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疆新生代大陆板块活动的秘密

如题所述

1.塔里木盆地地史悠久

天山与昆仑山间的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图1-6-1)。塔里木河长约2100千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图1-6-2)。

塔里木盆地的基底是一个前寒武纪结晶岩石组成的古老地块,被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分别称为塔里木板块、塔里木地台、塔里木克拉通、塔里木地块等。元古宙以来,塔里木板块在古地理演变中经历了多次升降变化,其中震旦纪、志留纪—泥盆纪、二叠纪时期总体上是古陆状态,是塔里木古陆发展的鼎盛时期。石炭纪时西部发生海侵,使古陆范围缩小。中生代开始逐渐出现范围多变的内陆盆地,白垩纪时西南边缘曾有海水入侵。自新生代起随着周缘山脉的隆起,才出现今天范围的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边缘断层非常发育。断层边缘垂直差异运动非常显著,其断幅常达数千米,往东减少,第四纪时一般断距200~500米,在整个新构造时期,随着欧亚板块被印度板块的强烈碰撞又整体上升了600~1000米。据塔里木内部活动的差异性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次级单元。

(1)沙雅坳陷区。位于塔里木河以北,第四纪时沙雅北为坳陷中心,坳陷幅度达300米,其中见有一小型第四纪穹形隆起,反映坳陷本身底部的不平坦性。1984年钻探证实,该区有古潜山隆起,这个隆起与塔里木中央隆起目前仍在上隆有关,并使塔里木河向北移动了80多千米。

(2)塔里木中央隆起区。是由上新世晚期以前的坳陷再度隆起,隆起幅度为800米,海拔1560~1635米,使罗斯塔格和马扎塔格古近系、新近系裸露隆起周边地区第四系较薄(仅20~40米)。它与南天山强烈隆起一样,在第四纪期间于麦盖提和沙贡喀拉山有岩浆和火山活动,与深部构造有联系。它属一地壳隆起,壳厚42千米。

(3)罗布泊微弱坳陷区。是分隔库鲁克塔格与阿尔金断块隆起区的坳陷,第四纪最大坳陷幅度为60米,是一近似为圆形的不对称坳陷。坳陷相当缓慢,从卫片上看呈耳轮状,也是42千米厚的地壳隆起处。

(4)莎车强烈断陷区。中新世晚期该断陷从海相沉积进入陆相沉积时期,上新世时期断幅4000~5000米,早更新世时断幅200~3400米,中更新世以来断幅50~900米,全新世断幅仅5~10米。中更新世以来断陷中心向东南迁移。该断陷在上新世晚期随着西昆仑山的强烈隆起,在英吉沙南、墨玉西南、洛浦南形成一系列背斜隆起,如皮牙曼背斜等。

(5)且末断陷区。为一阶梯状断陷。早更新世时断幅500米,中更新世以来断幅300~500米。它随着东南阿尔金山的断块隆起,在且末东和若羌西也形成一些新的背斜隆起(如江尕萨依背斜隆起)。

总观塔里木盆地,正如前人所述:“山麓水草丰盛,牲群遍野,耕圃如织,是恬静而又繁忙的牧农工织的生产基地;盆地边缘水丰路坦、绿洲毗邻、人口密集;盆地中央则是盐碱地、荒漠、沙海,饮水困难、人迹罕至,常有狂飙大作、飞沙走石,不少历史古迹淹没其中”(楼兰王国等)。

2.中亚脊梁——天山山脉的起落隆升

天山山脉是中亚腹地的大山系,分隔了塔里木和准噶尔两大盆地。山脉东西延长达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海拔3000~5000米,由数列东西向块断山组成,著名高峰有托木尔峰(7443.8米)、汗腾格里峰(6995米)和博格达山(5445米)。它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山脉。古老的天山早在3亿年前就已形成,它曾被侵蚀削低为200米高的夷平面和众多大小不一的平台,后来新构造运动使断裂复活、强烈抬升,才形成了现在层峦叠嶂、雄壮挺拔的崇山峻岭和局部陷落而形成的山间盆地、谷地(图1-6-3),如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伊犁盆地等,位于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的湖面比海平面还要低154米,是我国陆地的最低点。

