兴衰.小说开始时出现的那位虔诚的缠头穆斯林老人吐罗耶定,收养了一个汉族孤儿,并使他成为穆斯林的伊布拉欣.吐罗耶定带着伊布拉欣云游四方,最终要去的是圣地‘克尔白’.他们来到北京, ‘玉器梁’家门楣上的“清真言”“都阿”把他们师徒二人引到了梁家.伊布拉欣就此留在了粱家,吐罗耶定独自一人向着西方,向着‘克尔白’方向去了。从此,伊布拉欣成了梁家的一员.故事由此展开.伊布拉欣后来成了粱家的女婿,并继承了梁家的家业.时代变换,命运兴衰,这个家最后衰落了,并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悲剧之中.
那位缠头穆斯林老人无疑是回族的传统信仰——伊斯兰的象征;而开始时出的另外一位充满神秘的人物、"博雅宅"原来的主人"玉魔"老人则象征着中国传统的汉文化。这两种文化都曾影响着回族.小说后来的发展是,那位缠头穆斯林老人早已远去西方,不再复返;而‘玉魔’老人却时时隐现,深深地影响着‘玉器粱’一家.伊布拉欣从吐罗耶定那里继承的只是穆斯林的名称和形式,而精神实质并不具备穆斯林的思想意识,心理深处仍然是深厚的汉文化观念。所以,早先的伊布拉欣还是回归为汉族人韩子奇。最终他向妻子梁君碧道出了自己的心理:“我……不是回回! ”“ 吐罗耶定巴巴收养了我,可是我欺骗了他,也欺骗了师傅,欺骗了……你!”
小说精心描绘的这条线索,寓示了回族发展的命运,也预示着回族未来发展的方向。
小说对韩子奇、新月父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的描写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寓意更是深刻而具体。
韩子奇与妻妹梁冰玉的变态爱情,本身就是向穆斯林道德观念和伊斯兰婚姻制度的挑战,并且寓示读者,回族上一代人曾试图挣脱传统的束缚,但他们失败了,他们的爱情以悲剧告终。 ,
他们变态爱情的结晶——新月,是回族青年一代的象征,她对她的汉族教师楚雁潮的那种可抛开传统、不顾一切的爱,又是对穆斯林传统的新的一轮的叛逆,寓示着回族青年一代又继续在挣脱传统的束缚.这场爱情同样以悲剧告终。
新月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她的悲剧的重要根源。这先天性心脏病似乎又喻示着回族青年一代从血统中继承来的传统,这传统注定了新月不可逃脱的悲剧性命运,新月最终被送进坟场,小说以此预示了回族青年一代未来的命运.
韩子奇、新月父女两代人的爱情都以悲剧结束了,而这两场爱情悲剧都与韩子奇的妻子"韩太太"梁君碧有着深深地联系.韩太太是韩子奇一家唯一一个看守斋拜的虔诚的穆斯林,她在小说中无疑是被作为回族传统信仰——伊斯兰的象征.这样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妇女,却常常身着短袖衣衫,而且常常沉湎于麻将桌上,形象不伦不类,且不说这严重违背穆斯林的生活现实,更主要的是她心计多端,专横冷酷,她不仅是韩于奇与粱冰玉爱情的障碍,而且对新月与楚雁潮的师生恋又横加干涉,造成他们父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作者以这样一个形象作为回族传统信仰一一伊斯兰的象征,无疑是丑化伊斯兰,把回族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切挫折和不幸都归咎于伊斯兰.
小说一再描绘、渲染的那种葬礼和坟场气氛又时时揭示读者:穆斯林已走人穷途末路.
众所同知,一弯新月是伊斯兰的象征,它象征着崇高、清净和希望.可小说
和其主人公的命运却含有另一种深刻的寓意:"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的是"新月".直接点示着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精心描绘和通篇安排的确可谓独具匠心,不愧为大家手笔.它的主旨清晰可辨,它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回族的传统信仰——伊斯兰,已成为回族前进的障碍和束缚,它导致了回族的悲剧,把回族引入坟场;甚至伊斯兰最早传人中国、形成回族都是一场历史悲剧.回族只有挣脱伊斯兰的束缚,只有埋葬伊斯兰,才能摆脱悲剧命运.这就是小说的主题.
