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发展史如何?

如题所述

美国航母
航空母舰是一种离奇的庞然大物,它具有最强大的威力,但又不堪一击。过去,它曾驰骋疆场,风靡一时。1940 年以前,航空母舰还被海军里的许多人看作是附属于战列舰的舰只,然而仅仅过了 5 年,它就取而代之,淘汰了战列舰。如今 60 多年过去了,人们对航空母舰的前途众说纷纷,有许多人认为,这种庞然大物注定要衰亡。

常常有人说,战列舰耗资太大。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最末一代航空母舰,耗资同样惊人,配备的舰员更多。现在,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造价平均大约 40 亿美元,舰员超过 6,000 人。

回答上述种种疑问决非三言两语,这困于一个简单事实:不论是最原始还是最先进的航空母舰都具有双重用途,即能使人们同时征服海洋和天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 2/3,在人类试图控制海洋时,具有有效控制海洋手段的人们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同样,征服天空的权力,是属于那些实力强大的人。但是,大海是难以驾驭的,它浩瀚无垠,早期的飞机无法跨越。还有,即使在今天,超音速远程飞机一旦离开陆地,在海上进行任何距离的飞行,也会遇到麻烦。天空是没有界限的,但地球上的海空却是许多岸基航空部队无法逾越的一道屏障,这种情形还要继续下去。

初期航空母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它使人们很快认识到了航空母舰的潜在价值。1908 年,美国海军曾准备让一架飞机从一艘战列舰上起飞,由于它没有购买任何飞机,结果两年来一事无成。倒是一篇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航行在汉堡-美国航线上的一艘德国邮船准备让一架携带邮件的飞机从它的前甲板平台起飞,来加快向纽约投递邮件。这是在空中发生战争的第一个信号。人们当即怀疑,德国军事当局以邮政为掩护,正在试验一项攻击美国的新技术。这篇报道,使不久前负责与飞行事务保持联系的海军物资局局长助理华盛顿·欧文·钱伯斯海军上校受益不浅。他迅速获准负责飞机在军舰上起飞的试验,并于 1910 年 1 月 9 日,在新型巡洋舰“伯明翰”号的前甲板上安装了一个起飞平台。

华盛顿·欧文·钱伯斯海军上校

钱伯斯物色飞行员比物色军舰还难。但是,在探询了包括威尔伯·莱特在内的好几位飞行家后,他遇到了与另一位大名鼎鼎的飞行先驱格伦·柯蒂斯一道工作的表演飞行员尤金·B·伊利。伊利表示愿意为海军干这件事。为了敲打一下美国海军,《世界报》决定支持另一位柯蒂斯飞行员 J·麦克迪从航行在汉堡-美国航线上“宾夕法尼亚”号邮船上起飞的尝试,这就增加了这一计划的戏剧性。麦克迪在 11 月 12 日试飞,但他起动引擎时,螺旋桨打到加油用的一个油壶,破坏了桨叶。

在这一竞争的推动下,诺福克海军船厂第二天(星期天)大干了一整天,在“伯明翰”号的前甲板上方装了起飞平台。这是一个长 25.3 米、宽 7.3 米的木质跑道,从巡洋舰的舰桥开始平缓地向前甲板倾斜。11 月 14 月晨,伊利的柯蒂斯推进式双翼机被吊上军舰,飞机经过改装,装了两个气囊,以便失去高度撞到水面时减少飞机的冲力。

“伯明翰”号按时驶出汉普顿水道,进入切萨皮克湾,沿途有 4 艘驱逐舰在固定地点为它保驾,下午 3 时左右,天气好转,可以进行试飞。当巡洋舰平稳地以 10 节航速耕波犁浪时,伊利发动了他的 50 马力引擎,开始从跑道上下滑。双翼机离开跑道,眼看着它一个劲地往下跌,机轮、气囊和螺旋桨的叶梢碰到了水面,观看这次起飞的人都为伊利捏把冷汗。但是,尽管螺旋桨受了些损伤,它仍然在旋转,使飞机开始爬高。飞机离开了军舰,渐渐消失在蒙蒙细雨中。世界上飞机第一次从军舰上起飞获得了成功。

1910 年 11 月 14 月,伊利从“伯明翰”号起飞

天空灰沉沉的,伊利很快无影无踪。他在离军舰大约 2.5 海里的地方安全降落。这件事立刻轰动了美国海军。钱伯斯提出,所有的巡洋舰都应装上这种平台。同时,还有人提出了把起飞平台装在战列舰炮塔上面的设想,以及一些奇特的见解。幸运的是,这股热情没有就此完结,“伯明翰”号试飞的主要结果是,美国海军在 12 月里选派了第一个飞行学员西奥多·G·埃利森海军上尉,去接受格伦·柯蒂斯的训练。

下一步计划更加雄心勃勃。钱伯斯获准让尤金·伊利在重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上降落。这次飞行难度更大,对军舰本身也有相当危险。在巡洋舰舰尾上方安装了一长近 30 米、宽 9.6 米的平合,平台从主桅底部开始一直伸向舰尾之外,外伸板是倾斜的。这次飞行做了这样的安排:伊利在军舰航行时降落,以便能利用逆风的风速,比较容易地控制飞机。他的飞机没有制动装置,舰上的降落阻拦装置也很原始,是由 22 根两端系有沙袋的拦阻索组成的。

1911 年 1 月 18 日这天,旧金山湾的天气不好。更糟糕的是,“宾夕法尼亚”号舰长认为该舰所处的水域太小,无法进行机动,于是决定抛锚,让舰尾迎风。对任何飞行员来说,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样的配合实在是糟糕造项。也许伊利对这种情况下难以克服的危险全然无知,他驾驶飞机飞向“宾夕法尼亚”号,降低高度冲向舰尾。当飞机贴近平台的倾斜尾板时,他拉起飞机,然后关闭引擎。由于飞机的冲力和顺风,轮架下面的挂钩只挂住了后 11 根拦阻索,飞机在距平台前端 9 米的地方停了下来。

1911 年 1 月 18 日,伊利降落在“宾夕法尼亚”号

尤金·伊利的成功标志着海军航空兵襁褓阶段的开始。不过,当时对此寄以厚望,条件并不成熟。伊利是一位娴熟的表演飞行员,一个专门拍危险镜头的杂技演员,所以才敢冒生命危险在舰上降落。仅就这一点而言,美国海军要有足够的飞行员和飞机随时完成飞行任务,尚需有待时日。此外飞机本身还处在早期开发阶段,既没有跟地面进行通讯的设备,也没有装备比手榴弹杀伤力更大的武器。上述情况,对于人们了解为什么抛弃能够在甲板上降落的陆上飞机,转而研制水上飞机,不无益处。水上飞机是机翼装有浮筒的专门设计的一种飞机,或者在机轮旁边装有气囊,能够浮在水面的陆上飞机。象伊利那样,水上飞机从坡道上起飞,可以在母舰附近水面降落,然后用吊杆吊到甲板上。1911 年 2 月,格伦·柯蒂斯在圣迭戈港进行了这一试验,军舰仍然是“宾夕法尼亚”号。

