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的作品名录

急急急!越详细越好!急用!
快!快!快!快!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呀!

  方志敏,1899年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诚如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

  1899年
  8月21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十六)诞生于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

  1896年 7岁
  入私塾读书。

  1911年 12岁
  辍学辅助家庭务农,童年在家乡度过。

  1916年
  秋,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学习。在校组织进步团体“九区青年社”。

  1919年
  夏,与邵式平等发动组织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学生开展反帝爱国斗争。
  秋,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预科班。

  1920年
  升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应用机械科学习。为该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
  给《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写信,对该刊发表的一篇题为《捉贼》的小说,谈了自己的看法:“小偷是不是算顶坏的?触目皆是的军阀、政客、资本家、地主,哪一个不是操戈矛的大窃?为什么大窃逍遥自在,受人礼敬,而小偷却在此地被吊起来敲?”受到邵力子的赏识。
  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发表第一首散文诗《哭声》。

  1921年
  春,因领导该校学生反对腐败教育,要求教育改革而被校方开除。
  不久,加入江西“改造社”,为《新江西》季刊的主要撰稿人。
  秋,考入教会学校九江南伟烈大学(同文书院)。

  1922年
  春,参加“非基督教大同盟”。
  7月,由九江赴上海,住在邵力子家,任《民国日报》校对,并在上海大学旁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写作白话小说《谋事》,在《觉悟》副刊发表。方志敏在上海逗留的时间虽短,但这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在上海他找到了党组织和中共领导机关,并结识了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向警予等著名中共领导人。
  8月,根据组织决定,方志敏离开上海,返回南昌创办“文化书社”,创建江西地方团组织设立活动据点。出版《青年声》周报,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从此,走上了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1923年
  年初,与赵醒依等人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组织、江西“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白话小说《谋事》与鲁迅、郁达夫、叶圣陶等著名作家作品一起入选上海小说研究所编印的小说《年鉴》。

  1924年
  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
  “五卅”运动时期,参加“沪案交涉江西后援会”的工作,深入偏远地区,开展宣传鼓动工作。
  7月,当选为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
  回弋阳创建中共漆工镇小组,组织“弋阳青年社”,出版《寸铁》旬刊,建立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运动。

  1926年
  5月,出席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
  12月,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处秘书长。

  1927年
  2月,当选为江西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领导全省农民运动进入全盛阶段,农协会员发展至80余万。
  3月“赣州惨案”后,赴武汉向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请愿,并出席中共中央农委扩大会议,当选为“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旋与刘一峰等8人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身份回赣代行省党部职权,并在南昌创办了江西农民运动训练班,组织了农民自卫武装。
  6月5日,被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礼送”出境,旋化名李祥松,赴赣西巡视党的工作和农民运动。
  8月,“南昌起义”后,返回弋阳发动秋收暴动,先后任中共弋阳区委书记、中共横峰区委书记。
  11月至1928年2月,与黄道等人组织领导了弋横暴动,时任中共弋阳、横峰、贵溪、铅山、上饶五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暴动总指挥,暴动失利后率部转入磨盘山区坚持斗争。

  1928年
  4月,任中共弋阳县委书记,并创建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领导建立了弋阳、横峰县苏维埃政府,任弋阳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6月,主持召开弋、横两县县委联席会议,批判了埋枪逃跑的错误主张,确定了反“围剿”斗争的基本战略。
  会后,赴贵溪、波阳、万年、德兴、湖口等县,发展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组织农民暴动。

  1929年
  任中共信江特委书记兼中共贵溪县委书记、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建立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

  1930年
  任信江苏维埃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率独立团在赣东北、闽北一带开辟根据地。先后领导了贵溪、万年等县的农民暴动,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局部性“围剿”。
  7月,领导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
  8月,当选为赣东北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
  9月,当选为赣东北行委执行委员,随红十军转战赣东北。

  1931年
  3月,当选为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文化委员会主席。
  3月下旬,任红十军政委后当选为赣东北特委常委,率部转战贵溪、余江及闽北地区,在闽北连打11仗,连战皆捷。
  9月,被选为中共赣东北省委常委。
  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同年当选为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