回族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果真如此吗?
众所周知,回族是伊斯兰传人中国后,在伊斯兰的凝聚作用下,各民族成分
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历史上,它曾过自己辉煌的兴盛时期,也出现过衰微,
更历经迫害和摧残.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它发生了许多变化,失去了母语,失去了外部特征,甚至失去了血统,唯有那宝贵的信仰代代相传、恪守不逾.这宝贵的信仰是回族赖于生存的根本,是回族文化的灵魂,它深深地影响着回族的心理意识和文化、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它赋予回族一种顺应社会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回族在每一次关系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都适时地作出顺应社会发展的变革.明代的经堂教育,清初的伊斯兰汉文译著运动,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每一次都给回族带来一次文化、经济的繁荣,使回族从每一次衰微中振兴起来,渡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发展壮大.试问,没有伊斯兰,没有以伊斯兰信仰为基础的三次文化运动,会有今天的回族和回族的发展吗?
尽管象韩子奇、梁冰玉和新月这样或传统意识淡漠、或已脱离传统,甚至背叛了传统的人在回族现实生活中的确不乏其人,但他们只是在一定时代中脱离了回族母体的一少部分特殊的时代产物,新月的异化只是回族发展中的支流,不能代表整个回族,代表回族的永远只是它的人民一一大多数信仰伊斯兰的穆斯林.毋庸讳言,回族的传统和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阴暗面,这也只属少数现象,更不能归咎于伊斯兰。相反,回族传统和现实中存在的弊端和阴暗面恰恰是背离了伊斯兰原则所造成的,了解伊斯兰基本信仰和基本原剐、了解《古兰》和《圣训》的每个人都知道,伊斯兰为穆斯林制定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这些,恐怕作者都不知道.她对回族。对穆斯林生活、对伊斯兰知道得太
少,甚至根本不懂回族.
仔细观察小说的具体描写,不难看出作者并不了解穆斯林生活.每个熟悉穆斯林生活的人都会感到,小说中对穆斯林生活礼仪的描写是那样的生硬,那样不自然,象是从什么上面剪下来贴上去的标鉴.韩太太粱君碧这一形象的描写更是重背离穆斯林的生活现实.虔诚看守斋拜的穆斯林妇女大都性格和蔼善良,也不会衣着短袖,更不可能沉湎于麻将桌上.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描写,如果不是不了解穆斯林生活的话,那一定是怀有某种恶毒的用心.
这些不仅与穆斯林生活现实不相符,我想也是广大穆斯林所难以接受的.
正是因为作者并不了解回族,不了解穆斯林生活,才以极端民族虚无主义态度错误地为读者描绘了一场回族的悲剧,错误地将悲剧归咎于回族的传统信仰——伊斯兰,并错误地预示了回族今后的命运.