为了继续进行飞行试验,美国国会在一个月以后给海军拨款 2 万 5 千美元。正如钱伯斯海军上校所说的那样,不到一年时间就取得了几项惊人的进展:从飞机上可以照相;飞机能一气飞行好几个小时;中等风浪的情况下可以把飞机吊到舰上。不久,第二名海军军官约翰·罗杰斯海军上尉被送到莱特兄弟那里受训。海军购买了两架柯蒂斯式 A-1 型飞机和一架莱特式飞机。1911 年 7 月,飞机进行了第一次试飞。

挫折也随之而来。1911 年底,尤金·伊利功成名就才几个月,便在一次事故中丧生了。除了一封感谢信外,对于伊利的飞行,美国海军没有给予任何报酬,只有一家私人基金会为他支付了 500 美金,这么是个绝妙的讽刺。25 年后美国国会给他追授一枚飞行十字勋章承认了他对美国海军航空兵事业的贡献。

1914 年 4 月,当美国和墨西哥再次发生纠纷的时候,美国海军有 12 架水上飞机。为了显露新式空中武器,其中 6 架被派到维拉克鲁斯进行侦察。它们由“密西西比”号战列舰搭载,出色地为登陆部队完成了侦察任务。但一位飞行员在他的飞机水平尾翼带着一弹孔返回时,新间界竟把这件事报道成“第一次空战”,这未免有些滑稽。

第一个原始的弹射器,是 1911 年由西奥多·埃利森海军上尉在纽约哈蒙德港格伦·柯蒂斯工厂里制造的。那只是一个由 3 根下斜的绳索和一块砝码组成的加速器。负责海军飞行的钱伯斯海军上校看到这种设计有缺陷,于是不屈不挠地改进自己的弹射装置。他的装置使用压缩空气,很象一个鱼雷发射管,把飞机推出军舰的甲板。1912 年 6 月,这个装置造好,安装在安纳波利斯的桑提码头上。这一年的 11 月 12 日,埃利森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弹射起飞。此后继续进行试验,1915 年 10 月,在“北卡来罗纳”号装甲巡洋舰的后甲板装了一部弹射器的试验样机。1915 年 11 月 5 日,它弹射起飞了一架柯蒂斯 AB-3 式飞机,飞行员亨利· C·马斯丁海军少校。1917 年初,“西雅图”号和“亨廷登”号装甲巡洋舰上装上了这样的弹射器,在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弹射器使被拆掉,原因是它们影响军舰为船只护航。

1915 年 11 月 5 日,马斯丁驾机作首次弹射起飞

1920 年 7 月,美国海军提出了 3 年内建造 4 艘航空母舰的计划。一年后,又提出至少要优先建造 3 艘。这一步走得太快了。美国海军雄心勃勃的计划,受到国会人为的财政紧张的影响。很难说国会的财力已经枯竭,自从凡尔塞和会以后,世界政治舞台的活动趋于缓和,国会不愿拨出大笔钱重整军备。海军部全体委员希望在 1929 年财政年度计划中,批准建造一艘能搭载 24 架飞机的大型航空母舰。这艘航空母舰的设计,是 1918 年 8 月古多尔(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的设计师)所作的研究方案,舰长 240 米,排水量 22,000 吨。1918 年 10 月,又对这个方案进行了修改,航速 35 节、排水量 24,000 吨,配备 10 门 152 毫米火炮。1919 年 3 月,海军部全体委员会决定增加 4 门 203 毫米炮和 6 门 152 毫米炮,4 个鱼雷发射管,和 4 门 102 毫米高炮。这样的火力配备表明,它是一艘大型军舰,可节省修造局修改 34,800 吨战列巡洋舰原有设计的时间。后来,这几艘战列巡洋舰改装成了 4,3000 吨的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

设计别出心裁,有两个岛式上层建筑,一左一右。舰首和舰尾配有 203 毫米炮。132 毫米炮配置在两舷舷侧,在舰尾飞行甲板端部下面配置双联装 152 毫米炮。每个岛式上层建筑都有一个象战列舰那样的很大的笼式桅。据计算,正常排水量刚刚超过 29,000 吨,航速 35 节,主机功率 14 万马力。

可是,国会寸步不让,拒绝在 1920 年、1921 年财政年度批准建造任何航空母舰。计划用于建造普通船只的经费被压缩到 1916 年的水平,对于试制耗费钱财的“新玩意儿”,更是无从谈起。要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进行试验,同意把一艘大型舰队煤船“木星”号改装成航空母舰。该船是 7 年前建造的两艘煤船之一,排水量 5,500 吨,航速 15 节;它的姊妹船在 1918 年的一次事故中沉没。现在,由于舰队大多数战列舰已经烧油,或计划改成烧油,“木星”号成了一个累赘。它是美国海军第一艘采用汽轮机-电动机动力装置的大型船只。1917 年,它曾把第一批海军飞行员送到英国。

CV 1“兰利”号

海军全体委员会不乐于改装这艘船,把这次改装仅仅看做权宜之计,总比没有航空母舰好。不久,它的名字改为“兰利”号,以纪念先驱塞缪尔·皮尔庞特·兰利;代号为航空母舰 1 号,或CV 1。“兰利”号虽说长度不够(全长只有 150 米),航速也低,但也不无优点:船舱深,可为飞机和修理车间提供宽大的库房;所需舰员少。1920 年 3 月,它进了诺福克海军船厂,进行为期两年的改装。改装期间,拆除了上层建筑和装卸吊杆,重新布置舱室,装了一个长 162.8 米、宽 19.5 米的木质飞行甲板。

“兰利”号的 6 个大舱全部进行了改装,首舱改成航空汽油舱,紧靠首舱的两个大舱改成两个机库。两个机库总共容纳飞机 56 架。在飞行甲板下面,在贯通首尾的轨道上有两台移动式 3 吨吊车,可以把飞机从机库用到升降机上,再由升降机提到飞行甲板。这里用“机库”一词不太贴切,因为它没有机库通常采用的机库甲板,只有 4 个库房,飞机得用吊车放到库里。在两舷中部,各有一部吊车吊放水上飞机。飞行甲板和库之间有一片很大的空间,用来进行飞机机务的有关作业。

“兰利”号最初完工时,有点象日本的“凤翔”号,在左舷侧装了一个铰链式烟囱,在飞行作业时可以放倒,后来又装了一烟囱。驾驶台位于飞行甲板右舷舰首下部,两个伸缩桅在飞行作业时可以放低到同飞行甲板一样平。虽然这艘军舰其貌不扬,象一辆蓬马车,但在 1922 年 3 月服役后,飞行员们都喜欢它。该舰安装了直通飞行甲板,可载飞机 20 余架,主要用来为战列舰进行空中掩护和进行海上侦察之用。从此,世界海军系列中有了航空母舰。

