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祭元微之文》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原文:

《祭微之文》     唐  白居易

维大和五年岁次己亥十月乙丑朔十七日辛巳,中大夫守河南尹上柱国晋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白居易,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於故相国鄂岳节度使赠尚书右仆射元相微之:

惟公家积善庆,天锺粹和,生为国桢,出为人瑞,行业志略,政术文华,四科全才,一时独步。虽历将相,未尽谟猷,故风声但树於藩方,功利不周於夷夏。噫!苍生之不遇也,在公岂有所不足耶?

《诗》云:“淑人君子,胡不万年?”又云:“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此古人哀惜贤良之恳辞也。若情理愤痛,过於斯者,则号呼抑郁之不暇,又安可胜言哉?呜呼微之!

贞元季年,始定交分,行止通塞,靡所不同,金石胶漆,未足为喻,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播於人间,今不复叙。至於爵禄患难之际,寤寐忧思之间,誓心同归,交感非一,布在文翰,今不重云。

唯近者公拜左丞,自越过洛,醉别愁泪,投我二诗云:“君应怪我留连久,我欲与君辞别难。白头徒侣渐稀少,明日恐君无此欢。”又曰:“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

吟罢涕零,执手而去。私揣其故,中心惕然。及公捐馆於鄂,悲讣忽至,一恸之后,万感交怀,覆视前篇,词意若此,得非魂兆先知之乎?无以寄悲情,作哀词二首,今载於是,以附奠文。

其一云:“八月凉风吹白幕,寝门廊下哭微之。妻孥亲友来相吊,唯道皇天无所知。”其二云:“文章卓荦生无敌,风骨精灵殁有神。哭送咸阳北原上,可能随例作埃尘?”呜呼微之!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其今日乎?呜呼微之!

三界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无交朋?然以我尔之身,为终天之别,既往者已矣,未死者如何?呜呼微之!六十衰翁,灰心血泪,引酒再奠,抚棺一呼。

《佛经》云:“凡有业结,无非因集。”与公缘会,岂是偶然?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呜呼微之!言尽於此。尚飨。

译文:

维大和五年每年第二日十月初一十七日,中大夫任河南尹上柱国晋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给白居易,以清酒作为祭品,敬祭于已故相国鄂岳节度使追赠尚书右仆射元相微的灵前:

你们家中因为长期积累善行所以有福气,上天赋予你们纯粹的灵气,生来就是国家的栋梁,出世是人间的祥瑞,德行功业志向谋略,四科全才,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历任将相,没有完全谋划,所以风声只树在偏远的小镇,功利没有普及到各地。唉!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已经是可遇不可求了,在你难道有什么不满足吗?

《诗》说:“善人君子,怎不祝他万寿无疆?“又说:“如果可以赎罪啊,百人甘愿化尘埃。”这是古人哀惜贤良的恳切推辞呢。如果十分痛心疾首,超出现在这种状况,就高喊着抑郁痛苦都不能够,又怎么能说得完心中的痛苦呢?唉,微之呀!

贞元末年,我们之间才有了相交的名分,行为举止,没有什么不同,友情如金石般坚固,如胶似漆,言语不足以说明。死生契阔的三十年,你我之间诗歌唱和,留下无数诗篇在人间传播,现在不能再叙这段情谊了。至於爵禄患难的时候,日夜忧愁之间,我们发誓一同进退,彼此相互鼓励,分布在文章,现在不重云。

只有最近,你拜了左丞相,经过洛阳,你我二人醉别洒下热泪,送给我我两首诗,说:“你应该怪我拖延时间,我想与你告别实在太难。白头发渐渐稀少,明天恐怕你没有这样的欢乐。“又问:“自从认识你以来三度告别,这回连胡子都斑白了。你必须会知晓这份心意,也不知道以后有没有相见的机会。”

吟罢洒下泪水,握手然后离开。私下揣测他所以难以割舍的缘故,心中惊惧。等到你去世于鄂,悲伤消息忽然到达,万感交集,查看前面的诗篇,这个词的意思,难道不是魂兆先知的吗?无以寄托悲伤的感情,写哀词二首,现在记载在这,以附奠文。

其中一个说:“八月凉风吹白幕,卧室的门廊下微弱的哭。妻子儿女亲友前来吊唁,只有道皇天无所知。第二个说”:“文章卓越人生无敌,风骨精灵死有神。哭送咸阳北面的原野上,能按照规定作尘埃?”微之!开始以诗交,最后以诗诀,弦笔两绝,这难道就是今天了吗?唉,微之!