  1932年
  9月,再任红十军政委,率部二进闽北,先后攻占赤石、星村两镇和浦城等地。
  12月,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3年
  1月,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兼任政委,并组建新红十军。
  3月,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荣誉勋章。
  12月,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司令员。

  1934年
  1月,在中共临时中央局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央委员,并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再度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
  11月,红十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离开赣东北向皖南进军,时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统一领导闽浙皖赣边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

  1935年
  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在狱中,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记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约30万字的文稿。
  8月6日,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

  1960年,在江西省南昌市郊梅岭修建方志敏烈士墓,毛泽东亲笔题词。
  1977年8月6日,隆重举行“方志敏烈士遗骨安葬仪式”。
  1985年,著作结集编为《方志敏文集》出版发行。
  1999年8月20日,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方志敏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几十年来,方志敏这个光辉的名字为一代代革命者所敬仰。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是模范根据地的创建者,牺牲前在囚室中写下的动人篇章《清贫》、《可爱的中国》等更教育了无数后人。直到今天,他的高风亮节仍然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干部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21
3、闹革命

1922年夏天,方志敏到了上海。
那时候上海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上海的马路上,方志敏看到,洋人的警棍在黄包车夫的身上飞舞;喝得烂醉的外国士兵,肆意侮辱中国的百姓。
一天,方志敏和几个朋友来到“法国公园”想进去玩玩。他们走到公园门口,一个显眼的牌子映入眼帘:“华人与狗不准入园。”
方志敏站在“华人与狗不准入园”的牌子面前热血沸腾脸发烧,感到一种奇耻大辱。堂堂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都不能自由行走。
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园”这块耻辱牌,方志敏暗暗发誓,一定要赶走帝国主义列强,为中华民族解放面奋斗到底!一定要铲除“华人与狗不准入园”这块耻辱牌!
很快,方志敏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火与血的考验中百炼成钢,成为解放中华民族的先锋。
下面讲几个方志敏闹革命的故事:
1925年夏天,方志敏在家乡湖塘村秘密成立了农民协会,带领贫苦农民与地主展开了斗争。
那年天旱欠收,到了秋天,许多贫苦的农民发愁交不起租,还不了地主的债。
方志敏召开了贫雇农大会,对大家说:“今年地主收租讨债,我们就要求减租减息。如果地主不肯,咱们就跟地主斗,不交租,不还债!”
农民们都害怕地主,不敢行动。方志敏带领一部分积极分子先把一个地主抓了起来,要他减租,并把借据还给农民。这一来,农民们有了劲头,都准备跟着方志敏干。不料,方志敏的五叔、地主方雨田跳出来,带头对抗农民运动。其他地主不敢收租收债了,方雨田却气急败坏地质问方志敏:“我是你亲叔,你该不会六亲不认吧?”