二次大战初期,美国官方对轴心国军事力量的增长,依然奉行不介入政策。1938 年 5 月,国会通过了海军扩建方案。根据这项法案,允许建造 4 万吨级的航空母舰。但是,美国海军批准建造的航空母舰仍为 2 万 7 千吨,总吨位限制在 17 万 5 千吨。美国海军部全体委员会为了抢时间,决定建造约克城级同型舰,一方面继续进行新级航空母舰的设计。这艘舰就是“大黄蜂”号,是在“企业”号服役 5 天后批准建造的。它于 1939 年 9 月动工。抢时间建造“大黄蜂”号是明智的,这不仅为对日作战及时提供了另一艘快速航空母舰,也使修造局有时间来准备新设计,把航空母舰的建造技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CV8 大黄蜂号

美国海军最终决定建造大型航空母舰。这一决定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比起 30 年代所做的任何其它决定的影响都大。海军部全体委员会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载机量,还要求速度快,防护性好。结果,新型航空母舰的设计,排水量从 CV9A 的 20,400 吨一下提高到 CVI9E、CVI9F 的 25,000 吨和 26,000 吨。CV9 的最终设计为 27,100 吨。1940 年夏天,国会通过了《舰队扩大百分之十法案》和《两洋海军法案》,废除了以前的法定限制。前一个法案批准建造 3 艘 27,100 吨级航空母舰,后一个法案批准追加建造 8 艘。根据这项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成了最终打垮日本的有力武器,虽说它们在两年之后才竣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母舰的突击能力是作为袭击港湾基地中的作战舰艇而显示出来的。在太平洋海区,明显的战例就是珍珠港事件。1941 年,日本为了钳制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以便取得战区制海权,保障日本军队能争取时间顺利地侵入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和荷属东印度的东部,就决定袭击珍珠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亲自拟定作战计划。由南云忠一海军中将指挥的这支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由 20 艘舰只组成(其中航空母舰 6 艘),有舰载机 360 架,于同年 12 月 7 日檀香山时间 7 时 49 分袭击了珍珠港。日海军舰载机分两个波次对珍珠港进行约两个小时的轰炸,共击沉舰艇 8 艘(战列舰和巡洋舰各 4 艘),击伤舰艇 11 艘,另外击沉油船一艘,击毁各种飞机 464 架。自己仅损失飞机 29 架。由于日本人得到的情报不够准确,“企业”号和“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没有在珍珠港遭劫。再者,日本人在作战计划中忽略了两个关键打击目标即工厂和油库。这样,美军受创舰只可以修理,防御设施可以重建。

珍珠港事件是美国航空母舰作战史上的里程碑。战列舰部队已经不存在,不可能采用战列舰战术了;唯一选择的是,采用纯粹的航空母舰战术来进攻日本人。此后,美国海军尽管没有正式颁发文件,实际却已经放弃用战列舰来作为舰队主力,改而组编航空母舰特混舰队,重视已有相当经验的海军航空兵。

在二次大战中,航空母舰的突击能力更显示在航空母舰编队的相互之间的对抗上。主要战斗行动都是在双方航空母舰编队之间进行的海战,那就是珊瑚海海战以及随后爆发的使太平洋战局发生转折的中途岛海战。1942 年 5 月 7-8 日,美日双方的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在澳大利亚东北面的珊瑚海上,进行了仅仅是航空母舰之间的一场海上战斗。7 日上午,日海军舰载机在搜索过程中,把美军的“涅骚”号油船和“西姆斯”号驱逐舰误认为是包括一艘航空母舰的特混编队。于是从“瑞鹤”号和“翔鹤”号上立即起飞轰炸机、鱼雷机和战斗机 78 架的全部攻击兵力。可是,随后的舰载侦察机的搜索报告证实了最初的情报有误,但此时要改变攻击目标已经来不及了。其结果是虽然炸沉了“涅骚”号油船和“西姆斯”号驱逐舰,但却错过了对美航空母舰攻击的战机。就在上午 11 时许,美方舰载机发现了日近距离掩护编队中的轻型航空母舰“祥凤”号,于是“约克城”号和“列克星敦”号起飞了近百架飞机,他们突破“祥凤”号的“中岛”型歼击机的拦截,对“祥凤”号实施了攻击,顷刻间,使它命中 13 枚炸弹和 8 条鱼雷,从舰首到舰尾燃起大火,15 分钟后就沉没了。

第 2 天上午,美舰载侦察机中队于 8 时 22 分在离其航空母舰 190 多海里处发现日本的航空母舰编队,两分钟后,“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截获到日本侦察机发出的搜索到美方航空母舰编队的无线电报,日美双方几乎是同时侦察到对方。于是历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舰之间的海战开始了。日、美双方都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各自出动航空母舰上的全部攻击兵力,日方起飞了鱼雷机和轰炸机共 70 架,美方起飞了鱼雷机和轰炸机共 67 架,并起飞了 15 架歼击机进行空中掩护。美舰载机不是在距目标 20 海里的接近路上就是在对方航空母舰上空遭到猛烈的拦截,展开了激烈的空中交手战。10 时 57 分,“列克星敦”号对“翔鹤”号进行攻击,一分钟后“约克城”号也对其发起攻击,该舰直接命中 3 枚炸弹而受伤。“瑞鹤”号见美方飞机来势很猛,就驶入临近的暴风雨区以摆脱攻击。另一方面,11 时 20 分,日本鱼雷机和轰炸机几乎是同时地从“列克星敦”号两舷进行攻击。“列克星敦”号中了 5 枚炸弹,左航又中了两条鱼雷,3 颗近弹所掀起的水柱淹没了飞行甲板,整个攻击只持续了 9 分钟。舰上损管队很快扑灭了火源,并抽掉水柜中的水,以消除鱼雷爆炸所产生的产倾斜,使该舰又可全速航行。正当舰上回收飞机,进行加油、补充弹药,准备再战之际,于 12 时 47 分“列克星敦”号舰底突然发生剧烈爆炸,飞行甲板的升降口随即冒出浓烟。这是航空油舱被鱼雷击中后,舱内的汽油流进邻近舱室,汽油挥发逐渐聚集在一起而引发剧烈爆炸,最后于傍晚时沉没。在“列克星敦”号遭到攻击的同时,“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也受到日本鱼雷和轰炸机的攻击,但该舰顺利地规避了鱼雷,只中了一颗重磅炸弹。炸弹穿透飞行甲板,在下面的储藏室内爆炸了,除有 37 人死亡外,没有造成其它损伤。第一波飞机攻击后,双方航空母舰都后撤,脱离接触。当日方再想进行第二波攻击扩大战果时,但为时已晚而失去战机。