天山山脉自新近纪以来迅速崛起,幅度4000米左右,最大可达7000~8000米,而更新世以来的隆起幅度就达1000~2000米。由于天山内部活断层的强烈活动,在总的隆起过程中出现相对的坳陷。天山山脉可进一步划分出6个次级单元。

(1)北天山隆起。指乌鲁木齐以西、那拉提活断裂以北的天山,新构造时期的隆起幅度为2000~2500米。更新世以来的隆起幅度一般为100~450米,隆起轴部在天山主峰一带,向北隆起程度逐渐减小,因而夷平面向准噶尔地区缓倾。其中还有3个较大的山间盆地,新构造活动也十分强烈,如伊犁河断陷谷地,其北岸新近纪以来断陷幅度达3500米,更新世以来断陷了150米;特克斯-昭苏凹地自新近纪以来断陷幅度为500米左右;博尔塔拉断陷谷地的断陷幅度一般只有50~60米,但在艾比湖,最大断陷幅度达800米,而且这仅是更新世以来的断陷幅度。

另一个重要的新构造活动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热流值。沿准南活断层与博罗霍洛等活断陷,从温泉、昭苏、特克斯至乌苏、沙湾、呼图壁、昌吉至少有23处温泉出露。一般温度为摄氏33度至60度,最高达90多度。此外还有倾滑型大震产生的滑塌构造、滑坡、地震裂缝等。1812年尼勒克大震该区为极震区,1906年玛纳斯8级大震的极震区屡见不鲜。

(2)东天山块断隆起。位于乌鲁木齐以东、东天山山前活断层以南的天山。其中有两个大断隆:一个是博格达断隆,另一个为哈尔里克山断隆。新构造时期东天山块断隆起幅度2200米左右,且隆起时间较晚,多在上新世—早更新世时开始,至中更新世时隆起非常强烈,估计中更新世时块断隆起幅度在260米左右。以东西向为主的活断层与北西向的一系列活断层的交错,把隆起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断块,并使乌鲁木齐河、三工河和流入巴里坤湖的拱北沟均向东改道。断块的差异性活动形成了不少断陷盆地(七角井、巴里坤、柴窝堡等),巴里坤断陷盆地在更新世以来断陷幅度达100~500米,自北而南,断陷幅度急剧增大。这些断陷盆地随着东天山在新构造时期的块断隆起而抬升,就巴里坤断陷而言,抬升了1200米。

(3)吐鲁番-哈密坳陷。为一继承性坳陷,直到新近纪和早更新世还是一个统一的坳陷,早更新世后被南北向的库木塔格隆起分割成两个坳陷。吐鲁番坳陷在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时期,西部坳陷幅度为1000余米,更新世以来坳陷220米,目前仍在继续坳陷,形成了我国的最低洼地—艾丁湖(位于海平面以下154米,最低处为-161米)。由于新构造活动强烈,见有东西向和北西向的背斜隆起,仅中更新世以来隆起幅度近170米。

哈密坳陷一般坳陷幅度在60米以内,由北向南幅度越来越小,可能是中更新世早期形成的,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坳陷有跳跃性地隆起现象,局部有断块隆起,其幅度多为50~70米,整个新构造时期这种隆起可达110~150米。

(4)南天山强烈隆起。位于那拉提活断层以南,是中国天山隆起最强烈的地区,新近纪以来至少隆起2500米,最大达4500米,地壳厚48~50千米。

该区新构造隆起强烈,例如,霍然达坂新近纪夷平面隆起到海拔3500~4000米高度,西域砾石层(下更新统)在邻近帕米尔地区也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出当地河床1000多米。同时还造成独特的高位断陷盆地(大小龙尔都斯盆地)及一系列纵向断陷。如焉耆断陷(1048~1500米)、库米什断陷、托什干河谷断陷等。第四纪以来,库米什断陷北迁,断陷中心北移30千米。同时断陷中的新生代沉积普遍发生褶皱。

