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找到“冯”这个姓氏的起源啊

如题所述

  琅琅乾坤,源远流长,冯氏起源,斯于何时?毕万封冯城,其为正宗.冯氏家族,今昔非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为冯氏家族的一员,我迫切希望想了解自己的祖先.追溯那远古幽幽的梦想和追求.冥想、空灵、超越、时间、万物、爱情.穿越时空结合与冥冥之中.那是另一种境界^^^^^^^^

  冯姓家谱目录 (重新收录)

  10884【天津】亦政堂冯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印本 三册
  注:冯晋初修於清嘉庆十年,此为三修,谱后有
  附卷。
  10885【河北涿县】涿州冯氏世谱四卷
  (清)冯埏纂修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快雪堂刻本
  北图 河北涿县档
  10886【山西代县】代州道后冯氏世谱二卷
  (清)冯廷正续修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 三册
  辽宁图 美国
  10887【山西代县】代州冯氏族谱四卷
  (民国)冯曦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首都图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
  学 山西图 辽宁图 辽宁大连市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10888【上海崇明】冯氏支谱
  (清)冯泰松辑
  清光绪刻本 二册
  中央民院
  10889【江苏宿迁】重修花溪上当冯氏近谱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冯翼云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蔚文印刷局铅印本
  二册
  哈尔滨师大
  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冯骈始纂。
  10890【江苏南通】冯氏族谱八卷
  (清)冯梦龙等辑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四册
  江苏南通市图
  10891【江苏南通】冯氏族谱续编十卷首一卷
  (清)南通冯氏合族重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大树堂刻本 六册
  江苏南通图
  10892【江苏】如皋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冯震 冯兆鳌等修
  清同治二年(1863)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明嘉靖十一年(1532)冯赞始修。
  10893【江苏镇江】京口冯氏族谱一卷
  (清)冯春纂
  清同治元年(1862)稿本
  江苏镇江市博
  10894【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冯爱恒主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宝啬堂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0895【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
  (清)冯根奎等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德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冯樟明正德六年始修,此为九修。
  10896【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冯汉南主修
  民国十六年(1927)四德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正德间,此为十修。
  10897【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十八卷
  (清)冯惠芳修
  清光绪四年(1878)大树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10898【江苏无锡】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冯锦标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伦正堂刊本 二十五册
  美国
  10899【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冯向荣主修
  民国三年(1914)大树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美国
  10900【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八卷
  (清)冯伯奇等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大树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10901【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卷
  (清)冯汝冀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大树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三十二年(1553)冯古田、冯义正始修。
  10902【江苏江阴】澄江君山冯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冯荣森等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大树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美国
  10903【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冯廷楠 冯邦彦修
  民国五年(1916)大树堂刻本 十五册
  哈尔滨师大
  注:明万历元年冯秋田始纂。
  10904【江苏常熟】冯氏家谱一卷
  (清)冯大勋重修 冯国鑫增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 宣统二年
  (1910) 增修 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10905【浙江馀杭】禹航钦德冯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冯乃文等序
  民国四年(1915)会经堂刊本 三册
  美国
  10906【浙江鄞县】浣溪冯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冯俊翰 冯圣谟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0907【浙江鄞县】浣溪冯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冯中旬 冯义法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十册
  天一阁
  10908【浙江慈溪】冯氏福聚宗谱十卷
  (明)冯绍功 冯文灿等同辑
  明天启五年(1625)写本 四册
  浙江图
  注:封面题《冯氏福聚宗谱》。
  10909【浙江】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
  (清)冯祖恩辑
  清同治元年(1862)木刻本 一册
  江苏常州市图
  10910【浙江奉化】吉奇冯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胡次乾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胡德嘉始修於清乾隆四十七年。
  10911【浙江海宁】大易冯氏谱不分卷
  (清)冯秉良等编
  清雍正二年(1724)刻本
  辽宁图
  注:此谱系冯氏十一世孙冯秉良及其子侄等三
  修。
  10912【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十八卷
  (清)冯锦堂纂修
  清光绪元年(1875)树德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河北大学
  10913【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
  (清)冯奕瑞主修
  清宣统元年(1909)树德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历史所 北京师大 浙江图
  注:清乾隆二年冯正宾始修,此为五修。
  10914【浙江】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六卷
  (清)冯浩等纂
  稿本 四册
  江苏苏州市图
  10915【浙江绍兴】冯氏家谱不分卷
  (清)冯锡曾修辑
  清乾隆稿本 一册
  浙江图
  10916【浙江绍兴】山阴柯桥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冯文金等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继孝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10917【浙江绍兴】冯氏宗谱四卷
  (清)冯焕等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永思堂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10918【浙江绍兴】会稽王显冯氏宗谱六卷
  (清)冯宾皱 冯尧铨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10919【浙江兰溪】冯氏宗谱一卷
  (民国)冯金昌重修
  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
  10920【浙江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冯一枝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二十六册
  历史所
  10921【浙江临海】涌泉冯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冯志杰等
  民国二年(1914)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列传二册,内集诗三册,
  文一册,外集诗一册,文一册)
  浙江临海县涌泉村
  10922【浙江】临海庄头冯氏家乘四卷
  (民国)冯宾侯等纂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10923【安徽】绩溪东关冯氏家谱八卷首三卷末三卷
  (清)冯景坊等编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安徽徽州市博
  10924【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十二卷
  (清)冯景铭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钞本 六册
  安徽绩溪县冯村
  10925【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民国)冯百川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钞本
  安徽绩溪县冯村
  10926【安徽绩溪】绩邑冯氏族谱十卷
  (民国)冯景坡续修
  清光绪至民国间钞写本 一册
  安徽图
  10927【山东栖霞】冯氏本分世谱一卷
  (清)冯惠堂 冯绍周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铅印本
  山东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10928【山东栖霞】冯氏西族谱书一卷
  (民国)冯义民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钞本
  山东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10929【湖北黄陂】冯氏宗谱
  (民国)冯氏瑞锦堂木活字本 八册
  武汉图
  10930【湖北新洲】冯氏宗谱一卷
  (清)冯镇金 冯镇文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马河乡冯田反村
  10931【湖北黄冈】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冯功名主编
  民国三十三年(1944)冯氏天宝堂活字本
  十二册
  武汉图
  注:冯和卿始修於清光绪十九年,此为二修。
  10932【湖北崇阳】冯氏宗谱
  (民国)冯君祥主修 冯停科督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刊本
  湖北崇阳县档
  10933【湖北沔阳】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冯振邦 冯立志主编
  民国三十六年(1947)沔阳冯氏三元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武汉图
  注:冯立榜初修於清光绪二十五年。
  10934【湖南长沙】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冯祖杰 冯芳桩等主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树德堂刻本十四册
  广东中山图
  注:清乾隆二十八年冯效周、冯廷献首修。。
  10935【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冯作安 冯孝周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活字本 十四册
  河北大学
  10936【湖南长沙】善邑西湖冯氏三修族谱十二卷
  冯德錡等修
  大树堂刻本 十六册
  中央民院
  10937【湖南湘潭】冯氏续修支谱八卷
  (清)冯开来纂
  清同治元年(1862)凌云堂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38【湖南】湘潭冯氏三修族谱
  (清)冯泽煌修
  清光绪八年(1882)木刻本
  河北大学
  10939【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40【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六修族谱三十七卷
  首二卷末一卷
  (民国)冯秩词 冯敦澍纂修
  民国九年(1920)大树堂刻本 四十册
  广东中山图 吉林大学
  注:清康熙三十三年 冯一荣首修。
  10941【湖南湘乡】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清)冯运开修 冯家典纂
  清道光十二年(1832)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42【广东广州】冯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怡恕堂家谱》
  10943【广东南海】冯氏家谱不分卷
  (清)冯文轩编
  民国十一年(1922)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0944【广东新会】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
  (清)冯章较编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0945【广东新会】冯氏族谱不分卷
  (清)冯兆桂修
  清光绪二年(1876)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0946【广东新会】冯氏务滋堂家谱
  (民国)冯昆霭编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10947【广东阳江】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清)冯士芬续修
  清光绪八年(1882)铅印本
  广东阳江县南埠石潭寨村
  注:谱始纂於清嘉庆二年。
  10948【四川华阳】冯氏族谱一卷
  (民国)冯文端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一册
  四川图
  10949【四川内江】冯氏族谱四卷
  (民国)冯锡馨 冯成烈等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排印本 四册
  四川图
  10950【四川宣汉】冯氏宗谱三卷
  (民国)冯恺之 冯国纲重修
  民国九年(1920)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北图 10951【贵州】金沙五叶冯氏宗谱十二卷
  (清)冯调鼎纂修
  清光绪刻本 十册