方志敏觉得不把方雨田的气焰打下去,斗争就不能取胜。他对大家说:“你们不要以为方雨田是我五叔,我就循情看面子。他既是地主,又和我们对抗,咱们就跟他斗争到底!”
一天晚上,他带领全村的贫雇农,手拿铁叉、锄头,包围了地主方雨田的大院,而冲在最前面的是方志敏。
方雨田紧关大门,躲了起来。几个农民翻墙进入方家大院,把门打开,大家一下子冲了进去。方雨田狗急跳墙拿刀想行凶,农民夺下他手中的刀,用绳子把他捆了个结实。
地主方雨田被斗倒了,震动了整个弋阳县。农民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江西的农民在方志敏的领导下,把土豪劣绅打得屁滚尿流。农民从漆工镇警察所里缴获了两条半枪。一条是“汉阳造”,一条是“三八式”,还有一条“九响毛瑟”被截去了半截枪筒,只能算半条枪。方志敏出门时就把这半截枪筒的枪带在身边当作防身武器。很快,“方志敏两条半枪闹革命”的消息就传遍了方圆几百里的地方。方志敏带着那半条枪,有时穿件灰袍子,化装成商人;有时光脚穿草鞋,化装成农民,四处宣传鼓动领导革命运动。
方志敏给穷苦农民开会讲革命道理。
方志敏问大家:“谁欠了地主的债?谁欠了租?”
大家一齐举手说:“我们都是穷人,不穷也不来革命了!”
“现在共产党来了,不交租,不还债,大家赞成不赞成?”
“这样的好事情,谁不赞成?”
方志敏又接着说:“我们共产党的道理,就是活不下去了,要平债,要分田,要革命!你们赞成就写上自己的名字,咱们干起来!”
听了方志敏的话,农民们都在红纸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还画押宣誓:“革命到底,永不变心!”
就这样,农民革命团组织起来了。
农民革命团在方志敏领导下搞起了革命。
蓝家沟的农民穷得没法过了,冒着生命危险开了一个小煤窑。县衙门派来一个当官的,领几个法警来要捐税,每月缴5元。
农民们抗着不缴,说:“我们连吃的也没有,拿什么缴捐纳税?”
当官的大喊:“好呀,你们抗捐不缴,我把你们都抓到牢里!”
那个当官的还打了一个农民, 农民们一拥而上,把当官的推了个四脚朝天。几个法警围上来想行凶,也被农民揍了一顿。事情闹大了,农民找方志敏出主意。方志敏想,事情闹到这个地步,你不暴动敌人也会来抓你,干脆,提前动手,让敌人措手不及。农历年三十晚上,蓝家村的农民暴动了。农民革命团烧毁了几百份地契,分了几百担粮食,农民还编了歌谣:“湖塘塌塌岭,出个方志敏,一心干革命,为的是穷人。”
有一天早上,方志敏看见一个老农掉到了河里。他脱了棉袄,跳进冰冷的水里把老农救了上来,还把自己的棉袄给老农披上。
老农流着泪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方志敏笑着说:“我们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方志敏非常关心老百姓。和群众在一起,他总是问长问短,群众也愿意和他接近。
这一天,方志敏和几个战士来到一个村子里参加一个会。许多群众跑来看望他,不知怎么消息走漏了。正谈着,白狗子把村子包围了,情况十分危急。方志敏把群众疏散了,和几个战士一边打一边撤退。可是,白狗子人多,眼看就要追上了,怎么办?
正在这时候,白狗子们定住脚不跑了,一个个蹲下身子,抢着拾地上的银元。有的没拾到,就和拾到的争抢起来,你争我夺打成了一锅粥。当官的没办法,踢这个一脚,踹那个一腿。趁这个机会,方志敏他们脱了险。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村里的群众见敌人追赶方志敏,情况很危急,没有别的办法,就把打土豪收来的银元拿出来,丢到路上,缠住了爱财如命的白狗子。
有一天傍晚,在敌人占据的一个村子里,突然听得一阵“得得”的马蹄声,一个穿着笔挺的制服的国民党军官,带着两个背着驳壳枪的卫兵进了村。村里的两个地主豪绅见来人势头不小,就出来低头哈腰地热情迎接。
那军官骑在马上挥着鞭子,说:“大部队马上就要到了,为了配合军事行动,今晚上在周家祠堂开会,所有乡绅都要参加,不到的以军法论处。”
天刚黑,周家祠堂里就挤满了全村的地主乡绅,那个军官用手电朝每个人脸上照,还拿出一个小本,借着油灯的光,一个一个点名。点完了名,那个军官让他们都到里面屋子里去说话,说有机密事儿商量。
地主乡绅们乖乖进了里屋。那军官忽然掏出哨子“嘟嘟嘟”一吹,从祠堂四周进来一群手拿梭镖、土铳的农民革命团员。地主乡绅们一看,都吓瘫了,哆哆嗦嗦地问:“你……你们?”
那军官“啪”的一声,把国民党军帽往桌子上一扔。卫兵说:“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方志敏。我们是他领导的工农红军。”
地主乡绅们一听,“咕咚”一声都跪到了地上,哀求那个军官!“饶命!饶命!”
方志敏怒喝一声:"都给我捆起来,押回根据地,看他们手上沾没沾革命者的鲜血!"