人世间,谁不是生老病死,四海之内,谁没有知心的朋友?但是我你曾经如此亲近,如今却天人永隔,你已经成为过去的人了,未死的人又该怎么样呢?唉,微之!我已经是六十岁的衰翁了,心如死灰,血泪交流,把酒撒到地上,抚摸着棺材涕泪横流。

《佛经》说:“凡有业果的产生,无不是因为业因的集结。”与您缘分,难道是偶然?多年以来,无数次的分离重逢,既有现在的别离,难道没有重逢之日了?你虽然不能再归来,我应当随你而去,哪里有形体去而影子还在,皮亡而毛活着的道理呀!

唉,微之!我要说的话都在这里。请享用祭品吧。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祭文,白居易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胡适赞扬以白居易与元稹为领袖的文学革新运动,认为可以达到以诗歌造成舆论,而有助于改善政治。因为陈独秀与胡适提倡新文学运动,在提倡白话、不避俗字俗语的风气下,白居易的诗歌因而很受推崇。

包括陈寅恪、刘大杰、钱基博等,都给予白居易极高的评价。然而钱钟书对白居易的评价则不高。

白居易的文集在日本受到高度评价。平安时代,菅原道真写汉诗,当时渤海国的人见道真的诗,认为与白居易的诗很像,这评语令道真很高兴,还特别记载下来,引以为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居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6

唐·白居易《祭元微之文》

维大和五年岁次己亥十月乙丑朔十七日辛巳,中大夫守河南尹上柱国晋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白居易,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於故相国鄂岳节度使赠尚书右仆射元相微之:惟公家积善庆,天锺粹和,生为国桢,出为人瑞,行业志略,政术文华,四科全才,一时独步。

虽历将相,未尽谟猷,故风声但树於藩方,功利不周於夷夏。噫!苍生之不遇也,在公岂有所不足耶?《诗》云:“淑人君子,胡不万年?”又云:“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此古人哀惜贤良之恳辞也。

若情理愤痛,过於斯者,则号呼抑郁之不暇,又安可胜言哉?呜呼微之!贞元季年,始定交分,行止通塞,靡所不同,金石胶漆,未足为喻,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播於人间,今不复叙。至於爵禄患难之际,寤寐忧思之间,誓心同归,交感非一,布在文翰,今不重云。唯近者公拜左丞,自越过洛,醉别愁泪,投我二诗云:“君应怪我留连久,我欲与君辞别难。

白头徒侣渐稀少,明日恐君无此欢。”又曰:“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吟罢涕零,执手而去。私揣其故,中心惕然。及公捐馆於鄂,悲讣忽至,一恸之后,万感交怀,覆视前篇,词意若此,得非魂兆先知之乎?无以寄悲情,作哀词二首,今载於是,以附奠文。

其一云:“八月凉风吹白幕,寝门廊下哭微之。妻孥亲友来相吊,唯道皇天无所知。”其二云:“文章卓荦生无敌,风骨精灵殁有神。哭送咸阳北原上,可能随例作埃尘?”呜呼微之!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其今日乎?呜呼微之!

三界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无交朋?然以我尔之身,为终天之别,既往者已矣,未死者如何?呜呼微之!六十衰翁,灰心血泪,引酒再奠,抚棺一呼。《佛经》云:“凡有业结,无非因集。”与公缘会,岂是偶然?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呜呼微之!言尽於此。尚飨。

白话释义:

维大和五年每年第二日十月初一十七日,中大夫任河南尹上柱国晋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给白居易,以清酒作为祭品,敬祭于已故相国鄂岳节度使追赠尚书右仆射元相微的灵前:你们家中因为长期积累善行所以有福气,上天赋予你们纯粹的灵气,生来就是国家的栋梁,出世是人间的祥瑞,德行功业志向谋略,四科全才,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历任将相,没有完全谋划,所以风声只树在偏远的小镇,功利没有普及到各地。唉!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已经是可遇不可求了,在你难道有什么不满足吗?《诗》说:“善人君子,怎不祝他万寿无疆?“又说:“如果可以赎罪啊,百人甘愿化尘埃。”这是古人哀惜贤良的恳切推辞呢。如果十分痛心疾首,超出现在这种状况,就高喊着抑郁痛苦都不能够,又怎么能说得完心中的痛苦呢?唉,微之呀!