  10952【陕西西安】冯氏族谱一卷
  (明)冯从吾撰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修 万历四十五年
  (1617)刻《冯少墟集》本
  北京师大 四川重庆布图
  康熙间刻《冯少墟集》本
  南京大学
  清光绪间刻《冯少墟集》本
  首都图
  10953【陕西西安】冯氏家乘一卷
  (明)冯从吾撰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冯少墟集》本
  北京师大
  清康熙间刻《冯恭定公全书》本
  四川重庆市图
  10954 冯氏宗谱十卷
  (明)冯楷纂修
  明嘉靖刻本
  北图(存卷4-10)
  10955 冯氏宗谱
  (清)冯嗣英纂修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一册
  北图
  10956 封鄂冯氏宗谱一卷
  木刻本
  辽宁博
  10957 后昌冯氏宗谱十四卷
  (清)冯仁均 冯义址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六册
  四川图
  10958 冯氏世谱一卷
  (清)冯大勋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八世份早小元钞本
  一册
  上海图
  10959 五牧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冯锦标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二十五册
  上海图
  10960 冯氏宗谱八卷
  冯树春纂修
  民国五年(1916)大树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0961 冯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冯赓法主修
  民国五年(1916)四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0962 分阳冯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冯培根主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活字本
  浙江桐庐县档
  注:冯世治始修於明万历十二年,此为七修。
  10963 冯氏家谱
  民国钞本 一册
  北图
  注:卷端题《始迁嘉兴本支分谱》。
  10964 冯氏家谱十四卷
  山东益都县档
  10965【贵州毕节】原大定府支系《冯氏族谱》
  —→道光陆年孟秋月(即1826年)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14
冯姓来源有二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又称姜螈。