4、英勇牺牲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以后,方志敏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随军政治委员会主席。
1935年1月,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十军团在通过怀玉山封锁线时陷入敌人的重围之中,部队被敌人截成了两截。方志敏率领的800余人冲出了包围圈,却发现大队没有跟上来。作为主要领导的方志敏提出要去寻找被围的部队。另一位负责人说:“你是主要领导,还是让我去吧!”方志敏说:“不行!我没有理由留在这里,我要把战士们带出来!”
方志敏毫不犹豫,不顾个人安危,又一次进入敌人的包围圈,找到了大队人马,可是,大队人马已经被敌人的14个团重重包围着,情况万分危急,敌人见人就杀,见粮就抢,见房就烧。红军被包围在荒山僻野之中,没有吃的,只能采集野果充饥;野菜也采集不到了,只得忍饥挨饿一次次突围。
部队经过与敌人激烈的搏斗,只剩下了80多人。方志敏已经7天没吃东西了,饿得两腿站不住。他带领战士翻山越岭,鼓励战士们说:“吃不得苦,革不得命。苦算什么,越苦越要干。”
突围无望。天亮的时候,方志敏命令机要员把文件和密码烧掉,说:“党员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守党的机密。”有的战士有些灰心,方志敏说:“我们只是一支小部队,红军主力还在,胜利仍然是我们的。共产党是永远打不垮的!”有个战士建议方志敏化装,到白区去躲避一阵,方志敏摇摇头。
1935年1月24日,由于叛徒出卖,方志敏在皖浙赣交界处的陇首村,不幸被捕。国民党反动派抓住了方志敏,认为是“剿共”的一个重大胜利,要在上饶举行一个“庆祝大会”。敌人把戴着手铐脚镣的方志敏带到了台上“示众”,方志敏昂首挺立,正气浩然。上饶的劳苦大众看着不幸落在敌人手中的方志敏,都心情沉重,许多人低下了头去,暗暗落泪。
敌人军官气焰嚣张,在台上喊起了反共口号。但台下无人响应,这激怒了那个军官。他把手枪"啪"的一声扔在桌子上,怒吼着:“谁不喊就抓起来!”台下仍然一片沉默。方志敏这时感到一种莫大的欣慰,老百姓心向着革命。“庆祝大会”草草收场了。
敌人要把方志敏押送到南昌,途中要经过方志敏的家乡弋阳县。敌人又要在弋阳开一个“庆祝大会”。可是,愤怒的几千名弋阳百姓,个个手拿锄头、木棍、扁担,聚集在公路两旁,准备抢回他们敬爱的领袖方志敏。敌人还哪敢开什么大会庆祝,慌忙把方志敏押进装甲车, 惊慌逃走。在南昌的一个公园里,敌人又要召开一个“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公园里军警如林,警备森严。方志敏戴着手铐脚镣,镇定自若地向成百上千的群众高声说道:“同胞们!我很高兴能和大家见面。我们中国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贪官污吏剥削统治,国将不国,民不聊生。”敌人没有想到,他们精心策划的“庆祝大会”竟然成了方志敏宣传革命的演讲大会,赶紧下令:“快!快把他拉下去!”
方志敏趁着敌人手忙脚乱,继续大声喊道:“希望你们继续我未完成的事业,努力奋斗!”
从上饶到弋阳,又到南昌,敌人的三次“庆祝大会”都没开成。
反动头子蒋介石获悉方志敏被抓到了,立即密令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千方百计劝降方志敏。 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的头子俞伯庆对方志敏假惺惺地说:“蒋委员长很想重用你,你为什么不早点出来呢?”
方志敏听了,鼻子哼了一 声,说:“蒋介石是什么东西!”
俞伯庆又说:“你们不是失败了吗?”
方志敏坚定地说:“不!我们在军事上暂时失败了,政治上并没有失败。我可以告诉们,我们永远不会失败!”
