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岩地层类型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中国古近纪和新近纪火山岩地层大致有4个分布区带或4个类型:碰撞火山弧安山岩型、青藏玄武岩型和东亚玄武岩型,另有一种混杂堆积中的外来岩块型。
1.冈底斯—拉萨火山弧
青藏高原中南部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分布着著名的冈底斯 拉萨(或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火山弧,代表地层是古新世至始新世的林子宗群,包括典中组、年波组和帕那组。其西段称茶里错群,记录有玄武安山岩。但该群总体为安山岩和流纹岩,总厚4000~6000m,是目前正在大力研究的斑岩铜矿带。云南渐新统砚山组夹有流纹集块岩和流纹斑岩,上新世至第四纪的腾冲火山岩为大套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很可能与冈底斯带火山岩属同一性质的碰撞火山弧,但时间滞后。
2.青藏玄武岩
冈底斯 念青唐古拉以北的青藏高原大部地区,广泛发育古近纪、新近纪至近代的玄武岩系列,并常含深层地幔来源的碱性岩和超碱性岩。在上始新统至渐新统多以夹层出现,如藏北的日贡拉组、康托组,羌塘藏东的贡觉组。新近纪开始出现大套玄武岩,如中新统石坪顶组(或称鱼鳞山组—藏北)、查保马组(羌塘藏东),厚数百米至1800m。塔里木西部始新统卡拉塔尔组下部为玄武岩。青藏的玄武岩和碱性、超碱性岩被看做地幔柱的产物。它的第一活动期为始新世晚期至中新世;再一个强烈活动期为第四纪至今(见第四纪阶段)。如前文提到,在青藏高原受南北挤压背景上产生地幔张性通道的机制只能是东西向或北西向的大型走滑断裂。它们与近南北向的轴向断裂构成共轭体系。可见青藏玄武岩期次反映了高原隆升的期次。
3.东亚玄武岩
这一类型玄武岩分布区最为广泛,北起贝加尔、远东地区,经大兴安岭、东北地区和燕山、太行山以东至华南东部和南海北部,包括台湾和东海海域。东北地区古近纪玄武岩有:辽东的古新世老虎台组橄榄玄武岩厚几十米至500m,张广才岭始新统—渐新统宝泉岭组、辽宁北部的古新统木梳屯组、下辽河古新世、始新世的房身泡组有玄武岩层。华北平原古新世—始新统孔店组和渐新统东营组见有玄武岩。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近纪玄武岩见于江汉盆地始新统荆沙组、皖南始新统照明山组、苏北始新统—渐新统三垛组。渐闽地区的始新统—渐新统长河组和台湾北港的古新统王功组也含玄武岩。珠江盆地始新统华涌组、雷琼地区始新统流沙港组和渐新统涠州组夹有玄武岩层。台湾东部始新统—渐新统毕禄山组夹变质玄武岩或安山玄武岩。总之,古近纪玄武岩虽分布较广、但大多规模有限,唯东北特别是辽东的古新世玄武岩厚度较大。
新近纪玄武岩分布最广。东北地区有大兴安岭的中新统—上新统西山组玄武岩,张广才岭的中新统—上新统船底山组橄榄玄武岩、玄武岩,下辽河地区中新世馆陶组所夹玄武岩。华北地区有燕山、太行山的中新统汉诺坝组玄武岩,内蒙古中新统二登图组所夹玄武岩,山东中新统牛山组、山旺组和上新统尧山组玄武岩。徐淮地区中新统下草湾组、上新统宿迁组以及东海中新统海龙井组和玉泉组均夹玄武岩层。南京地区中新统上—上新统方山组大部为橄榄玄武岩,中新世的雨花台组也夹玄武岩。台湾北港和澎湖地区有中新世的澎湖组和上新世至第四纪的渔翁岛组玄武岩和橄榄玄武岩;台湾中央山脉和台东中新统庐山组和都峦山组等皆含玄武岩。海南岛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的石马村组和石门沟村组主要为橄榄玄武岩。大兴安岭和东北地区新近纪玄武岩因大面积平铺于山岭上,常称作高原玄武岩,玄武岩高原也因此得名。
东亚玄武岩的岩石圈构造背景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是东亚地幔柱,有的认为与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拉张有关。其实这两种认识未必不相容,西太平洋边缘海近东西向拉张伴随着近南北向大规模张性走滑运动,正是这一构造机制为地幔岩浆的溢出制造了岩石圈通道。
4.混杂堆积中的玄武岩岩块
目前仅发现于台湾。台南垦丁半岛的中新世、上新世垦丁层为混杂堆积(见前文),其中含玄武岩和超基性岩,著名的“尖山玄武岩”是一个游览景点,有的铬尖晶石岩块被当作门前或路边的装饰物。这套白垩纪巴坦岛弧与大陆(台湾)碰撞形成的混杂堆积自然夹有玄武岩和超基性岩等洋壳残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