回回民族是一个在历史的夹缝中顽强生存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的民族消亡了.而回族在强大的汉文明的重重包围之中,抵御了明王朝的强制性汉化政策,经历丁清王朝接二连三的灭绝性大屠杀,它不仅没有走向消亡,反而能发展壮大,这在人类史上也是一个罕见的奇迹.它之所以表现出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有着伊斯兰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尽管传统在一代回族人中曾经失落,尽管回族青年一代曾一度困惑,但这与千百年来它所经历过风风雨雨相比算不了什么.从前,它走过了所有的艰难险阻,今后也绝不会走进坟场.关于回族民族的命运,我想告诉《葬礼》的每一位读者:
真正的新月的路没有走完,千千万万个"新月",将继续沿着祖祖辈辈千百年
没有走完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708258.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19
即使将《穆斯林的葬礼》一书置于当今世界文学之林,它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杰作!霍达以她丰富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穆斯林琢玉世家三代人六十多年风雨飘摇的生活历程,描绘了一支穆斯林民族在两种民族文化的交融冲突中顽强生存的画卷。其中,两个不同时代的爱情悲剧尤其使人久久地掩卷沉思,难以释怀。
韩子奇从一个远途朝觐的流浪儿成为“玉王”梁亦清的单传徒弟,其后又在师傅含冤殁世后忍辱复仇,十年磨剑乃终成大器。他本应该是最幸运的人,然而命运弄人,他却成了最不幸的人,与师妹梁君璧的结合从更多意义上来说是为了报师傅的知遇之恩和重振师业“奇珍斋”。这庄严神圣的使命感激励了他一辈子,也毁了他一辈子;既成就了他,又沉重地压了他一生。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与师妹梁君璧的感情也日渐淡膜疏远,成为同床异梦的名义夫妻。梁君璧的性格执拗倔强,有骨气有主见,但其致命伤是没文化。无知和愚昧像魔鬼附身一样使她日益变得乖张粗俗、阴鸷势利,一生钻在钱眼里。“同是天涯沦落人”,流亡英伦的小师妹梁冰玉以其奔放开朗、“我爱,我恨”的鲜明性格在韩子奇半已麻木的心河中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了阵阵涟漪,也使师兄已近封存的心扉訇然敞开。他们的结合虽然存在着同病相怜的偶然性,是在绝望和麻痹中绽开的艳丽之花,却又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压抑日久的人性的自然爆发。但也许正是这种悖逆的感情在穆斯林眼中被视为是不道德的,故而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不可避免的悲剧性。新月作为两人爱的结晶,尽管也给他们带来了短暂而苍白的喜悦,却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冥冥上苍可怕的谶语,两人只有凄然分手,天各一方。
楚雁潮与韩新月的爱情则为超越了师生、朋友、知己乃至生与死的一种崇高的精神之爱。它完全不同于柏拉图式纯精神的爱,也不同于简爱与罗彻斯特平等理解的爱,更不同于希刺克厉夫对凯瑟琳疯狂偏执的爱,应该说它是我目前所读到的爱情篇章中最辉煌的一页。韩新月聪颖好学、秀外慧中,具有超凡脱俗的独特气质,她是一株清新馥郁的奇葩,在楚雁潮心中,她就是一个美丽空灵的诗魂。但如此一个粉妆玉琢的精灵,命运却赋予了她一个凄惨悲凉的苦难人生。她是叛逆的父母的爱情结晶,却无辜地承受着命运恶意的播弄,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经常不安地忍受着由父亲与养母长期的敌对情绪所带来的迷惘与痛苦,确如她哥哥天星所说:“她太苦了”。这时,楚老师,她崇敬与爱戴着的师长、知己走进了她焦渴欲枯的心田。在楚老师滴滴甘霖的细心呵护下,新月枯灼的心田复活了,两人徜徉在爱情的“伊甸园”中。呵,这是一种怎样美好的意境啊:有明月清泉,熏风松涛,素湍绿潭,巉岩漱玉......可恨幸运女神刚要向她抛撒美丽的花环,地狱的恶魔就急掣夺命的巨斧汹汹而来,可怜的女孩才体会到甜密的爱情与温馨的母爱时,生命之门已经永远将她拒之门外,只留下楚雁潮一人黯然销魂与读者欷歔不已的叹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样美好感人的爱情却最终落得香消玉殒、茕茕孑立的结局,何其使人痛哉!