俞伯庆劝降不成,敌人军法处处长又来与方志敏“谈话”。
他喊手下搬一个凳子,又说不好,又换来一把椅子。
军法处长好像推心置腹地对方志敏说:“方先生,我忠告你,你们既然一败涂地,何必钻牛角尖。像你这样杰出的人才,国民党会给你高官厚禄的。”
方志敏打断他的话,说:“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功名利禄视如粪土。”
“方先生,信仰要实现 ,得几百年。何必当傻子,识时务者为俊杰。”
军法处长见方志敏没有吭声,又把话锋一转,说:“方先生,你知道你们那个孔同志吧!他现在在我们这里是少将参议,春风得意着呢!”
方志敏一听姓孔的,非常愤怒,站起身来厉声说道:“他是无耻的叛徒,我决不会像他一样。革命者宁可被敌人残杀,绝不投降敌人,要我屈膝投降,休想!”
弋阳县长,还有教过方志敏的一个乡绅,也都找过方志敏,带着水果、点心来劝降。方志敏回答他们:让我投降?休想!你们只能砍下我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的信仰!
劝降失败了,敌人露出了豺狼的凶相,他们残酷的折磨方志敏。
他们给方志敏吃霉米饭,里面都是稗子、谷壳和沙石。一天洗漱饮用只给两碗水,牢房里黑暗潮湿、老鼠到处跑,臭虫爬满墙、虱子满被褥。方志敏本来就患有肺病,残酷的折磨使他的身体越来越衰弱。敌人还不断的用酷刑摧残方志敏,用皮鞭抽打、坐老虎凳、灌辣椒水。方志敏忍受着巨大的痛疼,毫不动摇,没有透露一点党的机密。
敌人黔驴技穷,没有办法对付方志敏了,最后,又拿来纸和笔,让他写“口供”。方志敏被捕后一直想写点东西,就利用这个机会,埋头写了起来。他知道,时间不会太长了,敌人总会下毒手的。
在牢房里写作的艰难可想而知,方志敏又重病在身,写不了多大功夫就头晕。他咬牙坚持,一字一字的写。实在不行了,就停下来喘口气。
敌人还以为方志敏真的在写“口供”呢!
就这样,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方志敏饱含激情和对党的忠诚,在敌人牢房里写下了传世之作:《清贫》、《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作品。书稿写成了,怎样才能带出监狱交给党组织呢?
有一个狱卒非常佩服方志敏,经常和方志敏聊天。方志敏多次给他讲革命道理。没有别的办法,方志敏就求这个狱卒把书稿带出监狱,先送交鲁迅先生,再请鲁迅先生转交党中央。狱卒接过方志敏的书稿和给党中央的一封信,跪在地上哭着说:“先生,我也是穷人的孩子,知道你是为穷人革命的好人。你放心吧,我就是提着脑袋也要把你的东西送到。”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这一天,南昌城里军警满街,交通中断,小商小贩也都被赶走了。
看守端来了早饭,不是往日的霉米饭。方志敏知道敌人要下毒手了。方志敏吃了个饱,他太饿了。
要上刑场了。方志敏最后看了一下牢房,挨个和铁栅栏里伸出手的难友们告别。
难友们含着热泪说:“永别了,方志敏同志。”
方志敏微笑着说:“同志们,永别了,早日出去干革命!”
天下起了雨,天也有情啊!
囚车穿过戒备森严的南昌城。方志敏向窗外的老百姓挥了挥手。有人认出戴着手铐脚镣的是方志敏,不禁掉下了眼泪。刑场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方志敏挺胸昂首,敌人让他转过身去。方志敏笑着说:“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我要看看法西斯的子弹是怎样射穿我的胸膛!”
刽子手的手哆嗦了,扳不动枪机。方志敏望了望烟雨蒙蒙的天空,最后一眼看了看他可爱的中国大地,挥起右臂,用尽全身的力气高喊:“打倒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
方志敏同志英勇牺牲了,他年仅35岁。