列克星敦号的最后一幕

珊瑚海海战中,日方总共损失轻型航空母舰“祥凤”号、驱逐舰一股和 3 艘小艇,航空母舰”翔鹤”号受伤;未能实现侵占莫尔兹比港,使其从海上扩大南部占领区的企图受挫;美方损失总计有: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油船“涅骚”号和驱逐舰“西姆斯”号沉没,航空母舰“约克城”号受伤。“约克城”号返
回珍珠港后,经过两昼夜的抢修,就又能出海执行战斗任务了。珊瑚海海战标志郎本海军航空兵作战达到了顶峰,这是日本人在整整 5 个月以前偷袭珍珠港开始的一连串胜利中的最后一次胜利。而美军则在战略上取得了重大胜利。

中途岛海战是继珊瑚海战役后,日、美双方航空母舰进行的一次大决战。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的头 5 个月里,日军夺取了马来亚、缅甸、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主要岛屿、新几内亚的一部、新不列颠和所罗门群岛以及香港等地。至此日本为了夺取油源和橡胶等丰富的战略自然资源的第一阶段的战略行动就告完成。但是,山本海军大将以及整个日本海军都认为,他们的首要使命是歼灭美国的航空母舰。山本认为,中途岛这个弹丸之地是整个作战计划的关键。日本人一旦控制了中途岛,就等于在以珍珠港为顶点,以美国西海岸为底边的美国防御三角区上插进一个楔子。山本认为,这一行动肯定会诱使美国人出击,来保卫中途岛。迄今为止,虽然美国航空母舰取得的战果甚微,但很明显,如果不干掉他们,接踵而来的只能是灾难。

进攻中途岛的日海军联合舰队由山本海军大将指挥,辖有三个舰队、一个进击部队和两个驻岛部队。主力部队由山本亲自指挥,进击部队(4 艘航空母舰组成的特混部队)由南云中将指挥,入侵部队由近藤中将指挥,北方部队由细川中将指挥。驻岛部队中有挺进部队。另有岸基航空部队,在威克岛驻有战斗机 36 架、轰炸机 10 架和飞艇 6 架;在夸贾林岛驻有战斗机和鱼雷机各 72 架。美军由于获得日军的电报密码,早已得知日军的企图。防守中途岛的部队统由美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指挥,辖有两个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和一个驻岛部队。第 16 特混舰队由斯普鲁思斯海军少将指挥,第 17 特混舰队由弗莱彻海军少将指挥,这两支特混舰队在海上统一行动时,则由弗莱彻负责指挥。另有潜艇 25 艘在中途岛西面的海上通路上布好了阵位。从双方参战的兵力来看,日军校比美军拥有绝对的优势。

1942 年 5 月 26 日到 29 日,日海军联合舰队兵分三路从本洲北部的大凑港、本洲广岛湾的柱岛锚地和塞班岛。关岛出发。赴中途岛的战斗部队大都从技岛锚地出航,舰艇行动非常隐蔽,无线电保持静默,以企图在战术上能够做到出其不意,使美方舰队待中途岛遭到袭击后才能做出反映,从而达到吸引美太平洋舰队驶出珍珠港后,逼其在不利的情况下进行决战,而一举将其摧毁。

6 月 3 日 8 时,日本主力部队航行到中途岛西北约 900 海里处,主力部队中的警卫部队离开主力部队向阿留申群岛方向行驶,以掩护进攻该岛的战斗。9 时,由田中少将指挥的 12 艘两栖登陆部队的运输舰及其护卫舰艇已前出到中途岛西南 500 海里处,即被美海军巡逻机发现。6 月 4 日晨,日海军进击部队就要向中途岛进行空袭时,南云中将与其参谋人员还不知道他们的运输舰群已于昨日被美军发现并遭到了攻击。4 时 30 分,从进击部队的 4 艘航空母舰上共同组成的第一攻击波共 108 架飞机开始起飞,15 分钟后就起飞完毕。在 6 时 45 分距中途岛不到 30 海里处,遭到美
方飞机拦截,第一攻击波飞机起飞后,4 艘航空母舰上紧接着都忙于准备第二攻击波的飞机,以便用来进攻美特混编队。由于中途岛上的飞机都已升空,地面部队也都处于临战状态,使日方空袭未能见效。第一攻击波便在返航之际发出电报,除报告情况外,并建议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攻击。7 时 15 分,南云见到电报后,就下令第二攻击被准备向中途岛攻击。这样,“赤诚”号和“加贺”号上鱼雷机就得卸去鱼雷改装炸弹。于是,已经在甲板上的鱼雷机又被回收到机库。正当人们紧张地进行卸鱼雷装炸弹之际,进击部队的搜索机在中途岛方位 10º 距离 240 海里处,发现美方 10 艘军舰,航向 150ºï¼Œèˆªé€Ÿ 20 节,此时是 7 时 28 分。在 8 时 20 分搜索机又进一步查明该编队中有一艘航空母舰,双方距离约为 200 海里。这时进击部队中担任掩护第二攻击波的战斗机随即升空,以加强其空中的战斗巡逻。8 时 30 分第一攻击波飞机返回,准备着舰。而早已准备就绪停在“飞龙”号和“苍龙”号飞行甲板上的 36 架轰炸机还处于待命出击的状态,不便着舰。此时南云命令先收回飞机核准备好后再出击。当各航空母舰都在整理甲板准备收回飞机之际,在“赤城”号和“加贺”号上已经很疲乏的地勤人员又把鱼雷机回收到机库去;到 9 时 18 分才将第一攻击波和第二攻击波的战斗机全部收回。最后确定在 10 时 30 分起飞 102 架飞机,对美特混舰队进行攻击。另一方面。8 时 30 分,美特混舰队中的航空母舰“企业”号、“大黄蜂”号和“约克城”号先后派出飞机攻击日本进击部队。此时双方距离 200 海里,超过鱼雷机的作战半径,但美特混舰队为了争取主动,仍冒险采取超远距离的长途奔袭。当“企业”号和“大黄蜂”号的舰载机到达指定阵位时,海面上发现不了任何目标,于是各飞行中队就各自分散搜索,但大多数飞机由于没有搜索到目标只好返航。“大黄蜂”号上的第 8 鱼雷机中队的 15 架飞机,在 9 时 20 分搜索到日方的 4 艘航空母舰。此时,他们已无法获得战斗机的掩护和轰炸机的配合,只好单独向“赤诚”号发起攻击,但在接近路上遭到日方近 50 架飞机的拦截,结果全部被击毁。10 分钟后,“企业”号的第 6 鱼雷机中队的 14 架飞机,接着“约克城”号的第 3 鱼雷机中队的 12 架飞机都发现了目标。各自发起攻击,但都遭到日机的拦截,只有第 3 中队的 5 架鱼雷机最后向“飞龙”号投掷了鱼雷,但无一命中。两个中队只有 8 架飞机返回。就在 10 时 24 分,日方 4 艘航空母舰上的飞机都已发动引擎,舰只转向顶风,就在起飞攻击的关键时刻,“企业”号和“约克城”号的轰炸机中队到达目标上空。这两个中队完全出于偶然,各自选定不同的目标进行俯冲攻击,他们从 5,000 多米的高空几乎垂直地俯冲到 700 多米处进行投弹,没有遇到日方飞机的拦截。此时,日方战斗机仍在低空准备拦截对方的鱼雷机。结果“约克城”号的两枚炸弹命中“赤城”号, “企业”号飞机的 4 枚炸弹命中“加贸”号,另外 3 枚炸弹命中“苍龙”号,3 艘舰都爆炸起火,并引起附近飞机、炸弹、油箱等的连锁爆炸。最后,这 3 艘航空母舰都先后沉没了。