贞元末年,我们之间才有了相交的名分,行为举止,没有什么不同,友情如金石般坚固,如胶似漆,言语不足以说明。死生契阔的三十年,你我之间诗歌唱和,留下无数诗篇在人间传播,现在不能再叙这段情谊了。至於爵禄患难的时候,日夜忧愁之间,我们发誓一同进退,彼此相互鼓励,分布在文章,现在不重云。

只有最近,你拜了左丞相,经过洛阳,你我二人醉别洒下热泪,送给我我两首诗,说:“你应该怪我拖延时间,我想与你告别实在太难。白头发渐渐稀少,明天恐怕你没有这样的欢乐。“又问:“自从认识你以来三度告别,这回连胡子都斑白了。你必须会知晓这份心意,也不知道以后有没有相见的机会。”吟罢洒下泪水,握手然后离开。私下揣测他所以难以割舍的缘故,心中惊惧。

等到你去世于鄂,悲伤消息忽然到达,万感交集,查看前面的诗篇,这个词的意思,难道不是魂兆先知的吗?无以寄托悲伤的感情,写哀词二首,现在记载在这,以附奠文。其中一个说:“八月凉风吹白幕,卧室的门廊下微弱的哭。妻子儿女亲友前来吊唁,只有道皇天无所知。第二个说”:“文章卓越人生无敌,风骨精灵死有神。哭送咸阳北面的原野上,能按照规定作尘埃?”微之!开始以诗交,最后以诗诀,弦笔两绝,这难道就是今天了吗?唉,微之!

人世间,谁不是生老病死,四海之内,谁没有知心的朋友?但是我你曾经如此亲近,如今却天人永隔,你已经成为过去的人了,未死的人又该怎么样呢?唉,微之!我已经是六十岁的衰翁了,心如死灰,血泪交流,把酒撒到地上,抚摸着棺材涕泪横流。《佛经》说:“凡有业果的产生,无不是因为业因的集结。”与您缘分,难道是偶然?

多年以来,无数次的分离重逢,既有现在的别离,难道没有重逢之日了?你虽然不能再归来,我应当随你而去,哪里有形体去而影子还在,皮亡而毛活着的道理呀!唉,微之!我要说的话都在这里。请享用祭品吧。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祭文,白居易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平安时代,菅原道真写汉诗,当时渤海国的人见道真的诗,认为与白居易的诗很像,这评语令道真很高兴,还特别记载下来,引以为荣。

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

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

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原文】

                                                    祭微之文

                                                   唐  白居易

  维大和五年岁次己亥十月乙丑朔十七日辛巳,中大夫守河南尹上柱国晋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白居易,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於故相国鄂岳节度使赠尚书右仆射元相微之:

  惟公家积善庆,天锺粹和,生为国桢,出为人瑞,行业志略,政术文华,四科全才,一时独步。虽历将相,未尽谟猷,故风声但树於藩方,功利不周於夷夏。噫K苍生之不遇也,在公岂有所不足耶?《诗》云:“淑人君子,胡不万年?”又云:“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此古人哀惜贤良之恳辞也。若情理愤痛,过於斯者,则号呼抑郁之不暇,又安可胜言哉?呜呼微之!贞元季年,始定交分,行止通塞,靡所不同,金石胶漆,未足为喻,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播於人间,今不复叙。至於爵禄患难之际,寤寐忧思之间,誓心同归,交感非一,布在文翰,今不重云。唯近者公拜左丞,自越过洛,醉别愁泪,投我二诗云:“君应怪我留连久,我欲与君辞别难。白头徒侣渐稀少,明日恐君无此欢。”又曰:“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吟罢涕零,执手而去。私揣其故,中心惕然。及公捐馆於鄂,悲讣忽至,一恸之后,万感交怀,覆视前篇,词意若此,得非魂兆先知之乎?无以寄悲情,作哀词二首,今载於是,以附奠文。其一云:“八月凉风吹白幕,寝门廊下哭微之。妻孥亲友来相吊,唯道皇天无所知。”其二云:“文章卓荦生无敌,风骨精灵殁有神。哭送咸阳北原上,可能随例作埃尘?”呜呼微之!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其今日乎?呜呼微之!三界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无交朋?然以我尔之身,为终天之别,既往者已矣,未死者如何?呜呼微之!六十衰翁,灰心血泪,引酒再奠,抚棺一呼。《佛经》云:“凡有业结,无非因集。”与公缘会,岂是偶然?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呜呼微之!言尽於此。尚飨。

    【译文】

  大和五年岁在辛亥十月乙丑朔十日辛巳,  中大夫、守河南尹、上柱国、晋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白居易,谨用清酒佳肴的奠仪,敬祭在已故相国、鄂岳节度使、赠尚书右仆射元公微之的灵前:

  您的家庭因积善而有福庆,上天聚集给您精粹谐和的禀赋美德;您的出生是国家的福气,您的用世是人间的祥瑞,操行事业和志向才略,为政的智术和文章的华采,您是这四科全面发展的人才,当时独一无二。您虽然官历将相,但是没能全面显示出您的谋赂;所以,您的名声只树立在偏远的地方,而功利没有普及到全国。唉!这是普通百姓不容易有的幸遇,在您难道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诗经》上说:“淑人君子,胡不万年?又说:“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这是古人哀悼婉惜贤人良士的恳切之辞啊。如果情理悲愤痛伤,超过这种情况的,那么号呼忧闷都顾不上,又怎么可以尽皆说出自己的悲伤呢?唉呀微之,从贞元末年,我俩才有定交的名分,行为举动,顺境逆境,无所不同。金石胶漆般地坚固亲密,都不足以比喻。死生离合的时间有三十年,歌诵唱和的诗作有九百篇,这些都流播在人间,今日不再叙述。至于做官遇到危险艰苦之际,日日夜夜忧虑思念之间,我俩誓心同归,相互鼓励影响很多。这些都陈述在文章里,今日不再重复提说。只是近年来,您拜为左丞,从越州经过洛阳,酒醉离别时悲伤叫嚷、投赠我二首诗作,说:“君应怪我留连久,我欲与君辞别难。白头徒侣渐稀少,明日恐君无此欢。”又说:“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您吟完诗作涕泪纵横,拉拉我的手而后离去了。我内心揣摩您如此难舍的缘故,心里担忧恐惧。到您逝世于部州,悲讯忽然到了,我一场痛伤之后,万种感情都涌到心怀。·再次翻看以前您写给我的那二首诗作,词意就是这样,莫不是您的魂魄预先已经知道了呢?没有办法继续寄托我的悲痛之情,就作了二首哀词,现在记载在这里,用以附着在祭文中。第一首说:“八月凉风吹白幕,寝门廊下哭微之。妻孥亲友来相吊,唯道皇天无所知。”第二首说  “文章卓荦生无敌,风骨精灵殁有神。哭送咸阳北原上,可能随例作埃尘?”唉呀微之,开始以诗定交,最终以诗诀别;诵诗作诗二者断绝,难道是今天吗?唉呀微之,人世之间,谁人没有生死?四海之内,谁人没有友朋?然而以我与您的亲密身份,成了终天的离别;已经走了的就算完了,没有死的又将怎样生活?唉呀微之!我这六十岁的衰弱老翁,心如死灰,血泪交流;把酒再次洒奠,手抚棺木再次呼号,佛经上说:“凡是有业果的出现,都无不是业因的集合。”我与您的缘会,难道是偶然的吗?多年以来,几次分离几次聚合?既然已有今日的分别,难道就没有后日的相见?您虽然不能再回归人世,我应当继您而去,哪里有形体己去而影子尚在,本皮已亡而毛丝尚存的道理呢?唉呀微之!我的话全都说在这里。请您享用祭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0-28
自己想办法
第4个回答  2012-10-21
《祭元微之文》是白居易为悼念亡友元稹所作,其悲伤之情跃然纸上,字字血泪、句句断肠,使人不忍卒读。
全文一开始,作者就用简明的语句开门见山的交代自己的身份、官职,及点明“敬祭于故相国、鄂岳节度使、赠尚书右仆射元公微之”而作的祭文。文从元稹的家庭和他的天赋写起:“堆公家积善庆,天钟粹和;生为国祯,出为人瑞,行也志略,政术文华,四科全才,一时独步。虽历将相,未尽谟猷;故风声但树于藩方,功利不周于夷夏。噫!此苍生之不大遇也,在公岂有所足耶?《诗》云:‘淑人君子,胡不万年?’又云:‘如何赎兮,人百其身!’此古人哀惜贤良之恳辞也。若情理愤痛,过于斯者,则号呼壹郁之不暇,又安可胜言哉?”白居易在这里高度赞扬了元稹之“生”、之“出”,于国于世的“功利”,并点出了元稹的卓越才能。至此,对元稹的评价作一收束。接着文章撇开元稹平生他事不叙,仅举其最高官职“将相”,因为元稹为相仅三个月时间,故只能用“风声但树于藩方,功利不周于夷夏”,而一笔带过。当然这一笔带过可能也为了避免与白居易写的《元公墓志铭》过多的重复。白居易在元公墓志铭上评述道:“居相位仅三月,席不暖而罢去。通介进退,卒不获心。是以法理之用,止举于一职,不布于庶官;仁义之泽,止于惠一方,不周于四海,故公之心不足也。”由于元稹去世时才五十三岁,正当盛壮年华,也是大展其才济世安民之时,却突然归天,着对元稹来说是一大不幸,不能不令人捶胸惋惜。然而,作者却忽转笔锋,认为即使如此,元稹也是幸运之人,因为“此苍生之不大遇也”,所以元稹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吊悼亡友,却故作旷达,告慰死者安心九泉,使人不可解之处:似乎作者对挚友的暴卒没有什么伤痛。然而,哀痛之文以旷达之辞出之,这是白居易的高妙之笔,看似旷达无悲,实则五内俱焚。这一点白居易在《元公墓志铭》中阐明了原因:“逢时与不逢时同,得位与不得位同,富贵与浮云同。何者?同行而道未行,身遇而不遇也!挚友居易,独知其心,------道广而俗隘,时矣夫!心长而运短,命也夫!”仔细体味,作者对人世的概叹,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对元稹英年早逝、未尽其才的哀痛,不是昭然若揭了吗?作者还援引《诗经》中古人哀惜贤良的诗句,一方面叙写好人命短的人生哲理,另一方面叙写出自己无法替代亡者的深深惋伤,同时,这也就对前文告慰死者作了论证和收束。追问

这个答案我看过 我需要的是原文,而不是这样的点评。谢谢!

追答

敬祭于故相国、鄂岳节度使、赠尚书右仆射元公微之。堆公家积善庆,天钟粹和;生为国祯,出为人瑞,行也志略,政术文华,四科全才,一时独步。虽历将相,未尽谟猷;故风声但树于藩方,功利不周于夷夏。噫!此苍生之不大遇也,在公岂有所足耶?《诗》云:‘淑人君子,胡不万年?’又云:‘如何赎兮,人百其身!’此古人哀惜贤良之恳辞也。若情理愤痛,过于斯者,则号呼壹郁之不暇,又安可胜言哉?

风声但树于藩方,功利不周于夷夏。居相位仅三月,席不暖而罢去。通介进退,卒不获心。是以法理之用,止举于一职,不布于庶官;仁义之泽,止于惠一方,不周于四海,故公之心不足也。逢时与不逢时同,得位与不得位同,富贵与浮云同。何者?同行而道未行,身遇而不遇也!挚友居易,独知其心,------道广而俗隘,时矣夫!心长而运短,命也夫!

这只是局部的,全文我在搜索上也无法找到,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