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提出了什么样的发展?应怎样发展?

如题所述

  编者按:十七大报告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

  报告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再强调这一点,决定了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石。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深刻领会十七大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我们特约专家从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开始,解读十七大报告。

  李江涛:以人为本,民生为重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就社会建设问题谈了六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民生问题,强调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首先,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民生问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群众利益的起点。所谓关心群众,就需要从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医做起。只有实现了生存权,才能进一步实现发展权和享受权。报告中提到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都属于重要的民生问题。在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距和不平衡条件下,通过社会建设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不仅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而且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经验表明,大凡忽视民生、罔顾民意的做法,都不可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认同。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为广大人民群众着想,始终心系百姓疾苦,关注民生,理所当然地受到群众的拥护。其次,民生问题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表明,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大家熟知的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论,论证了当人的基础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其反应最为强烈。民生问题似小实大,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因而人人都会关注、关心。例如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各级政府都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建立零就业家庭的就业保障制度和社会的就业援助制度,从而实现公民的劳动权和收益权。又比如,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卫生医疗服务,这也是受到广泛欢迎的做法。近年来,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反映一直未断,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恰好适应了群众的需求,理所当然地会得到人们的拥护和赞同。再次,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这个论断十分精辟。社会学关于人的经济、社会地位的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决定人们的收入、权力和声望的诸因素中,教育因素的作用最大。举例来说,一个农村孩子高中毕业就进城打工,便被称为“农民工”,如果这个孩子大学毕业后工作,便被称为“人才”。那些被挤出就业市场的劳动者,并不是他们劳动态度有问题,相反,这些人强烈渴望就业,工作积极性很高。恰恰是由于教育背景问题,才使他们不仅丧失了就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甚至丧失了就业机会。因此,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也是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同时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这其中有三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说,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可能地增加居民的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让利于民。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而且有利于拉动消费,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二是创造条件使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随着中等收入人群不断扩大,有产者越来越多,财产性收入成为居民收入中的重要部分。首先要增加劳动性收入,使更多的人有条件形成财产;其次拓宽投资渠道,维护投资安全,切实贯彻《物权法》。有恒产才能有恒心。更多的人有财产性收入,人心社会就会安定,社会就会祥和;三是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人们对基尼系数的上升议论较多。收入差距应当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不能超越社会心理和社会结构所能承受的底线。如果任由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仅社会公平受到挑战,和谐的社会氛围也难以形成,最终对所有人都不利———包括高收入人群。复次,只有妥善解决民生问题,才能使人民群众有安全感,才能激发更大的劳动热情。

  社会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需要基础性条件,这就是劳动者自身的正常生存状况,是否适应再生产的要求。如果劳动者的生存条件恶劣,时时为获得生活必需品而疲于奔命,以及为生存而担忧和苦恼,就不可能一心一意参加到现代化建设中来。当然,除现存的两千多万贫困人口外,目前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多为提高生活质量,使社会扩大再生产能顺利进行。比如,建立系统完善的社会安全网,可以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消费意愿,投入资源、时间来充实、提高自己,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上新台阶的要求。显而易见,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满足了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而且满足了群众的心理需求,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举措。最后,认真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模式,要转变为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要素共同拉动,扩大内需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解决民生问题意味着加大公共财政向公共服务与保障的投入,意味着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加,意味着社会有效需求的提高。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几乎主要的工业品都供大于求,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这并不是说社会没有实际需求,而是购买力不足,买不起。例如,八亿农民对工业品的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事实表明,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资源配置力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并不仅仅具有人权保障和公平正义方面的意义,而且具有经济良性发展的意义,并且为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社会建设的重视,既表明了我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的深化,也表明党在新形势下把握发展大局,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的执政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品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建设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李仁武:改善民生:历史的责任与人民的福祉

  关注民生并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十七大报告中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它不仅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而且也意味着中国人民将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获得前所未有的福祉。

  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作为执政党来说,以人为本绝不是一句可以用来忽悠百姓的空话。综观当今政治舞台执政党的进退,尽管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而且是决定性的,那就是你的执政是否真正带来了民生的改善。可以说,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改善生存境遇的诉求已经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否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民生,无疑会更加突出地决定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命运。党的十七大关注民生并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这既是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从执政党的执政规律出发作出的政策选择。

  其实,改善民生与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一致的,其根本要求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就是要造福于民,就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让人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断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从这一意义上说,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践行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改善民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主题,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生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那么,人们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的内在动力何在呢?唯物史观也从人的利益需求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第187页);而且,“‘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3页)。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总是循着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而演进的,其结果是人不断争取到自我的解放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基本阶段。在这三个不同阶段当中,人其实都在为改善自身的生存境遇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奋斗。从这一意义上说,改善民生是贯穿人类文明进步整个过程的基本主题,或者说也是人不断争取实现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要求,也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利益需求的新的共同期盼。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无疑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福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举措。

  改善民生是对人主体性价值的尊重与维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体,因为如果离开人和人的活动,那么社会生活、历史发展、社会历史的规律等等,社会历史范围内的一切,都无从谈起的。为此,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并强调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就是人的主体价值不断凸显的过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历来也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价值是通过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体现出来的,它要求现实的制度安排必须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满足和发展个人的合理利益,要尊重、维护和促进人的权利,如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平等权、财产权等等。从权利和利益的统一而言,改善民生的关键在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以,改善民生必须从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在公平机制、公平规则、公平环境、公平条件等方面,为不同主体提供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制度保障。

  当然,改善民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社会实践过程。我们既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也不能盲目乐观,期待所有民生问题的解决都一蹴而就。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我们只能基于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措施,着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教授)

  (编辑:林湄)

参考资料:http://theory.southcn.com/llzhuanti/sqd/lljj/content/2007-10/22/content_4262428.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