年份列表

1899年
8月21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十六)诞生于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

1896年 7岁
入私塾读书。

1911年 12岁
辍学辅助家庭务农,童年在家乡度过。

1916年
秋,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学习。在校组织进步团体“九区青年社”。

1919年
夏,与邵式平等发动组织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学生开展反帝爱国斗争。
秋,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预科班。

1920年
升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应用机械科学习。为该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
给《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写信,对该刊发表的一篇题为《捉贼》的小说,谈了自己的看法:“小偷是不是算顶坏的?触目皆是的军阀、政客、资本家、地主,哪一个不是操戈矛的大窃?为什么大窃逍遥自在,受人礼敬,而小偷却在此地被吊起来敲?”受到邵力子的赏识。
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发表第一首散文诗《哭声》。

1921年
春,因领导该校学生反对腐败教育,要求教育改革而被校方开除。
不久,加入江西“改造社”,为《新江西》季刊的主要撰稿人。
秋,考入教会学校九江南伟烈大学(同文书院)。

1922年
春,参加“非基督教大同盟”。
7月,由九江赴上海,住在邵力子家,任《民国日报》校对,并在上海大学旁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写作白话小说《谋事》,在《觉悟》副刊发表。方志敏在上海逗留的时间虽短,但这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在上海他找到了党组织和中共领导机关,并结识了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向警予等著名中共领导人。
8月,根据组织决定,方志敏离开上海,返回南昌创办“文化书社”,创建江西地方团组织设立活动据点。出版《青年声》周报,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从此,走上了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1923年
年初,与赵醒依等人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组织、江西“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白话小说《谋事》与鲁迅、郁达夫、叶圣陶等著名作家作品一起入选上海小说研究所编印的小说《年鉴》。

1924年
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
“五卅”运动时期,参加“沪案交涉江西后援会”的工作,深入偏远地区,开展宣传鼓动工作。
7月,当选为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
回弋阳创建中共漆工镇小组,组织“弋阳青年社”,出版《寸铁》旬刊,建立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运动。

1926年
5月,出席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
12月,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处秘书长。

1927年
2月,当选为江西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领导全省农民运动进入全盛阶段,农协会员发展至80余万。
3月“赣州惨案”后,赴武汉向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请愿,并出席中共中央农委扩大会议,当选为“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旋与刘一峰等8人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身份回赣代行省党部职权,并在南昌创办了江西农民运动训练班,组织了农民自卫武装。
6月5日,被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礼送”出境,旋化名李祥松,赴赣西巡视党的工作和农民运动。
8月,“南昌起义”后,返回弋阳发动秋收暴动,先后任中共弋阳区委书记、中共横峰区委书记。
11月至1928年2月,与黄道等人组织领导了弋横暴动,时任中共弋阳、横峰、贵溪、铅山、上饶五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暴动总指挥,暴动失利后率部转入磨盘山区坚持斗争。

1928年
4月,任中共弋阳县委书记,并创建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领导建立了弋阳、横峰县苏维埃政府,任弋阳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6月,主持召开弋、横两县县委联席会议,批判了埋枪逃跑的错误主张,确定了反“围剿”斗争的基本战略。
会后,赴贵溪、波阳、万年、德兴、湖口等县,发展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组织农民暴动。

1929年
任中共信江特委书记兼中共贵溪县委书记、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建立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

1930年
任信江苏维埃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率独立团在赣东北、闽北一带开辟根据地。先后领导了贵溪、万年等县的农民暴动,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局部性“围剿”。
7月,领导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
8月,当选为赣东北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
9月,当选为赣东北行委执行委员,随红十军转战赣东北。

1931年
3月,当选为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文化委员会主席。
3月下旬,任红十军政委后当选为赣东北特委常委,率部转战贵溪、余江及闽北地区,在闽北连打11仗,连战皆捷。
9月,被选为中共赣东北省委常委。
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同年当选为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

1932年
9月,再任红十军政委,率部二进闽北,先后攻占赤石、星村两镇和浦城等地。
12月,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3年
1月,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兼任政委,并组建新红十军。
3月,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荣誉勋章。
12月,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司令员。

1934年
1月,在中共临时中央局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央委员,并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再度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
11月,红十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离开赣东北向皖南进军,时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统一领导闽浙皖赣边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

1935年
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在狱中,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记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约30万字的文稿。
8月6日,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

1960年,在江西省南昌市郊梅岭修建方志敏烈士墓,毛泽东亲笔题词。
1977年8月6日,隆重举行“方志敏烈士遗骨安葬仪式”。
1985年,著作结集编为《方志敏文集》出版发行。
1999年8月20日,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方志敏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几十年来,方志敏这个光辉的名字为一代代革命者所敬仰。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是模范根据地的创建者,牺牲前在囚室中写下的动人篇章《清贫》、《可爱的中国》等更教育了无数后人。直到今天,他的高风亮节仍然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干部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英雄镜头

■以“两条半枪”起家,在本乡本土就地发动农民创建根据地和红军的方式,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

■部队遇敌拦截被冲为两断,已脱险的他重新返回了包围圈

■根据看守所代所长曾被他感动而将十斤重镣换成三斤半轻镣的线索,在昔日刑场找到烈士的遗骨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清贫》一文,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而且较之宋代文天祥,有着更宏大的气概

■方志敏从小多病,4岁才学会走路, 21岁以后便经常吐血,但他的意志却坚强无比

■方志敏的亲叔叔投靠民团血腥镇压农民,被抓住后,其祖母、父亲都来求情,他仍下令把五叔处死

■两个国民党兵抓住他时却搜不出一个铜板,气得挥动手榴弹狂叫:“你们当大官的会没有钱?”