现在,日海军进击部队只剩下一艘“飞龙”号航空母舰,他于 10 时 40 分起飞轰炸机 18 架在 6 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发起攻击。飞行途中,他们发现返航的美方舰载机就尾随飞行,但在接近路上遭到对方战斗机的拦截,最后只剩下 8 架轰炸机于 12 时许向 “约克城”号俯冲投弹,该舰命中 3 枚炸弹,经过损管,于 14 时许又可以以 19 节航速继续航行。12 时 50 分,“飞龙”号又起飞 10 架鱼雷机,在 6 架战斗机的掩护下飞向目标,在接近路上同样遭到美方战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16
航空母舰的出现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它使传统的海战从平面走向立体,从而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战。强大的航母编队集防空、反舰、反潜以及对岸攻击的作战能力为一体,是当今海战场上最强大的力量。航空母舰是足以与核武器比肩的战略性武器,是可以为国家利益做出特殊贡献的“海上霸王”。

序 曲
美国“伯明翰”号轻巡洋舰静静地停泊在美国东海岸汉普顿的锚地,它的舰首甲板上铺设着木制飞行跑道。这条26米长的跑道从巡洋舰的舰桥开始向前甲板延伸。在跑道的起点,停放着一架“寇蒂斯”单座双翼民用飞机--“金鸟”号。
试验本应在军舰逆风航行时进行,但现场突然刮起了狂风。为了完成试飞任务,驾驶员伊利决定:在军舰停泊的条件下强行起飞。
飞机顺利地发动了,但由于滑跑距离太短,它未能达到应有的起飞速度。刚一离开飞行甲板,“金鸟”号便因升力不足而越飞越低,几乎是径直向海面冲去。关键时刻,伊利沉着而巧妙地操纵着飞机的尾水平舵,终于在飞机扎进大海前的一刹那将它拉了起来。然后,“金鸟”号又在海面上飞行了几千祝�詈笤诤L哺浇�囊桓龉愠∩习踩�怕剑�劭吹娜巳褐斜�⒊隽巳攘业幕逗簟?br> 这是人类首次驾驶飞机从一艘军舰上起飞,这次壮举为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两个月之后,即1911年1月18日,飞机着舰试验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进行。这一次的试飞员仍然是伊利,军舰则换成了重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
这一天又是“天公不做美”,天气很坏,风浪很大,舰长临时决定让舰尾朝着迎风方向,这给伊利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风险。但面对考验,伊利又一次显示了英雄本色。他操纵飞机迅速降低高度,然后对准舰上跑道果断俯冲下来。飞机急剧冲上跑道,伊利马上向上拉起机头,并关闭了飞机发动机。由于着舰速度过大,飞机只挂住了22道拦阻索中的后11道,但它还是在距跑道终端约9米的地方停了下来。
这两次试验是航空母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证明飞机完全可以从军舰上起飞和降落并执行战斗任务,它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型战舰的生存基础。不久的将来,作为主宰海空战场的新一代海上霸王,航空母舰将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英 国 海 军 揭 开 历 史 篇 章
1917年3月,英国海军决定将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大型巡洋舰“暴怒”号改建为飞机母舰。“暴怒”号的前主炮被拆除,在舰体的前半部加装了69.5米长的飞行甲板,铺设了木制的飞行跑道。改装后的“暴怒”号被称为“飞机载舰”,标准排水量19153吨,航速31.5节,共搭载10架飞机:6架“幼犬”式战斗机和4架“肖特184”式水上飞机。但是,由于舰上高耸的塔式桅杆和烟囱的阻碍,起飞后的飞机无法返回母舰。
为了打破飞机着舰禁区,英国海军少校邓宁进行了勇敢的尝试。1917年8月2日,邓宁凭借着高超的驾驶技术,驾驶“幼犬”战斗机用侧滑着陆的方式艰难地降落到航行中的“暴怒”号前甲板上,在世界上首开飞机在航行的军舰上降落的先河。几天之后,当邓宁又一次试图重复这个惊险动作时,飞机翻出军舰坠入海中,邓宁不幸以身殉职。
血的教训使英国人明白,仅依靠驾驶员的技术是无法弥补装备方面的根本缺陷的,要实现常规飞机在军舰上的安全起降,必须彻底改变母舰的结构。1917年底至1918年初,“暴怒”号进行了大改装。这一次将军舰后主炮和后桅拆除,在舰体后部加装了86.6长的飞行甲板。这样,以舰体中部上层建筑为界,前部甲板用于飞机起飞,后部甲板用于飞机降落,飞机可以互不干扰地同时进行起降作业。
尽管如此,“暴怒”号仍然不具有全通式的飞行甲板。飞机虽能勉强着舰,但由于舰体中部的舰桥、桅杆和烟囱引起的湍流的影响,飞机着舰仍然十分困难。所以,此时的“暴怒”号还是一艘很不完善的航空母舰。
再接再厉的英国人下决心建造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从1917年开始,英国海军将建造中的客轮“卡吉林”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舰上原有的烟囱被拆除,设计人员设计出从主甲板下面通向舰尾的水平排烟道,从而清除了妨碍飞机起降的最大障碍。飞行跑道前后贯通,形成了全通式的飞行甲板,极大地方便了舰载机的起降作业。这种结构的航母被称为“平原型”。“百眼巨人”号初具了现代航母的雏形。 1918年5月,“百眼巨人”号的改装工程完工。该舰标准排水量为14450吨,最大航速20节,可搭载飞机20架。同年9月,该舰编入皇家海军的作战序列。然而,由于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匆忙入役的“百眼巨人”号尚未来得及接受战火的洗礼,战争便结束了。“百眼巨人”号只能默默地呆在皇家海军的舰队中,无法在真正的战争中一显身手。但是,作为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在航母发展史上的开拓性地位是无法抹杀的。

