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学生一怕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1. “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周树人”

“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周树人”很形象的说出青年学生学习语文的薄弱环节,和学习中的苦恼。其实没什么可怕的。就是没“塌下心来”认真对待语文课。也是应试教育的“短路”所致。

一怕文言文,就是语法词汇和现在有所区别罢了,也是汉语,现在也在应用,不过应用面小了。解决这个“怕”字,很简单。把学过的课文逐字逐句翻译一遍,就基本解决,把特殊句型,“活用”整理一下,连例句一起背一遍就OK了。二怕写作文,这是应试教育的苦果,孩子们只能应付考试,不会观察生活,不会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提炼主题。老师用“八股”教作文,学生靠“编”写作文,害了一代人。以至于目前的在校生只喜欢“超越”“妖魔”“幻觉”,不懂得形象,不懂得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把胡编乱造看成“佳作”。很可怕。纠正的办法,几乎没有。作文成绩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暂且放在大学后或就业后处理吧。

三怕周树人,就是不会阅读分析。不会欣赏优秀的作品。不会品味,不知道作品的优劣。就是靠“猎取”“好玩”“悬念”来评价作品。不但怕“鲁迅”甚至不懂“舒婷”。语文课课文分析一般占用教学时间很长,但为了升学率,只练“答题”学生不会“咬文嚼字”,所以才有怕字。这实际上是对语文教学的批评。纠正办法很容易,就是从细微入手,选择典型文体,按句段分析,把规律交给学生,阅读分析就容易了。如果这样做好了。学生就会写作文了也就不怕作文了。

三怕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解决三怕,如果回归到考试得高分,那今后还会“三怕”。

这其实是中学生的“民谣”(顺口溜)在课改中有学者借用此语。说明鲁迅的作品难懂,所以新课本只保留三篇鲁迅的作品。我也是借题发挥。

2. 青年文摘的某一期里有一篇关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2009-08-12 鲁迅作品被指生涩难懂,在中学校园里甚至流传顺口溜——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昨天,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学者和中学语文老师一起,就新时代如何读鲁迅作品再度展开了探讨。 鲁迅作品成了语文课的“鸡肋”? 论坛现场来了很多老师称学生们反映“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

“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 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感叹,其实孩子不爱学鲁迅的文章,还是现在教育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开始介绍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要孩子们攻克学习堡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一提鲁迅,大家就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

这种误读,大部分是教学中带来的。这样怎么能完整地认识鲁迅的作品呢?” 教授不解:“这样好的作品,有什么理由不进教材?” 原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铁仙教授,多年来一直参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面对来自网络、校园的质疑声,王铁仙教授疾呼:“中学语文教材绝不能没有鲁迅作品。”

王铁仙告诉记者:“就拿《祝福》一文来说吧,这部作品将人物、情节、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一部短篇小说的完美特征。这样好的作品,有什么理由不把它选进我们的教材中去?”王铁仙认为,鲁迅的文章并不全是生涩难懂的,一些诗歌、散文照样很生动,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风筝》等等,其实孩子们是能接受和喜爱这样的文章的。

“鲁迅精神不仅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们大可以选一些孩子能读懂的文章,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鲁迅。”网上力挺鲁迅先生的网友也表示:“鲁迅乃一代文学宗师,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绝非他人可比!好比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怎么能不学鲁迅的文章?”《钱江晚报》。

3. “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周树人”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周树人”很形象的说出青年学生学习语文的薄弱环节,和学习中的苦恼。

其实没什么可怕的。就是没“塌下心来”认真对待语文课。

也是应试教育的“短路”所致。 一怕文言文,就是语法词汇和现在有所区别罢了,也是汉语,现在也在应用,不过应用面小了。

解决这个“怕”字,很简单。把学过的课文逐字逐句翻译一遍,就基本解决,把特殊句型,“活用”整理一下,连例句一起背一遍就OK了。

二怕写作文,这是应试教育的苦果,孩子们只能应付考试,不会观察生活,不会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提炼主题。老师用“八股”教作文,学生靠“编”写作文,害了一代人。

以至于目前的在校生只喜欢“超越”“妖魔”“幻觉”,不懂得形象,不懂得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把胡编乱造看成“佳作”。

很可怕。纠正的办法,几乎没有。

作文成绩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暂且放在大学后或就业后处理吧。

三怕周树人,就是不会阅读分析。不会欣赏优秀的作品。

不会品味,不知道作品的优劣。就是靠“猎取”“好玩”“悬念”来评价作品。

不但怕“鲁迅”甚至不懂“舒婷”。语文课课文分析一般占用教学时间很长,但为了升学率,只练“答题”学生不会“咬文嚼字”,所以才有怕字。

这实际上是对语文教学的批评。纠正办法很容易,就是从细微入手,选择典型文体,按句段分析,把规律交给学生,阅读分析就容易了。

如果这样做好了。学生就会写作文了也就不怕作文了。

三怕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解决三怕,如果回归到考试得高分,那今后还会“三怕”。采纳哦。

