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境的澄明之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古希腊哲人实践了“形而上”这门技艺的最高境界——“澄明之境”,而古典中国则认同“混沌的道”,二者都有个体的生态位上迥异的科学依据。
譬如柏拉图的“精神之爱”、萨福的“自爱”都赢得历史和我们的尊重;“混沌的道”则在人体“腹部第二大脑”,是直觉思维的发源,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类发展史的最大贡献之一,然而若依此为最高境界,恰是生态位的神魂颠倒。
所以希腊文化背景中的“阿戈拉”(或广场意识),最早奠定了世界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澄明之境”可以言说;“道”至今寂兮、寥兮,缥缈无着……
德国著名现象学家克劳斯.黑尔德(Klaus Held)说:“所谓‘显现’(Erscheinen)意味着:从一个未被照亮的背景中显露出来。”(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澄明之境”。海德格尔以诗意的笔致所描述的梵高的《农鞋》和希腊神殿,其实正是在审美观照中的“显现,用海德格尔的话就是“它敞开了一个世界”(《艺术作品的本源》)这也就是“澄明之境”。海德格尔用更为诗化的语言来表述了这种境界:“此澄明也是愉悦,在其作用下,每一事物都自由徜徉着。澄明将每一事物都保持在宁静与完整之中。----它是神圣的。对诗人来说,最高者与神圣是同一个东西即澄明。作为众乐之源,澄明也就是极乐。通过愉悦的澄明,他照亮人的精神以使他们的本性得以对那些在其田野、城市、住宅中的本真者敞开。”审美观照的视域,是如此的光亮、自由和充满诗意,又是如此的广远、深微和充满意义。它是感性的显现,也是本体的敞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庶几近于审美观照的情境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