读完此书后,不知怎么地我想起了霍达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未穿的红嫁衣》,两本书在创作上都表现出了平淡中见真情,以情感人的特点。在人物塑造方面,从执拗坚强、聪明漂亮的梁冰玉身上可以看到女教师郁嫏环的影子,从博学能干而爱情不幸的韩子奇身上也有市委书记李言的影子,而泼悍无知的梁君壁则活脱脱是李言妻何骊珠的翻版。但他们的性格又不尽相同,韩子奇能干的外表下隐藏着懦弱(对妻子的不忠使他始终感觉在妻子面前理不直气不壮),梁君壁泼悍之中也不失难得的善良与同情心,郁嫏环没有梁冰玉那种敢爱敢恨义无反顾的韧性,而新月与李言的女儿李盼之间更有着天壤之别。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都是处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中的“这一个”,唯其如此,其一投手、一举足都能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人难以忘怀。于平淡中见工夫的作家并不多,比如汪曾祺、张中行等就是属于这一类的,今观霍达,亦有如是之感。
本书当之无愧地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其他获奖书目为路遥《平凡的世界》、凌力《少年天子》、孙力和余小惠《都市风流》、刘白羽《第二个太阳》、萧克《浴血罗霄》、徐兴业《金瓯缺》),“那传奇般的人物故事和丰厚的人性深度,那凝重深沉的家族变迁史和清婉凄美的文笔风采,以历史的和美学的极高品位,展示着新时期文学的又一丰碑”(姚明强《黄土地上的一弯新月----评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原载〈中文自修〉1992年第5期第37-38页),的确如此,我个人也认为《穆斯林的葬礼》是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部,但愿能经常读到这样的佳作。
关于《穆斯林的葬礼》的书评已是连篇累牍,其中不乏珠玑之语,某才疏学浅,实在想不出该从什么角度来切入,想了半天觉得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两代人惊天动地摄人心魂的爱情了,便不揣冒昧涂鸦了一些所谓的文字来狗尾续貂。仓促草撰,有疏漏失误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小说写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生活,歌颂回族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壁长于心计,次女冰玉娇小任性。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卖买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他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壁,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随姐夫远行。在伦敦冰玉与亨特之子奥立佛相恋,可是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却不幸丧生。韩子奇与梁冰玉在海外相依为命十年,旷男怨女终于结合并生下女儿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收留新月为自己女儿,冰玉远走他乡。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可是红颜薄命,新月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悲痛欲绝。

这是一本很感人的书。我是在一年前读的,当时只用了一周就看完了,但是哭了半个月,伤心了一个月,感动到现在!
刚开始读时,惊叹于其中包含的广阔的知识,从历史地理到文学风俗再到少数民族的民风习惯和陌生但是吸引人的玉器知识和宗教的信仰。随着故事的逐渐清晰,所有的文化底蕴全部融会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了。
其中感人的感情有很多:有矛盾的“母女情”,有深沉的“父女情”,有浓厚的“兄妹情”,有深刻的“爱情”,有亲切的“同学情”等等。这里是一部集合了世间最真挚,最纯洁,最无私,最美好的感情,加上作者细腻的文笔及本身就感人的故事,这部索泪的书就展现出来。它可以激起任何一个人的共鸣!!!
它也绝对值得你去看!!!
第2个回答  2008-01-19
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以下简称《葬礼》)1989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后,在回族当中引起很大反响.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影响更加广泛.最近又在搬上银幕.
小说问世以来,文学评论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因小说中有许多穆斯林生活礼仪的描写,且使用了一些穆斯林日常用语,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和对穆斯林的传统已经陌生或已不了解的回族群众对小说也抱有好感.小说在结构设置、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及文学技巧上,其艺术手法的确比较出色,但透过这些具体的文学表现形式,每一个熟悉穆斯林生活、了解回族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小说所反映的穆斯林生活和回族历史发展的命运严重失实,其主题思想存在严重错误.应予指出,
小说以洋洋数十万言的巨大篇幅,描写了本世纪初至六十年代北京一回族玉器世家三代人六十年间的命运变幻.其中主人公韩子奇、韩新月父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是小说着墨最多的主要情节;小说一再描写和渲染的那种坟场与葬礼的悲凉气氛是笼罩全篇的主调;最终以新月的葬礼结束全篇.
和许多善良的读者一样,初读《葬礼》也曾为其优美的文学语言和动人的故
事情节所吸引,但掩卷之余,总有许多惑不解之处.为什么小说偏偏命名为《穆
斯林的葬礼》?为什么主人公韩子奇最终回归为汉族人?为什么新月最终被无情地
埋葬?韩太太梁君碧这一形象总是那么别扭,让人难以接受,她为什么以这种形象
出现?而始终笼罩读者的悲凉气氛,时时使人有一种徘徊于坟场的感觉.……重读
之后,仔细品味,方才明白这部小说的主题.
