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6-30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但是,农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比较效益差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瓶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经营形式,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基于这一认识,“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要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要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要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我国农村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一是农村经济中非农产业比重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超过七成。二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三是农业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01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农业生产进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时代。四是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农村地区,参保人数达8.35亿,参保率达9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覆盖农业人口约1.8亿。
  近年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009年,我国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5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2.4%。但是,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健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迟缓。因此,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宋洪远介绍说,只有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机制,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才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制度,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二要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三要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四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五要加大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
  六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同时,规划纲要也提出,要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土地问题仍然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宋洪远认为,工业化、城市化不能以减少耕地、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关键是要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做好土地用途管制,创新土地增值收益补偿机制。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农村土地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决心。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纲要还提出,要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据了解,到2010年9月,已有28个省份公布实施了新的征地补偿标准,补偿水平普遍提高了20%至30%。今后各地将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当地人均收入增长幅度等,每2年至3年对征地补偿标准调整一次。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十二五”规划纲要单独设置一节对县域经济发展作出部署,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5年规划中还是首次,更加凸显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宋洪远认为,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从管理体制上对县域经济“松绑”,“扩权强县”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一是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加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二是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三是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6.01,0.02,0.33%)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大的潜在内需所在,发展县域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070个县域经济体,其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5%,其总人口占全国的74%,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其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4%。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县域经济体吸纳了65%。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接合部,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会点。因此,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妥善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是强农惠农,推动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的方向已经明确,关键是要在今后5年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抓紧落实。
第2个回答  2012-04-15
我认为应该在上级发展体制完善并得以实施且取得很好效果的基础上,发展农村,再则,主要必须要有个好的领军人,所谓蛇无头而分不清东西。另一方面,加强农村人民的思想观念,只有具备了开放的思想,很多体制才得以实施。比如,封建思想,重男轻女思想。肚子饿了,在说行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