传说一次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姜螈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螈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无奈之际,姜螈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姜螈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空-工+出)(qu),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宣父时,古公宣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

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拨下,商纣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

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于+阝)(han),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姬昌病逝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亦称“毕公高”。毕地的位置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姓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后来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筒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筒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参考资料:http://www.uname.cn/html/Surname/7_86.shtml

第2个回答  2008-03-14
姓氏:冯 祖籍:河南
祖宗:毕公高 郡望:始平郡
分类:以邑为氏

冯系承周文王 派别多脉络清

根据《姓纂》的记载,冯姓也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老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封在魏地,毕万有个孙子食采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采邑的名称为姓,以后统统都姓冯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冯姓虽然有好几位深具才华的人见诸史书,但是跟其他同样出自周文王的大姓比较起来,在事功上还是多少有点逊色。至少,在当时熙熙攘攘的群雄并立局面中,姓冯的人就似乎未曾扮演过“独当一面”的重要角色。

然而,这个姓氏却繁衍得很快,到了汉唐时期,就从原来发源的陕西,繁衍到了河南、河北、山西、乃至福建等地。冯姓的子孙在迁到这些地方以后,竟然青出于蓝,纷纷有了十分优异的表现,为他们不甚得意的老祖先,大大地扬眉吐气。

现在,冯姓的派别相当多,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大致如下:

出于颍川(河南省禹州市)的冯氏,是东汉光武帝的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冯异就是著名的“大树将军”,曾经为光武帝平赤眉,击匈奴,军功彪炳,后来被封为阳夏侯,腾达非常。

上党(山西省)的冯氏,则系汉代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冯奉世也是一位威震诸夷的大将,汉宣帝时,曾经出使西域各国,接连击败了莎车等国,后来又以破羌之功,被封为关内侯。

别外,福建长乐的冯姓,是宜都侯冯参的后代;京兆的冯氏,是燕王冯宏的后代;出自弘农(河南省)者,是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自河间(河北省)者,则为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像这样把族系的出处考据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在姓氏当中还是很少有的,姓冯的人士真是比别姓的人幸运了。

历史上知名的冯姓人物中,有一位比较为人熟悉的冯道。他是五代那个乱糟糟的时代的人,曾经接连做了唐、晋、汉、周诸朝的首相,不能不算是显赫万分,然而,他那种不把丧君亡国之耻放在心上的行径,却为后人所鄙视。不过,如果仅从才华上来讲,冯道倒不失为一代能士。
第3个回答  2008-03-14
冯氏 009

历史来源 「冯」源出 ;
一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初封于毕,继封与冯城。其后代逐有冯氏。

二 ; 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

家族名人 冯谖
战国齐人。孟尝君门下食客,曾以食无鱼、出无车,弹铗而歌,孟尝君闻而特加礼遇。后冯驩为孟尝君收债于薛城,召债主焚其券,使薛民皆感孟尝君之德。

冯梦龙 (1574~1646)

字犹龙,一字子犹。江苏吴县人,明文学家。崇祯贡生,知寿宁县。才情跌宕,工诗文,通经学,着有戏曲数种,尤以小说《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著名于世,称为「三言」。

冯玉祥 (1880~1948)

字焕章,安徽省巢县人。清末加入新军,为段祺瑞部下。1921年任河南督军,直奉战争时倒戈倾向奉系,并迅速占领北京,推段祺瑞为总统。次年奉系失败。其后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西北国民军总司令、河南省主席。抗战胜利后,赴国外,在由苏俄回国时,轮船在黑海上发生火灾而被烧死。

地望分布 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郡,陕西始平郡,河南颖川郡,山西上党郡,陜西京兆郡,河南弘农郡,河北河间郡。
第4个回答  2008-03-15
冯巩,冯小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