文学是反映现实并为现实服务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它一定的现实目的, 《葬礼》也同样如此.这部小说是运用象征手法写的,其中每一个情节的安排,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它特定的寓意.
小说描写了‘玉器梁’一家三代人六十年间的命运兴衰.小说开始时出现的那位虔诚的缠头穆斯林老人吐罗耶定,收养了一个汉族孤儿,并使他成为穆斯林的伊布拉欣.吐罗耶定带着伊布拉欣云游四方,最终要去的是圣地‘克尔白’.他们来到北京, ‘玉器梁’家门楣上的“清真言”“都阿”把他们师徒二人引到了梁家.伊布拉欣就此留在了粱家,吐罗耶定独自一人向着西方,向着‘克尔白’方向去了。从此,伊布拉欣成了梁家的一员.故事由此展开.伊布拉欣后来成了粱家的女婿,并继承了梁家的家业.时代变换,命运兴衰,这个家最后衰落了,并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悲剧之中.
那位缠头穆斯林老人无疑是回族的传统信仰——伊斯兰的象征;而开始时出的另外一位充满神秘的人物、"博雅宅"原来的主人"玉魔"老人则象征着中国传统的汉文化。这两种文化都曾影响着回族.小说后来的发展是,那位缠头穆斯林老人早已远去西方,不再复返;而‘玉魔’老人却时时隐现,深深地影响着‘玉器粱’一家.伊布拉欣从吐罗耶定那里继承的只是穆斯林的名称和形式,而精神实质并不具备穆斯林的思想意识,心理深处仍然是深厚的汉文化观念。所以,早先的伊布拉欣还是回归为汉族人韩子奇。最终他向妻子梁君碧道出了自己的心理:“我……不是回回! ”“ 吐罗耶定巴巴收养了我,可是我欺骗了他,也欺骗了师傅,欺骗了……你!”
小说精心描绘的这条线索,寓示了回族发展的命运,也预示着回族未来发展的方向。
小说对韩子奇、新月父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的描写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寓意更是深刻而具体。
韩子奇与妻妹梁冰玉的变态爱情,本身就是向穆斯林道德观念和伊斯兰婚姻制度的挑战,并且寓示读者,回族上一代人曾试图挣脱传统的束缚,但他们失败了,他们的爱情以悲剧告终。 ,
他们变态爱情的结晶——新月,是回族青年一代的象征,她对她的汉族教师楚雁潮的那种可抛开传统、不顾一切的爱,又是对穆斯林传统的新的一轮的叛逆,寓示着回族青年一代又继续在挣脱传统的束缚.这场爱情同样以悲剧告终。
新月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她的悲剧的重要根源。这先天性心脏病似乎又喻示着回族青年一代从血统中继承来的传统,这传统注定了新月不可逃脱的悲剧性命运,新月最终被送进坟场,小说以此预示了回族青年一代未来的命运.
韩子奇、新月父女两代人的爱情都以悲剧结束了,而这两场爱情悲剧都与韩子奇的妻子"韩太太"梁君碧有着深深地联系.韩太太是韩子奇一家唯一一个看守斋拜的虔诚的穆斯林,她在小说中无疑是被作为回族传统信仰——伊斯兰的象征.这样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妇女,却常常身着短袖衣衫,而且常常沉湎于麻将桌上,形象不伦不类,且不说这严重违背穆斯林的生活现实,更主要的是她心计多端,专横冷酷,她不仅是韩于奇与粱冰玉爱情的障碍,而且对新月与楚雁潮的师生恋又横加干涉,造成他们父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作者以这样一个形象作为回族传统信仰一一伊斯兰的象征,无疑是丑化伊斯兰,把回族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切挫折和不幸都归咎于伊斯兰.
小说一再描绘、渲染的那种葬礼和坟场气氛又时时揭示读者:穆斯林已走人穷途末路.
