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如何计算

如题所述

没有计算公式,可以用以下方法确定:

(1)原位试验法:是一种通过现场直接试验确定承载力的方法。包括(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等,其中以载荷试验法为最可靠的基本的原位测试法。

(2)理论公式法:是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计算的理论公式确定承载力的方法。

(3)规范表格法:是根据室内试验指标、现场测试指标或野外鉴别指标,通过查规范所列表格得到承载力的方法。规范不同(包括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规范),其承载力不会完全相同,应用时需注意各自的使用条件。

(4)当地经验法:是一种基于地区的使用经验,进行类比判断确定承载力的方法,它是一种宏观辅助方法。

扩展资料

复合地基优点

(1)螺杆桩复合地基在地基中形成平面及空间合适的刚度梯度,从而获得了高强度的复合地基。

(2)螺杆桩复合地基中形成了土的三维应力状态,使土的强度高于其自身承载力的基本值,从而使土的参与工作系数大于1,这是任何其它类型复合地基无法实现的。

(3)螺杆桩复合地基中优化的竖向刚度,使之形成了三层地基,从而减小了复合地基的沉降。特别是它有效地解决了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问题。

(4)螺杆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力对结构的影响,同时,即使在建筑物过大水平位移情况下,仍可以有效的传递垂直荷载,并由于加固后消除了可液化土层,从而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地震区。

(5)螺杆桩复合地基可以采用国内具有的机械施工,因而具备了设备及工艺的广泛适应性。

(6)螺杆桩复合地基适合需要人工方法提高 其承载力的土层。如:杂填土、大孔隙土、淤泥质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松散状粉砂土,各种陆相、海相沉积或其陆、海相沉积互层。

(7)螺杆桩复合地基可以大幅度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桩间土性能、减小沉降,因而可以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物以及机场、堆场、路基工程、桥梁基础、储油罐等工程的地基处理

(8)螺杆桩复合地基中螺杆桩可用常规的建材,因此有材料来源广泛、材料廉价的特点。

(9)螺杆桩复合地基检测验收方法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基承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合地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19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是原位测试方法中的一种,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土层和桩体的复合承载力。在成桩后,对单桩复合地基通过一刚性承压板逐级施加竖向压力(荷载),观测试验承压板随时间产生的沉降量,以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设计复合地基承载力要求,确定本工程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最大加荷量为580 kPa,桩间距1.8米,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为170kPa,拟定采用1.2m×1.2m的承压板,扣除桩间土其余荷载的复合等量法,加载等级级共分8级,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即一小时内沉降量小于0.1mm)后加下一级荷载。试验采用人工加荷观测系统。
  1.试验设备
  反力装置:地锚反力装置系统;
  加荷观测系统:油压千斤顶、精密压力表、大量程百分表。 2.加载观测
  (1)加荷分级:按最终加载量的1/8分级施加。
  (2)沉降观测:每加一级荷载后,每隔30分钟测读一次沉降量,每次观测值记入试验记录表。沉降量测采用对称安装在承压板周围的50mm行程百分表测定。
  (3)沉降相对稳定标准:一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则认为已经达到相对稳定,可以施加下一级荷载。
  (4)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a、沉降急骤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裂缝; b、累计的沉降量已大于承压板宽度或板直径的6%;
  c、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两倍。
  (5)卸载: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进行,每卸一级间隔半小时,读记回弹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三小时读记总回弹量。
  3.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压力-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
  (2)当压力-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
  当以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5所对应的压力(s为载荷试验承压板的沉降量;b和d分别为承压板宽度和直径,当其值大于2m时,按2m计算);当以粉土或砂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
  对有经验的地区,也可按当地经验确定相对变形值。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压力的一半。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JGJ79-2002中有明确规定,初步设计时按图中所示计算,最终确定应根据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的结果来确定,详细参考该规范附录一: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要点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