正是由于南天山隆起强烈和活断层的强烈活动,曾发生了迄今为止新疆最大的一次地震,即1902年阿图什8.25级大地震,出现大规模的地震重力构造及较多的温泉,具较高的热流值。

其他:如库鲁克塔格-北山轻微隆起,形成于第四纪,隆起幅度50余米,现正准平原化;柯坪翘起断块,新构造翘起幅度为900余米,同时还形成一些小的断陷及小型的山间盆地,其内部隆起呈长椭圆形短轴背斜,长数千米、宽数百米,沿横切面翘起的普昌活断层有碱性辉长岩侵入并切穿了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库车坳陷,为一继承性坳陷,上新世时坳陷达7000米,早更新世坳陷幅度近4000米,并形成一系列背斜及一些活断层,如坎村附近的秋立塔格背斜隆起海拔1900~2400米,在新构造时期至少隆起900~1400米,晚更新世至少隆起200米(成为独特的构造新山)。

总观天山全貌:“高山顶上常是终年白雪皑皑冰川连绵”(图1-6-4)(更新世以来由老到新可划分出大南沟、乌鲁木齐、前峡、望峰等5个冰期及全新世的小冰期)。

“不少奇峰异岭硕指蓝天,轻抚流云,山系腰部则是峡谷深壑、绝崖参差、水流湍急、飞鸟不渡、通行困难;然而,林木茂密、带缀千里、羚奔鹿鸣、云遮雾绕,又是最吸引人的迷人景区,传说西王母的居所——宫阙瑶台即藏匿于天山之中(天池)”(图1-6-5)。

3.三角形的准噶尔盆地被挤压坳陷

准噶尔盆地挟持在阿尔泰山、东西准噶尔界山和天山山脉之间,为一大致呈三角形的内陆盆地。该盆地的基底性质一直在争议之中,先后有前寒武纪结晶岩系及其古生代盖层、古生代造山带的基底、残余洋壳基底等观点。但是实际上该盆地具有复合性质,北部为造山带,南部为古陆及其盖层或残余洋壳。作为完整的盆地而言,其最终的格局是在北天山隆起以后定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盆地的盖层形成于古生代末,包括二叠纪和三叠纪的湖相沉积,侏罗纪的含煤建造,白垩纪的泥质红层和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的磨拉石建造。包括东西准噶尔界山在内的盆地可划分为下述几个构造单元。

(1)西准噶尔山地拱形隆起区。位于达拉布特断裂以西。晚新近纪以来,西准噶尔山地至少隆升300~1100米,拱顶隆起1200~1800米。其中更新世以来的隆升幅度仅100米,且早更新世后隆起程度逐渐减弱。其中的和布克赛尔坳陷沉降幅度为31~48米;塔城坳陷至少沉降300米,最深处可达1000~2000米。

(2)阿尔曼泰-克拉麦里隆起。为分隔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坳陷和三塘湖-淖毛湖坳陷的中间隆起。新生代以来最大隆起幅度达1100米,现构成低山和残丘,向准平原发展,是相对稳定的地区。

(3)三塘湖-淖毛湖坳陷。为夹持在阿尔泰穹状隆起区与天山强烈隆起区之间的坳陷,并形成两个不对称的坳陷中心。坳陷幅度为1000~2000米,早更新世后受天山强烈隆起的影响,南部隆起幅度大于北部,但晚更新世以来阿尔泰穹形隆起仍在继续活动,因而使坳陷北部表面倾斜达10~15度,堆积了大量粗碎屑物质;而坳陷南部表面倾斜5~8度,堆积碎屑较细,平缓地向坳陷中心伸延了30千米,是北部洪积扇宽度的两倍。

(4)准噶尔沉降区。与准噶尔盆地相当,上新世以来普遍沉降。更新世前半期构造活动比较明显,特别是南部与天山毗连的地区,受天山迅速降升的影响而变动较大。按上新世以来的沉降幅度可划分为3个次级单元。