峥 嵘 岁 月——“海 军 假 日” 热 航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出现了经济大萧条,各海军强国只得打出军备控制牌,是所谓“海军假日”。但是,1922年签署的《华盛顿条约》虽对战列舰控制甚严,但对刚刚起步的航空母舰却网开一面,各国海军纷纷抓住这个空子,大力发展航空母舰。
美国海军利用被迫停建的“南达科它”级战列舰改建了两艘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两舰于1927年完工。它们的标准排水量为36000吨,采用全封闭的舰首,全通式飞行甲板长达270米,由舰桥、塔式桅杆和扁平烟囱组成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舰右舷。该舰动力装置为涡轮-电力推进,最大功率135240千瓦,航速34节,续航力15节时10000海里,可搭载飞机90-120架。该级舰配备了4座双联203mm炮和12座单管127mm炮,火力不亚于一艘重巡洋舰。这也是早期大型攻击航母的共有特征之一。
不甘落后的日本海军也利用战列巡洋舰改装了两艘航母:“赤城(Akagi)”号和“天城(Amagi)”号。后来由于“天城”号在东京大地震中被毁,又转而改装了舰体稍短的“加贺(Kaga)”号。两舰分别于1927年3月和1928年3月建成服役。“赤城”号的标准排水量为29500吨,航速31.7节,载机60架;“加贺”号全长230米,宽29.6米,91000马力,标准排水量为26900吨,航速30节,载机60架。这2艘航母均装有大量各种口径的火炮。
这两艘航母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三层甲板设计。上层甲板主要用于飞机降落,上面没有岛式建筑;中层甲板与机库相连,供小型飞机起飞;下层甲板后面也是机库,供大型飞机起飞。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失败的设计。由于上层甲板没有岛式建筑,舰桥只能设在甲板下面,给操舰和作战都带来极大不便。下层甲板跑道过短,无法适应高速单翼机的起飞需要。
日本海军于1935-1938年间对两舰进行了改装。其排水量均有加大,飞行甲板改为一层全通式,并将舰桥上移至主甲板以上,变成了标准的岛式舰桥。这样,除了大量的舰载火炮之外,“赤城”和“加贺”终于具备了现代航母的典型特征。但需要指出的是,“赤城”号的上层建筑被设计在了左舷。这个设计被实践证明同样不成功,因此除了后来的“飞龙”号之外,世界上再没有别的航母进行过这种尝试。
英国则利用大型巡洋舰改装了“勇敢”和“光荣”两艘航母,分别于1928年和1930年服役。其标准排水量为22500吨,航速30节,可搭载飞机48架

二 战 辉 煌——激 战 太 平 洋
1944年初,节节胜利中的美军急欲为B-29“超级空中堡垒”寻找一个理想的中继机场,以便展开对日本本土的进攻,而马里亚纳群岛正是一个绝好的地点。这一次,已经进入战时体制的美军一下子出动了15艘航母,而日军在这一地区只有9艘航母,实力明显弱于美军。
但是,马里亚纳对日本的关系太重大了,日本海军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与美军决一死战。6月17日,美军第58特混舰队承担了主要作战任务。它又分为4个航母大队,,共辖有“大黄蜂”号、“约克城”号、“贝劳·伍德”号、“邦克山”号、“黄蜂”号、“蒙特里”号、“卡伯特”号、“企业”号、“列克星敦”号、“圣贾辛托”号、“普林斯顿”号、“埃塞克斯”号、“兰利”号和“考佩斯”号14艘航母。日军的兵力为“瑞凤(Zuiho)”号、“千代田(Chiyoda)”号、“千岁(Chitose)”号、“大凤(Taiho)”号、“瑞鹤(Zuikaku)”号、“翔鹤(Shokaku)”号、“飞鹰(Hiyo)”号、“隼鹰(Junyo)”号和“龙凤(Ryuho)”号9艘航母。
财大气粗的美国海军凭借本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工生产能力,在二战中走的是大批量建造大型攻击航母的道路。它所改装的一些轻型航母主要担负防空和反潜任务。
在罗斯福总统的大力支持下,美国决定在1940财年建造11艘、1941财年建造2艘“埃塞克斯”级大型航母。但由于各种原因,最后只有5艘航母开工。珍珠港一战使美国彻底清醒过来。美国政府和国会做出了加快建造“埃塞克斯”级的决定。计划在1942财年造10艘、1943财年造3艘、1944财年造6艘。“埃塞克斯”级由此成为二战中美国海军的主力航母。它的基本性能是,全长265.79米,宽28.35米,标准排水量27200吨,满载排水量34800吨,最大航速32.7节,15节时续航力15000海里。其飞行甲板长约262米,宽约29米,载机100-103架。编制舰员3442人,其中军官382人。
“埃塞克斯”级航母装有127mm高炮12门,并装有40mm高炮32门(或68门)和20mm高炮46门(或55门)。它的防护能力也有很大增强,舰体被分为更多的水密隔舱。堪称奇迹的是,在激烈的太平洋战场上,该级航母虽屡受重创,却没有一艘被击沉。该级航母最后建成24艘,其中17艘在二战期间服役,7艘在战后服役。
与此同时,美军并没有放弃轻型航母,它用“克利夫兰”级巡洋舰改装了9艘“独立”级轻型航母。该级航母各舰之间不尽相同。以战绩最为显著的“卡伯特”号为例,其标准排水量10662吨,满载排水量14750吨,航速31节,15节时续航力13000海里。飞行甲板长约166米,宽约22米,载机30架,舰员1569人。舰上载有127mm炮2门,40mm高炮16门,20mm高炮10门。
至1945年初,美国已经建成服役的航空母舰达到52艘,正在建造中的有18艘,显示了美国强大的国力和建造能力。
与美国相比,日本的工业能力就差得太远了,在大型航母的建造上它是绝对拼不过美国的。因此,它只能走一条以改装为主、少量建造为辅的道路。它先后利用潜艇供应船、水上飞机母舰和豪华邮船改装了“祥凤”号、“瑞凤”号、“龙凤”号、“千岁”号、“千代田”号、“大鹰”号、“冲鹰”号、“云鹰”号、“飞鹰”号、“隼鹰”号、“神鹰”号和“海鹰”号航母。这些航母的舰载机一般在30架左右,作战能力不是很强
日本航母改装的代表作是超级航母“信浓(Shinano)”号。该航母由“大和”级战列舰改装而成,标准排水量即达62000吨,这一记录一直保持到二战结束后很长时间。它的航速为27节,18节时续航力10000海里。 其飞行甲板长约256米,宽约40米,可载飞机42-48架。舰上有127mm炮16门,25mm高炮145门,舰员2400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防护能力强,其飞行甲板的装甲厚度为75mm,其上还有厚200mm的钢筋水泥层,据称可抵御500千克航空炸弹的攻击。不幸的是,对它的攻击来自水下。1944年11月28日,“信浓”号首次出航从横须贺港驶往吴港。次日凌晨3时16分,美国潜艇“射水鱼”号向它连续发射了6枚鱼雷,有4枚击中了该舰右舷。由于舰上损管人员缺乏实际经验,抢修不力,这艘花费6年时间苦心建造的巨舰,在完工后不到10天的首航中就葬身海底,成为世界海军史上最短命的航空母舰。
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海军对大型航母的需求越发迫切,于是以“飞龙”号为蓝本建造了3艘“云龙(Unyru)”级航母:“云龙(Unyru)”号、“天城(Amagi)”号和“葛城(Katsuragi)”号。该级舰全长227.35米,宽22米,航速34节,18节时续航力8000海里。其中飞行甲板长216.9米,宽27米,载机65架。舰上装有127mm炮12门,25mm高炮93门,舰员编制1100人。
从日本海军的第一艘航母“凤翔”号算起,至二战结束日本共建造了25艘航空母舰,其中专门设计建造的为10艘,改装的为15艘。与美国比起来,这个数字太可怜了。

