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购买力指数的货币购买力指数的计算

如题所述

货币购买力指数=报告期单位货币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基期单位货币购买的该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货币购买力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成反比,因此也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货币购买力指数=1/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指数
综合反映购买力指数的公式为:
货币购买力指数=1/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货币购买力指数(%)=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因此,货币购买力指数实际是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含消费品价格指数和服务性支出价格指数)的倒数。
拓展资料
货币(Money)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俗称金钱。
通货(Currency,CCY)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包含流通中的货币、银行券等。
关于货币的本质,学术界仍存在大量的争论。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专业术语为通货,主指“流通中的货币”。传统上,货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4.购买力的暂栖处;
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实际上,上述6条都属于货币的职能定义。
最新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
货币本质的逻辑推理和证明:
当市场处于物物交换阶段时,交换能否发生取决于交换双方的供给与需求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并不总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双方,那么交换就无法进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么在某个约定下,交换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间以双方交换的形式发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01

其计算公式是:
货币购买力指数=报告期单位货币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基期单位货币购买的该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货币购买力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成反比,因此也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货币购买力指数=1/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指数
综合反映购买力指数的公式为:
货币购买力指数=1/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货币购买力指数(%)=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因此,货币购买力指数实际是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含消费品价格指数和服务性支出价格指数)的倒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