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文材料有什么要求?

如题所述

机关文字工作“八个怎么办”

田彦军

办文办事是市委办公厅人员应具备的两种基本素质。我在办公厅(室)工作16年,其中市委办公厅工作8年,办文办事两种锻炼都经历过,但还是以办文为主,办事也是在办文的基础上办事。今天重点就综合文字工作谈一些感受,主要是“八个怎么办”,与大家交流。

一、找不着状态怎么办

做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有状态、有感觉。同样搞机关文字工作,也要有状态。要进入状态,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

1、要有一种爱好。就是要喜欢机关文字这项工作。充分认识到公文写作是在办公厅(室)工作的立身之本,是自己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是核心的一种素质。而且要认识到公文写作是有乐趣的,不是干冷、枯燥、无色彩的。在思想上不能抵触它、厌倦它,有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爱好。

2、要有一种冲动。这种冲动,就是一种写作的欲望,想写、想写好,有创作欲,有创作的激情,而且不是三分钟的热度。因为这项工作从事起来可能要坚守很长时间。

3、要有一种耐力。机关文字是一种艰苦的工作,既包括思想艰苦(思考),又包括工作艰苦;既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过去老综合一处的同志们编了三句半:“喝白水、尿黄尿、省老婆、费灯泡,这群小子在干什么?写材料。”确实是很清苦、高强度的。但我们也要明白这种辛苦是值得的,“风雨之后见彩虹”,艰苦之后是成功。在文字工作中累几年,得到的是高强度的锻炼和提高,得到的是领导的认可和一些机会的选择。所以不要太心疼自己,不要太娇气,特别是年轻同志,要明白累几年也是慢慢长大,轻松几年也会渐渐变老,趁年轻甘于吃苦、甘于承受。

4、要有一种境界。最基本的是要保持一种淡泊的心态。从事文字工作,绝不能有功利之心,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不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锻炼不放松。要有这样一种境界。

二、不知道如何落笔怎么办

领导交办一项任务,无论是写一个通知、一个方案,还是一篇讲话,接到任务后,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落笔。这可能是初写材料的人经常遇到的问题。这反映出还是写得少,没经验,心里没底。这时候动笔,要注意这么几个环节:

1、思。无论什么任务来了,都要先“想”。为什么写这个讲话?为什么写这个方案?为什么写这个意见?写这篇材料要干什么?怎样写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目的、这个要求?应该具备哪些要素?等等。一定要先自己思考,思考到极致。

2、研。就是要了解工作的相关情况。向部门要资料,向有关人员要数据,了解清楚这项工作的现状、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办,才能找出落笔的重点在哪里。