战 后 风 流
二战结束后,日本当然不能再有航空母舰,英国也由于国力衰落而使航母难以得到较大发展,前苏联则是因为战略思想的原因而使航母迟迟未能露面。只有美国既拥有超强的国力,又有称霸全球的战略意图和实际需要,所以倾其全力发展航母。实际上,战后的航母发展史也就是美国的航母发展史。
“中途岛”级航母是在二战中开始建造的,由于战争结束,该级舰只完工了3艘:“中途岛”号、“罗斯福”号和“珊瑚海”号。它们走过了从二战时期航母向战后现代化航母转变的路程,载机从螺旋桨式变成了喷气式。
“中途岛”级建成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其舰长295米,舰宽41.5米,4台蒸气 轮机,功率155820千瓦,航速33节,标准排水量45000吨,满载排水量60000吨。该舰可载机100架,舰上人员2500名,空勤人员1600名。建成时舰上装有14门127mm炮,21座4联40mm高炮,28座20mm高炮。它采用直通甲板,敞开式舰首,一条轴向跑道,2部液压弹射器,三部位于中心线上的升降机,飞行甲板和舱壁采用装甲防护。
进入五十年代,舰载机逐渐发展成喷气式飞机,英国人又发明了斜角甲板,对老航母的改装势在必行。
1954年1月,“罗斯福”号率先开始进行为期2年的改装。直通甲板改为斜角甲板,三部升降机改在舷侧,弹射器改为3部蒸气弹射器,2部在直通甲板,1部在斜角甲板。舰上安装了英国研制的助降系统和着舰拦阻系统,装上了先进的“塔康”导航雷达,并拆除了8座127mm炮。其余两舰也先后进行了改装
1966-1970年,“中途岛”号又进行了第二次改装,其排水量达到64700吨。飞行甲板最宽处已达到77米,斜角甲板增加到13度,飞行甲板面积由11430平方米增至16200平方米,升降机的提升能力也由37吨增至55吨。舰上安装了战术情报和指挥系统,舰员的生活条件也大有改善。
1986年4-6月,“中途岛”号在日本横须贺基地进行了第三次改装。这次它的排水量又增加了3000-3500吨,水线部分的甲板宽度增加了6米,并安装了新型通信器材。三次改装后的“中途岛”号参加了战后美国的多次军事干涉行动,直到1991年参加了海湾战争后,一生荣耀的“中途岛”号才退出现役。
同属该级的“罗斯福”号和“珊瑚海”号就没有这么幸运。它们只经过了五十年代的一次改装,分别于1977年和1990年退役。
福莱斯特”级是战后美国首级专为搭载喷气式飞机而建造的航母。该级航母共建四艘:首舰“福莱斯特”号,1952年7月开工,1955年10月服役;第2艘“萨拉托加”号1952年12月开工,1956年4月服役;第3艘“突击者”号1954年8月开工,1957年8月服役;第4艘“独立”号1954年7月开工,1959年1月服役。
该级航母长326.4米,宽76.3米,4台蒸气轮机,总功率205800千瓦,航速33节,续航力30节时8000海里。该级各舰排水量不完全相同,但均在79000吨-81000吨之间。舰上人员2900人,航空人员2279人。
该级舰的舰体结构有了突破性发展。其舰体从舰底到飞行甲板形成整体箱形结构,增强了整个舰体的强度;首次采用封闭式舰首、封闭式机库和封闭式飞行甲板;首次采用斜角式飞行甲板。它装有4座大功率蒸汽弹射器,2部位于舰前端,2部位于斜角飞行甲板前端。在降落甲板上有4道拦阻索和1道拦阻网。该舰配备4部升降机,左舷1部,右舷3部。
该级舰最初装有8座单管127mm炮和36门76mm高炮。在以后的改装中,这些火炮先后被拆除,换装成2座“海麻雀”舰空导弹系统和3座“密集阵”近防系统。
在50年代中期以后,该级各舰都进行了一些改装。而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一次改装是在80年代。“萨拉托加”号在1980年10月至1983年2月;“福莱斯特”号在1983年3月至1985年5月;“独立”号在1985年4月至1987年8月。而“突击者”号没有进行这一轮改装。
改装的主要内容是:一是对舰体和各种主、辅机以及消防、燃油、蒸汽、弹射器系统进行全面检修,并增加了日造水454600升的净水装置。二是对武器系统和电子设备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进,换装了“SPS-49”和“SPS-48C”新型雷达。三是换装了弹射力更大的新型蒸汽弹射和制动力更强的液压拦阻装置,加大了升降机的尺寸和提升力。四是增设了反潜战术支援中心。
50年代被称作“超级航母”的“福莱斯特”级在服役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不少缺点,在1956年开始建造第5艘时作出了较大改进。改进后的4艘被称为“小鹰”级,分别为“小鹰”号、“星座”号、“美国”号和“肯尼迪”号。
这3艘舰的服役日期分别是:1961年4月29日、1961年10月27日、1965年1月28日。该级舰飞行甲板长318.8米,宽76.8米,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可载各型飞机80余架。它从底层到舰桥顶部分为18层,飞行甲板以下有10层。全舰编制人员5480人,其中舰员2930人,航空人员2480人,司令部人员70人。
比之“福莱斯特”级,“小鹰”级的岛式上层建筑明显后移,升降机改为岛前方2个,后面1个。“福莱斯特”级位于左舷斜跑道前方的1部升降机影响斜跑道的应用,“小鹰”级将其移到斜角甲板舷侧后方,从而大大方便了飞行作业,这也成为以后核动力航母的标准形式。此外,它在设计时就取消了8座127mm炮,代之以2座双联“小猎犬”舰空导弹。后来在改装时,又用3座8联“北约海麻雀”防空导弹取代了“小猎犬”,并加装了3座“密集阵”近防系统。
“小鹰”级航母是航空母舰发展史上最大、最先进的一级常规动力航母,但常规动力航母在美国也走到了尽头。“肯尼迪”号航母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艘常规动力航母。随后,核动力航空母舰开始在世界大洋中独领风骚

