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淡薄
  一部分农村干部认为,发展生态农业投入大,见效周期长,因而对发展生态农业不重视,他们往往只考虑开发现存资源,很少考虑到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只重视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对于提倡和实施生态农业不重视。一部分农村群众由于文化水平低,不愿采用新技术,只愿采用过去的老办法。农业中的一些“短、平、快”技术往往受欢迎,而那些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却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和运用。
  (二)法律政策保障不到位
  法律政策的支撑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保障。一方面,我国虽然已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和《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但关于全国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措施和保障机制等缺乏纲领性的规划文件,对地方生态农业建设也缺乏必要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生态农业立法,缺乏生态农业建设的法规或条例,这直接影响到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另一方面,对现有法律和法规宣传和执法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没相对滞后,许多条款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农业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力量较为薄弱,影响了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难以适应生态农业建设的需要。
  (三)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的发展由于见效周期长,往往在资金方面较为短缺。目前,很多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财政和金融部门的支持。但各级政府的财力有限,能够补贴的范围和程度难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这就导致许多生态建设项目难以全面地展开,而已经上马的项目由于资金不足又难以顺利开展。金融部门往往因为生态农业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存在惜贷倾向。一些小额农贷没有很好地落实,一些农户得不到贷款,生产发展困难。金融部门对农业贷款的发放量不大,不能满足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农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一些贷款抵押要求过高,还款时限过短,不符合农业生产周期长的实际。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由于资金短缺,不得不支付高额利息,从民间融资渠道获取资金,背上沉重的高利息负担。资金缺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人力支持,无论是农户还是牛态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将会遇到困难。
  (四)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滞后 首先,由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导致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不足;在农业新品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方面,不能适应生态农业生产的需要;一些地方的科研投入存在重复设置和人、财、物浪费现象;在农业产业化技术、防腐技术、包装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卜,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开发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在技术结构上,往往偏重现代工业技术,轻视生物技术,造成技术结构不合理,难以有效解决土壤污染、地力减退等农业资源破坏问题。其次,在技术推广方面,因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引入农业经济速度缓慢,成果转化或技术转让与效益脱钩,造成生态农业效益低下。
  (五)环境污染制约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无污染的良好外部环境,但日前许多地方污染严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