①准北轻微隆起:使大片古新统、始新统及上新统下部红层裸露。自北向南隆起幅度逐渐变小。是新疆地壳隆起最高的地区,壳厚40千米。

②准中坳陷:于新近纪晚期形成,坳陷幅度为1000~2000米,由北向南坳陷越来越深,更新世以来的沉降幅度为160~350米。

③乌鲁木齐坳陷:为准南活断层与玛纳斯活断层所控制的继承性断陷。从更新世以来断陷幅度明显加大。中新世早期断陷中心位于安集海东北,断陷幅度为1000米;中新世晚期断陷中心西延至乌苏东北,断陷幅度也为1000米;至上新世时期,断陷活动更加强烈,从独山子到玛纳斯南一带,断陷3500米。早更新世以后,受天山强烈隆起的影响,新构造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断陷南部逐渐演变成北天山隆起的一部分。在天山山前形成3~4排右行雁列状背斜隆起及其中所夹的纵向谷地坳陷。隆起幅度最大达200米左右,新的坳陷幅度达400~500米,目前坳陷仍很强烈。

4.阿尔泰山的变质抬升

阿尔泰山,走向北西—东南,全长2000多千米,横亘在中、哈、俄、蒙四国边界上,海拔1000~3500米,山势由山麓向山脊呈陡峻的阶梯状上升,层次分明、切割强烈。发育于阿尔泰山主脊南坡的额尔齐斯河,是我国注入北冰洋水系的唯一河流:“美丽而神奇”的哈纳斯湖静卧在阿尔泰山主峰附近的崇山峻岭之中(图1-6-6),为北北东向的新月形高山冰蚀湖,湖长24千米,宽1500~2900米,湖面海拔1370米(1374米),平均水深90米,最深188.5米,是我国名列前茅的高山深水湖之一。

阿尔泰山穹形隆起区。位于中、哈、俄、蒙交界地区,西北段宽约300千米,东南段渐窄仅50~80千米,平面上近似鱼形,主要在渐新世形成。中新世至早上新世时期缓慢隆起,中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急剧隆起,断裂活动强烈,隆起总幅度为3000~3200米,形成不对称的肘状水系,这是在北北东—南南西向的水平挤压下沿额尔齐斯断裂右旋走滑的反映。估计阿尔泰山右旋走滑幅度一般为几千米,最大可达210千米。

中更新世时期是阿尔泰山穹形隆起迅速拔高的重要时期,由多级夷平面显示的阶梯状地貌特征渐趋突出。可进一步划分出2个次级单元。

(1)阿尔泰山穹形隆起。它和北塔山隆起组成该区的两个重要隆起。二者位于额尔齐斯断裂与库普活断裂之间,为穹形隆起区的西南翼,从新疆境内看似乎为一掀斜构造,随着其边缘的破裂,表现为具有3~4级构造阶梯并向两侧掀斜。从渐新世以来,掀斜的最大幅度1900米,更新世以来继续掀斜,使一些洪积层抬升900余米,中更新世以来一般隆升120~150米,晚更新世以来隆起50~90米。

在隆起的同时,继承性断裂活动异常强烈,特别是北北西向的活断层在右旋走滑的过程中,在后方的引张地段形成一系列串珠状的断陷盆地(深达几千米),镶嵌在隆起边缘的低山丘陵之中(如喀依尔提、可可托海、吐尔洪等)。这里最重要的新构造特点,是沿横断型的可可托海-二台活断层,于1931年8级地震时,形成名震中外的富蕴地震断裂带并错断水系。地震断裂带长达176千米,并伴有一系列构造微地貌,如断塞塘、眉脊、断头沟等,同时福海县阿拉山夏牧场高达50多度的7处温泉显示的地热异常区,说明阿尔泰山的现代构造活动仍在进行中。

(2)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坳陷。该坳陷受额尔齐斯河谷断层的控制,是有名的肘状水系坳陷,受额尔齐斯活断层右旋走滑的影响,在其西南盘向西北推移的过程中,于东南方向引张,依次形成斋桑凹陷、额尔齐斯凹陷和布伦托海凹陷,它们被一系列微弱隆起所分隔,其中斋桑凹陷和额尔齐斯凹陷深约1000米,布伦托海凹陷幅度只有100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