众所同知,一弯新月是伊斯兰的象征,它象征着崇高、清净和希望.可小说
和其主人公的命运却含有另一种深刻的寓意:"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的是"新月".直接点示着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精心描绘和通篇安排的确可谓独具匠心,不愧为大家手笔.它的主旨清晰可辨,它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回族的传统信仰——伊斯兰,已成为回族前进的障碍和束缚,它导致了回族的悲剧,把回族引入坟场;甚至伊斯兰最早传人中国、形成回族都是一场历史悲剧.回族只有挣脱伊斯兰的束缚,只有埋葬伊斯兰,才能摆脱悲剧命运.这就是小说的主题.
回族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果真如此吗?
众所周知,回族是伊斯兰传人中国后,在伊斯兰的凝聚作用下,各民族成分
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历史上,它曾过自己辉煌的兴盛时期,也出现过衰微,
更历经迫害和摧残.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它发生了许多变化,失去了母语,失去了外部特征,甚至失去了血统,唯有那宝贵的信仰代代相传、恪守不逾.这宝贵的信仰是回族赖于生存的根本,是回族文化的灵魂,它深深地影响着回族的心理意识和文化、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它赋予回族一种顺应社会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回族在每一次关系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都适时地作出顺应社会发展的变革.明代的经堂教育,清初的伊斯兰汉文译著运动,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每一次都给回族带来一次文化、经济的繁荣,使回族从每一次衰微中振兴起来,渡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发展壮大.试问,没有伊斯兰,没有以伊斯兰信仰为基础的三次文化运动,会有今天的回族和回族的发展吗?
尽管象韩子奇、梁冰玉和新月这样或传统意识淡漠、或已脱离传统,甚至背叛了传统的人在回族现实生活中的确不乏其人,但他们只是在一定时代中脱离了回族母体的一少部分特殊的时代产物,新月的异化只是回族发展中的支流,不能代表整个回族,代表回族的永远只是它的人民一一大多数信仰伊斯兰的穆斯林.毋庸讳言,回族的传统和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阴暗面,这也只属少数现象,更不能归咎于伊斯兰。相反,回族传统和现实中存在的弊端和阴暗面恰恰是背离了伊斯兰原则所造成的,了解伊斯兰基本信仰和基本原剐、了解《古兰》和《圣训》的每个人都知道,伊斯兰为穆斯林制定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这些,恐怕作者都不知道.她对回族。对穆斯林生活、对伊斯兰知道得太
少,甚至根本不懂回族.
仔细观察小说的具体描写,不难看出作者并不了解穆斯林生活.每个熟悉穆斯林生活的人都会感到,小说中对穆斯林生活礼仪的描写是那样的生硬,那样不自然,象是从什么上面剪下来贴上去的标鉴.韩太太粱君碧这一形象的描写更是重背离穆斯林的生活现实.虔诚看守斋拜的穆斯林妇女大都性格和蔼善良,也不会衣着短袖,更不可能沉湎于麻将桌上.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描写,如果不是不了解穆斯林生活的话,那一定是怀有某种恶毒的用心.
这些不仅与穆斯林生活现实不相符,我想也是广大穆斯林所难以接受的.
正是因为作者并不了解回族,不了解穆斯林生活,才以极端民族虚无主义态度错误地为读者描绘了一场回族的悲剧,错误地将悲剧归咎于回族的传统信仰——伊斯兰,并错误地预示了回族今后的命运.
回回民族是一个在历史的夹缝中顽强生存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的民族消亡了.而回族在强大的汉文明的重重包围之中,抵御了明王朝的强制性汉化政策,经历丁清王朝接二连三的灭绝性大屠杀,它不仅没有走向消亡,反而能发展壮大,这在人类史上也是一个罕见的奇迹.它之所以表现出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有着伊斯兰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尽管传统在一代回族人中曾经失落,尽管回族青年一代曾一度困惑,但这与千百年来它所经历过风风雨雨相比算不了什么.从前,它走过了所有的艰难险阻,今后也绝不会走进坟场.关于回族民族的命运,我想告诉《葬礼》的每一位读者:
真正的新月的路没有走完,千千万万个"新月",将继续沿着祖祖辈辈千百年
没有走完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参考资料:原作者:伊斯哈格.马彦虎

看一下复述下来就可以了 不用死记硬背 还有它是中国人写的 不是外国文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