独 霸 天 下
被誉为水面舰艇之最的美国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以其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人员最多、耗资最巨而在当代海军舰艇家族中睥睨群雄。
截至2000年,在全世界已经服役的航空母舰中,只有9艘核航母,除了“企业”号以外,全部是“尼米兹”级。这一级大型核动力航母所具有的超凡脱俗的作战能力是航空母舰在现代战争中巨大威力的真正体现,是所有向往海洋的国家梦寐以求的“海上巨无霸”。
按服役顺序,该级航母依次为:1975年5月服役的“尼米兹”号(CVN68),1977年10月服役的“艾森豪威尔”号(CVN69),1982年2月服役的“卡尔·文森”号(CVN70),1986年10月服役的“西奥多·罗斯福”号(CVN71),1989年服役的“林肯”号(CVN72),1991年服役的“华盛顿”号(CVN73),1997年服役的“斯坦尼斯”号(CVN74)和服役的“杜鲁门”号(CVN75),预计于今年服役的“里根”(CVN76)号,最后1艘也已命名为“布什”号(CVN77)。
该级各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我们以较新服役的“斯坦尼斯”号为例来详细介绍一下。其舰长317米,宽40.8米,满载排水量高达102000吨,采用2座A4W/A1C压水堆,总功率191000千瓦,最高航速30节。该舰核反应堆燃料可持续使用15年,续航力可达800000-1000000海里,自持力90天。全舰人员近6000人,俨然一座“海上城市”。
该舰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舰体除设有若干道纵向隔壁外,还有23道水密横隔壁和10道防火隔壁。舰体和甲板采用高强度钢,可以抵御穿甲弹的攻击,在舰上重要部位还设有“凯芙拉”防弹装甲。全舰共有30个损管队,设有泡沫消防装置。泵设备能在20分钟内调整舰体15度横倾。
该舰飞行甲板长332.9米,斜角甲板长237.7米,宽77.8米,机库长208米,宽33米,高约8米。机库甲板下除双层底外分为8层,机库甲板以上分为9层,其中5层在上层建筑内。整个舰从龙骨到桅顶高达76米,相当于20层高楼。舰上配备最新型的C13-2蒸汽弹射器,如果同时使用,可在1分钟内将8架飞机送上天空。着舰区设有4道拦阻索和1道拦阻网,飞机平均回收间隔为35-40秒1架。
该舰装有3座“北约海麻雀”舰空导弹和3座“密集阵”近防系统。电子设备有SPS-48B三座标对空雷达、SPS-43B远程雷达、SPS-58低空警戒雷达、SPS-10F水面搜索与导航雷达、“海麻雀”火控雷达、SPN-42/43/44航空管制和着舰引导雷达等。指挥系统有NTDS海军战术数据系统、AN/UYK-7计算机、ASW-25数据链等。
舰载机是航母的主要打击力量。“尼米兹”级航母舰载机联队的编成方式、作战能力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经过几次变化之后,目前,美国海军的11个舰载机联队均采用“标准型”编成方式。计有:1个F-14“雄猫”战斗机中队,14架;2个F/A-18C“大黄蜂”海军战斗/攻击机中队,24架;1个F/A-18A“大黄蜂”海军陆战队战斗/攻击机中队,12架;1个E-2C“鹰眼”预警机中队,4架;1个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中队,4架;1个S-3B“北欧海盗”反潜机中队,8架;1个SH-60F“拉姆普斯”反潜直升机中队,5架;总共8个飞行中队,71架各型飞机。此外,还有2架HH-60H运输直升机。
航母威力巨大,但其造价也十分惊人。以“尼米兹”级航母为例,其新服役的“杜鲁门”号仅舰本身的造价就高达45亿美元,这既不包括舰载机的造价,也不包括长达数十年的全寿命期使用费用。所以有人说,一艘现代航母就是一个巨大的“吞金怪兽”。这不是一般国家所能担负得起。
第2个回答  2007-12-16
总体上来说,苏联航母的发展是受很多非军事的因素影响,另外苏联海军的历史和苏联的地理环境也有影响,我说的比较简单,详细的苏联核动力航母历史可以参考06年《兵器》有专门的文章
海军从沙皇俄国开始就不是强项,在一战中沙俄海军就没什么优势,二战中苏联几乎没打什么海战,对海军建设,特别是航空兵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而且苏联的对手主要是德国,受到二战中德国潜艇在北极航线的表现,苏联战后对潜艇近乎神话,但是战争后期,特别是1945年美军在太平洋的表现(主要是指美国利用强大的海军航空兵优势的登陆作战)刺激了苏联,而且苏联估计到美军占领日本后会利用强大的海军航空兵在日本海或者是中国黄海形成对苏联的合围,使得苏联认识到了海军航空兵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二战结束之后,西方对苏联的敌视态度使得苏联不可能从有丰富航母经验的英美甚至是日本那里得到任何资料,所以苏联盯上了二战中德国研制的是没有建造完,自行沉默于波兰外海的“齐柏林”号(翻译的方法可能不同,我按照《兵器》上的方法),研究之后苏联马不停蹄的开始了仿造(基本上没什么改变的仿造,应为那个时候苏联缺乏舰载机,也不懂技术),但是后来还没进入实际阶段,苏联人就发现他们落后于时代了,所以马上放弃了它,但是它作为苏联航母的启蒙对苏联人影响很深,甚至一直到建造基辅级航空母舰的时候。
到了赫鲁晓夫时代,盲目迷信核武器,使得苏联本来就不强大的水面舰艇受到冲击,苏联开始迷信潜艇,但是在古巴导弹问题时,苏联因为缺乏强大的海军水面舰艇使得苏联丢尽了脸面,后来苏联开始发展航母,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的误导和苏联领导人的个人好恶使得苏联航母发展缓慢,在经历了多代领导人的讨论和争吵之后苏联终于建造了“莫斯科”号直升机航空母舰,但是苏联海军明白莫斯科号与西方比较简直不堪一击,后来苏联建造了“基辅”(注意,基辅号的设计思想基本等同于二战中德国航母),仍不能与美国大型航母相比较。
苏联其实曾经考虑过建造核动力航空母舰但是由于领导人的好恶,干涉多次胎死腹中,两次开工,两次停工,第一艘航空母舰最后建成了一艘不伦不类的“通讯舰”(现在它被作为海上发电站,在波罗的海)。
最后苏联建成了最终的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这艘航母的战斗能力没有楼上说的那么强,主要是由于缺乏远程预警以及指挥能力,使得大型海战中它的能力无法发挥,当然按照苏联海军的设想,这种航空母舰应该建造4—5艘。
可惜啊,一夜之间,红色帝国土崩瓦解。
总体上来说,苏联航母发展过多的受到了领导人的个人影响,还有西方利用舆论影响了苏联决策,和对航母的理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