■国民党送来让他交待的纸笔,被用来写出许多宝贵的文稿。狱方最后问几百张纸的去向时,回答是已放进马桶冲走。

为了永远的纪念

缪敏是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好学上进、能歌善舞的高材生,1927年,与比她年长10岁的方志敏结为夫妻。两人情深意笃,因为分头为革命奔波,一家人团聚之日颇少。方志敏就义之后,同志们竟找不出一帧他与妻子或儿女的合影。方志敏在牺牲之前写下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正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连同他的十几篇遗作一起,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绝唱,属于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
1934年10月,方志敏接到中央军委电令,要他重组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皖南出击,吸引和调动部分敌人的兵力以配合主力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月,方志敏率军在严寒之中转战疆场,终因兵力过于悬殊而不幸被捕。6月,敌人又抓了缪敏,判其无期徒刑,关押在南昌女子监狱。在另一座监牢中,当敌人以夫妻父子感情对受尽折磨的方志敏诱降时,方志敏严词回绝:“我失去了自由,妻子和儿女哪还能顾得到?我只有抛下他们。”敌人无奈,于8月6日在南昌杀害了36岁的方志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经八路军办事处项英、陈毅出面交涉,敌人才释放了缪敏。闽北省委决定缪敏带着两个儿子去延安,女儿方梅寄养在农民家里。1938 年暮春,缪敏母子三人历尽艰难,千里跋涉进入延安。毛泽东在窑洞里接见了他们。
谈话中,毛泽东慈爱地弯下腰,抚摸着方英(方志敏的长子)的头问:“你知道你爸爸是谁吗?”
8岁的方英自豪地抬起头说:“我爸爸是方志敏。”
毛泽东还题词赠给缪敏:“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碍人们前进的,只要克服,并加坚持,困难就赶跑了。”遗憾的是,长征抵达陕北的毛泽东,这时节尚未见到方志敏从狱中送出的信稿,当然也不知道方志敏在就义之前还留下了文字。
方志敏的信稿是怎么飞出牢笼的呢?
杭州姑娘程全昭与邻居青年(绸缎店伙计)高家骏相恋,由于门第不合,程父不允这门婚事,高家骏一气之下,外出谋生。1935年夏,程全昭忽然收到高家骏让她火速前往南昌晤面的信,程全昭至南昌,高家骏告诉她:“我认识了一位好人———共产党的大官方志敏。现被关在狱中,正好由我看守。”高家骏要求程全昭将方志敏的一些密件送到上海。第三天晚上,高家骏拿来一个纸包(内含《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十几篇方志敏狱中著述)和三封信郑重地交给程全昭,并说: “方志敏替你起了个化名叫李贞,他自己化名为李祥松,这样,你们便是一家人了。”
次日清晨,程全昭装扮成时髦小姐,拎着装有信稿的小皮箱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在上海,她将两封信送到了宋庆龄、李公朴手中,将另一封信与纸包转到了鲁迅先生手里,同时还告知了显影阅信的方法。程全昭赴上海送信稿之事不知怎地被敌人知道了,宋庆龄派人通知她迅即离开了上海。
解放后,缪敏得知了程全昭冒着生命危险传递信稿之事,特地赶到杭州,看望了程全昭。嗣后,缪敏自己又更名为李祥贞。如此更名,使我想到方志敏自己在狱中化名李祥松,为程全昭化名李贞,这样“便是一家人了”。为永远纪念方志敏,也永远不忘西子湖畔那一对在险恶环境中为革命传递火种的情侣,缪敏才更名为李祥贞的。也可以说,李祥松和李贞的结合体李祥贞这个名字,正是缪敏对方志敏及他的狱中书稿最好的纪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