3、查。就是查阅资料。可广泛借鉴网上的、过去的东西。开始写材料都是比猫画虎,借鉴的资料越多,思考的眼界越宽,挥洒的余地越大。这个环节很重要,正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09
大的方面是:要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领导机关所颁布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及其他有关的文件精神。
小的方面是: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可靠。语言上要符合公文语言的要求,客观、公正、尽量不含个人感情色彩。这是我的一点切身看法,希望能对你有一些帮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4
  公文材料包括形成公文主旨和表达主旨所依据的事实现象、统计数字、政策法规、上级精神等等。公文材料不同于文学作品的素材和题材,也与一般新闻体、史传体或说明体、议论体等实用文章不同,它的范围要广泛一些。概而言之,公文材料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精神依据和事实情况。
  精神依据是指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国家的法律、法规,上级领导机关所颁布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及其他有关的文件精神。
  事实情况包括直接发生的和间接转引的。公文中所反映的情况主要指直接发生的、发现的、总结概括的事实情况,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遇到的问题、发生的事情(过程、动向)、工作的进程(作法、经验)种种。它在公文里表现为具体事例、现象概括、数字统计等形式。这种直接发生的事实情况,是第一手材料。此外,公文的事实情况里也包括间接转引来的事例、概述、数字、经验、成果等。
  无论哪一类材料,都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可靠。“情况确实”,是写好公文的基本要求。这在新旧两个《办法》中是一致的。为了做到材料可靠、情况确实,我们在材料准备上一般要抓好四个环节的工作:占有、筛选、核实、加工。
  (一)详尽占有材料
  写好公文必须详尽地占有材料。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事实、数字,这都是公文表达出来的“干货”,当然十分重要。“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清·刘大:《论文偶记》)写公文如巧匠有具有禾无材无料也做不成东西。以上是从形成与表达两方面说的。
  所谓详尽地占有材料,一是要“尽”,就是尽可能广泛地占有材料,“贪多务得”、“竭泽而渔”、“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二是要“详”,就是详细具体。一件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多种因素的干扰、正反影响效果;一件工作的动因、背景;一个问题的正反观点、来龙去脉,都要尽可能详细具体地占有,写出来的才有说服力。
  占有材料,就公文写作而言,有三条途径:
  1.平时积累,就是积学储材。平素注意学习、观察积累,用时才能厚积薄发。古人所谓“积学”,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清·袁守定:《占毕丛谈》;“占”,看;“毕”,简册),说的是一个道理。平时学习、观察积累丰富,知识面广,写作时其构思就容易触类旁通、思路开阔,择优而用,妙绪泉涌。
  2.受领任务后,查阅文件,搜集资料。这样得来的材料,就是间接材料。搜集资料时应注意与撰写任务、与公文主旨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方向、范围。操作方法是首先学习相关的中央文件,进一步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查阅上级领导机关所颁布的相关政策、规定,最后翻阅手册、年鉴等工具书及报刊、杂志上相关的情况报道和国内外研究成果。这一过程中,始终应注意查阅、收集围绕本单位工作的各项统计数字以及信息、简报、总结、报告、会议纪要等相关资料,做到:上下通达,全局了然于胸,命笔瞻前顾后。
  3.构思之前,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情况。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一般情况,也要调查了解,不仅可以核实已掌握的材料,而且可以发现新问题、新经验、新动向;重点情况,尤其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实践证明,组织召开座谈会、调查会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如果发现实际调查的情况与撰写者已经掌握的情况有出入,可以修正;出入较大,要尊重实际。即使发现实际情况与领导意图相抵触,也要尊重客观实际,采用恰当的方法,妥善协调。这是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党性的表现。
  (二)严格筛选材料
  调查、搜集、积累而来的材料,不是堆砌在写字台上,而是要不断地分类整理,分析研究,爬梳剔抉,进行筛选。筛选材料,贵在一个“严”字,重在一个“新”字。主要是根据以下三个标准:
  1.材料的相关性
  这是以写作要表现的主旨,即写作意图和逐步形成的观点为依据来区别对待不同材料的。与公文主旨有关联的材料,取;无关的材料,舍。在已经选取的材料中进一步筛选:与表现主旨、说明观点十分有力、紧密相关的材料,要详,要具体、充分;与表现主旨、说明观点虽有关系、必不可少,但是关系又比较一般的材料,要略,要概括。有的论者提出“实则详,虚则略;新则详,旧则略;特点详,一般略”;或主张“重则详,轻则略;近则详,远则略;点则详,面测略”。这些来自实践经验的认识,是颇有见地的。材料的取舍、详略,对于公文构思十分重要。不经过这一步,就很难搭起架子。