4. 中学生为什么怕读鲁迅作品

图说:鲁迅(资料图) 据说,中学校园里流传着一句带有调侃意味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说句实在话,当年我是中学生时,也的确很怕读鲁迅的作品。平心而论,这实在不能怪我们年轻的中学生,除了鲁迅的专业研究人员和爱好者,很多成年人面对鲁迅的文章也很头疼。

据说很多中学老师也很怕讲鲁迅的文章。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下面试着作一些探讨,不一定对。

首先不能不说是意识形态的影响。 ***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高度评价鲁迅:“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这成为钦定的鲁迅的历史形象,在很长时间以内成为研究鲁迅的不容置疑的唯一标准,也成为学校讲授鲁迅作品的政治和思想的唯一标准。事实上,鲁迅离这个标准的距离是很远的,用这个标准去硬套鲁迅作品的结果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据说,刘半农曾经赠给鲁迅“托尼思想,魏晋文章”的对联,意思是:思想来自托尼,文章师法魏晋。托尼是指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和尼采的个人主义。

当时鲁迅的朋友们认为很恰当,鲁迅自己也不反对。应该说,鲁迅的思想是相当复杂的,这里想指出的是,可以明确地说,鲁迅的主流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他本人也不是国民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 *** 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战士”。

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不知道他这些话跟那些革命、战斗的思想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学生最常发出的疑问。当然,用“革命战士”的政治标准去解释鲁迅的文章,在很多情况下,自然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也确实让我们的语文老师相当为难,谁也没有能力跨过真实的鲁迅和“革命战士”鲁迅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过分的政治性解读,将鲁迅作品中那些可爱的值得反复玩味的艺术因素和宝贵思想反而冲淡了,甚至消解掉了,文章最后只剩下了面目可憎的政治空壳。

面对那些被人为赋予了本来并不存在的政治意义的文章,谁也不会因喜爱而阅读。面对的是一个虚假的形象,自然无法激起敏感的青年学生的热爱之情。

第二,鲁迅的一些小说确实存在概念化的问题,导致作品的可读性变差 鲁迅的小说采用白描和象征的手法,需要在极短的篇幅内,完成作者对自己预设的概念性人物或事件的演绎,紧紧围绕主题布局谋篇,强调故事的象征意义,非常适合作为小说写作技巧的范本。但结构精致、文字简练的作品,观念先行的色彩也很明显。

概念化色彩较浓的作品,其审美性就变差,难以激发读者的艺术审美兴趣。没有足够的写作背景交待,以及对作品的表现思想,甚至是“微言大义”的充分说明,学生确实难以看懂这些作品,也无法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自然也就不会喜欢阅读了。

鲁迅的小说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确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但对于普通读者,尤其是中学生,作品的可读性总体上是比较差的。连可读性较强的《阿Q正传》也存在概念化的毛病。

当时另一个作家茅盾创作的《子夜》,也明显带有“主题先行”的概念化痕迹。 第三,鲁迅的一些杂文论战色彩浓厚,现代人难以理解作品的意义 鲁迅的杂文被喻为“匕首”、“投枪”,战斗性很强,杀伤力也相当大。

他的大部分杂文,特别是后期的杂文,针对的是个人或具体事件,以论战取胜为目的,政治色彩相当浓厚,有的甚至流于人身攻击。 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当时的人和事都已经成为了陌生的历史,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理解这些文章原有的意义。

如果没有比文章本身还要复杂得多的,相关背景和人物的详细介绍,我们甚至连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也不一定能搞得清楚。 而且,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理性地看,鲁迅的不少文章也有失之偏颇之处,有的甚至表现出意气用事,缺乏理性精神。

如果我们拿这些“战斗性”的杂文给学生阅读,则出现学生读不懂,老师讲不了的情况在所难免。 第四,鲁迅的文字和语言比较生涩难懂 这确实是存在的,是时代给鲁迅作品烙上的印记。

但根据我的观察,真正难懂的不是鲁迅的文字本身,而是教材把看起来就是这个意思的句子,非要解释成另外一种意思(当然是高深的政治色彩浓厚的含义),于是就出现了大家弄不懂的情况,因为大家不明白这句话为什么就能解释成那个意思。这就要归因于对鲁迅作品的政治性和概念化的解读。

那么,鲁迅作品应不应该进入中学课本呢? 回答毫无疑问是肯定的。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作品适当选几篇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我们的学生不能缺少鲁迅的艺术和思想的滋养。 怎样才能不让学生怕鲁迅的作品? 首先是选用的标准。

我认为应该选那些可读性强、容易理解的小说、散文,以及具有历史反思和社会批判意义的杂文,而不应选那些时代印记强烈、用于论战、对具体的人和事。

5. 为什么中学生要学习古文

其实古时候的人学的都是这个

他们也是从小就学古文

算是对前人文化的传承

现代文化教育方式的改革

导致很多人对古文的错误理解

觉得现在用的是白话,为什么还要学古文

这些还得靠后人来改革

所以只有学好了

才有发言权

如果只是因为学得不好,给自己找借口

那就不要了

这个社会很现实的

只有学习好,学历高,能力强,才能在社会立足

总有一天你会长大

自然就会明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