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服饰的代表颜色

如题所述

在京剧舞台上,色彩是创造环境,塑造人物必不可少的条件。就传统京剧服装本身的 色彩来讲,在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它的使用范围少的可怜,由于京剧服装在京剧艺术整体发展中经受着多方面的制约(首先是京剧表演的程式化,其次是经济制约,这两点是形成目前衣箱制的基础),为此传统京剧服装在色彩处理上局限于十蟒十靠的制度。这十蟒、十靠本身就体现了传统京剧服装上的色彩体系,它们分上五色(红、绿、黑、白、黄),和下五色(蓝、紫、香色、淡青、粉),色彩虽很单调,但它可以塑造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庞大宏伟的场面,同时又可以塑造上至皇帝下至贫民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
  作为我国古老剧种之一,舞台上反映宫廷、贵族剧目居多,在服装色彩处理上,势必受其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如明朝法律规定:民间"不许用黄","文武官员的公服一至四品,服绯,五品以下服青绿",进而传统京剧舞台上的黄色均为帝王所霸用。而红色则成为高贵之色,惟青、绿成为下层贫民的主要服饰色彩。
  
  在传统京剧服装中除去它对各类人物的艺术处理外,更多的是沿用、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史载:"庶民多穿白衣(本色麻布),青衣(蓝或黑色布衣)",所以,无功名者又称"白衣",童仆称"白衣人",婢女称"青衣"。而传统京剧服装除高贵正色被统治者占有外,而那些本色麻布或蓝、黑布衣,只有贫困下层劳苦大众所穿着,如在传统京剧服装中所塑造的车夫、马夫、店家、脚夫、衙役的穿着色彩均以蓝、黑为主,正如京剧服装名称中提及的蓝布大袖,蓝布箭衣,青袍,青褶子则是这些所谓下贱人物的主要服饰。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色彩的爱好上,习惯上,风俗上也形成了规律--喜红尚蓝。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喜好还遗存着痕迹。在日常生活中,中老年的装束,对黑、蓝、灰等朴素大方的衣着仍保持着一种偏爱。
  作为传统京剧的色彩,同样沿袭着中华民族的用色习惯,这种习惯的影响,从历史角度来讲,在古老的五方,五行、五神的观念中可以看出,"红"代表南方、代表火焰、太阳,象征着胜利、富贵、吉祥。这个色彩曾是上层社会所占有的。红色,作为今天仍策划能够为整个社会追求、向往的色彩。这种风俗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振兴信心、繁荣和对未来向往。
  喜红尚蓝的民族观念和习惯,必然反映到传统京剧的服装上,红色,是京剧舞台上各阶层人物的共同追求,如新婚夫妇的服饰总少不了穿红,披红,无论他们身价如何,都以红表示恭贺,互相祝福,尽管如此,家境贫寒者,在新婚之日,新娘也少不了一块"红盖头",新郎也要披红。红色还可以表现家庭团圆,寿辰之日,庆功仪式。
  传统京剧服装除十蟒、十靠的色彩外,在纹样色彩搭配上,具有对比色强特点。这种纹样色彩处理,往往是按表演行当和人物性格给予安排的。对比色是京剧服装用色的特点,比如:皇帝穿着的黄蟒,通常在龙纹样的色彩处理上,采用三蓝退色圈金线,或墨绿劝金线或平金圈墨线。这三种用色在人物穿着上可按行当出处理,如三蓝黄蟒,大多给老生行小生行的皇帝穿着,三灰加黑黄蟒则可以给年长的老生穿着,而平金黄蟒可给净行皇帝穿着,尤为突出的是三蓝黄蟒,黄与蓝本身是一对对比色,它在技术处理上可用金线作为对比色的调和中间色调,同时达到富丽堂皇之效果。又如红蟒的龙纹样也习惯于三蓝退色刺绣方法,这种色彩搭配显然对比色更强,冷暖对比,色调对比都较明显。但它能在其中起调和作用的还是金线。而用于其它行当的红蟒则在纹样色彩处理上也就不尽一样了,如曹操与刘备穿着同色调的红蟒,而纹样处理上则不相同,曹操穿着平金圈墨线的行龙红蟒,儿刘备则穿着三蓝圈金团龙红蟒。这样的纹样色彩搭配可以塑造出不同性格的人物穿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