  2.材料的典型性
  这是要求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来表现主旨,说明观点。典型一词,在不同领域里有不同的含义,在公文写作中就是指代表性强。一份材料,它在自身所属的某一类事物中,最能体现该类事物的总体本质特征,并且预示着该类事物总体的发展方向,那么这份材料就是典型性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只有筛选出典型性的材料,使用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使公文的观点鲜明,主旨突出,增强内在的说服力。所以,筛选典型性强的材料对于构思公文十分重要,它可以使公文的文稿在下笔之初就标定出质量的较高起点。所谓“七分材料三分写”,指的就是材料的质量对于整篇公文质量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3.材料的新颖性
  这是要求筛选材料时应先注重选用那些在现实发展中出现的新材料。这些新材料可以是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也可以是亟待重视的新典型、新经验或者需要摄取的新视角、新观念、新思路、新见解,总之是一切新事物,特别是那种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对于已知的材料,采用新视点来“烛照”,也可能会发现它具有现实启发意义,这也是新颖的;“熟知未必真知”(列宁),从新的角度对常见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也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这同样是新颖的。应当注意到一个时期领导和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敏感点”,也往往是行政领导研究工作的“兴奋点”、“新鲜点”,作为负责公文起草的秘书人员、公务员都要重视选用这些新颖的材料。惟新颖,才引人。构思之初,就要考虑到这种“收视率”。
  (三)认真核实材料
  对于材料的核实工作,贯穿于材料准备过程中的占有、筛选、加工等各个环节。这里集中研究一下是必要的。
  一切虚构的、生编乱造的、未经核实的材料,包括情况、数字、引文等都不能用于公文。新《办法》特别提出,材料中的人名、地名、数字、引文等一定要准确。一旦发现疑点就要更正或删除,这是件严肃的工作。否则一字之差,后果不堪设想。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做到材料可靠,情况确实。
  联系近年来一些公文中出现的差错,更会使我们认识到核实材料的重要意义,体会到核实工作要由始至终,要全方位,无论反复几遍但都须态度认真,抱着强烈的责任心,这一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我们还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方法。例如,一件事情的发生,有其起因、背景、过程与影响,有多种因素与内在联系,这都要核实;一件工作的动因、作法、进程与效果,有其主观与客观因素,有其远因和近因,这在核实中也必须予以注意。再如,一个统计数字,不能仅仅停留在它的计算是否准确、精确度是否一致、是否能在公文中起到证明观点的作用,而且还要核实一下真假与误差:它的统计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合乎中国的当代的现实,用在某一地区、某一专业或行业是否适合,等等;它的统计口径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涵盖该种类对象特征,是否与实际情况不符,是否有所遗漏或隐瞒,等等;它的计算方法,特别是经常采用的“算术平均加权系数”的界定,是否准确合理,在反映差别上是否科学恰当,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能够反映现实中的差异和问题,等等。无差异即无信息,信息量当然与信息价值成正比。一个材料无信息、无价值,用它干什么!而且,在数字的运用上,能否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证明观点的作用,则是比较复杂的核实工作了,那需要在审核文稿阶段进一步核实。应该提醒注意的是,当前有些上行公文以及工作总结、调查报告中,不仅情况不确实,而且数字也不准确,站在这样不可靠的材料基础上,很难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四)合理加工材料
  选定材料经过核实之后,还应该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然后再用到文稿里去。实际操作中可以对材料进行三个方面的加工:
  1.适体剪裁加工
  通读材料,删削冗赘,化长为短,变详为略,将交待过多、议论过多的无关的描述、罗嗦的废话去掉。套话、空话,一律删除。
  变换体裁角度,将描写、抒情及无必要的议论改写为叙述或说明,在表达方式上变“曲笔”为“直笔”,直述不曲才适合公文体式。 2.合并提高加工
  同一问题,散见于若干材料中,可以摘取概括,变为概述,或者保留一个“点”的材料,把其他相似材料综合成“面”,点面结合。
  同类数字,可以相加,抽取合并后变成一个综合数字。
  变换角度“提高”原材料可用性。例如,某一活动,在工厂写的材料中是工人资金短缺,向银行贷款后“借鸡下蛋”,搞活全厂;而在银行的材料中是贷款给工厂,“放活水养肥鱼”,提高了使用率,盘活了存款。将这两个材料放在一起,针对同一活动,从行政机关角度去分析,则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效果。
  3.文字润色加工
  适体剪裁、合并提高之后,再审读材料,进行文字润色,从而进一步提高材料的质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